作者:admin 日期:2020-08-29 15:53:54 点击:624
摘要:科学精准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事关护理质量和护理效率,事关护士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事关护患关系融洽和谐程度,更事关患者疾病的预后情况。该文梳理总结了近年来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内涵、重要意义、存在的突出问题,综述了现有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模式,对优化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护理;人力资源配置;进展;医护关系;综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有效的护理对于救治患者显得至关重要。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不仅对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对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现对近年来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梳理和归纳,对其基本内涵及必要性、我国护理人力资源存在的突出问题及配置模式、国外先进的配置理念进行综合梳理,以推动我国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使配置方式、方法更加科学精准。
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是指对组织中的护理人员构成直接影响的管理决策及实践活动,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组织的事宜进行合理安排,以达到调动员工积极性、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组织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工作目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也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而对护士实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目前,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存在资源紧张与资源浪费并存的现象,配置效率不高。具体有如下表现。
据《2019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人数为324.1万人,医护比为1∶1.06;2016年全国注册护士总人数为350.7万人,医护比为1∶1.09;2017年全国注册护士总人数为380.4万人,医护比为1∶1.12;2018年全国注册护士为409.8万人,医护比为1∶1.13
高层次人才缺乏是一个普遍现象。陈红等
我国现行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大都是从宏观上着手,主要有医护比、床护比、每千人口数等指标,主要按照国家1978年12月出台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规定标准来执行(即依据医院总病床数与工作人员比例分配)。这些人力配置指标均是以测算护理工作量为基础来对护理人力进行配置
主要是指配置的公平性问题,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差距较大。张云等
这是一种简单、较容易操作的配置模式。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医院对护理人员配置参照依然是前述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草案规定临床总体床护比为1∶0.4,小于300张床位的医院床护比为(1∶0.40)~(1∶0.46),300~500张床位的医院床护比为(1∶0.58)~(1∶0.61),500张以上床位医院平均床护比(1∶0.58)~(1∶0.61)
以工时为基础的测量法,最开始应用于企业管理,20世纪60年代开始被应用于护理管理中,是根据不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需求来测算护理工作量,再根据各工作量所需工时测算护理人力配置
主要是依据护理人员的学历、经验、能力、专业培训经历及工作表现等方面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层级划分,并制定相应的准入与晋级制度
主要是根据患者每天需要护士提供的护理时间进行分类,以此确定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杨娇弟等
国外比较成型的配置方法主要有患者依赖性分类法、疾病严重程度分类法和护理强度测定方法
美国重症护理学会于1996年正式提出了护患协同模式
MCCLURE
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对患者的康复、护士的身心健康、护士团队的凝聚力、护患之间关系等都至关重要。因此,优化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我国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面临着总量不够大、结构不太合理、配置手段单一、区域分布不均等突出问题,要在不断增加护士总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加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招生力度,从整体上提高整个护士队伍的素质水平;要推动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模式从过去的医护比、床护比、每千人口数等较宏观单一的指标体系走向微观体系,从粗放预测走向精准判断,充分借鉴国外护患协同模式、磁性医院等先进经验,设计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方便可行的指标体系,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要打破区域之间的限制和均衡,多以同级别的医院为研究个案,统筹考虑患者数量、所需护理时间、护士自身能力、护士队伍结构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权重,科学制定护士人力资源配置方法,充分发挥现有护理人力资源的最大效应,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精准性、公平性、实效性。
[1] 叶文琴,王筱慧,张伟英.实用医院护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32.
[2] 康娜.本院护理人员工作量加大与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浅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2017,2(44):150-153.
[3] 杨晓媛,吴勤.现代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出版社,2009:118.
[4] LINDA H,AIKEN SP,CLARKE DM,et al.Hospital nurse staffing and patient mortality,nurse burnout,and job dissatisfaction[J].JAMA,2002,288(16):1987-1993.
[5] NEEDLEMAN J,BUERHAUS P,MATTKE S,et al.Nursestaffing levels and the quality of care in hospitals[J].New Eng J Med,2002,346(22):1715-1722.
[6] 张雨薇,张卫东,师闻欣,等.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及优化研究[J].管理观察,2016(2):187-190.
[7] 郭燕红.合理配置护理人力保障护理工作质量[J].中国护理管理,2003,3(1):44-45.
[8] 李晓翠.病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对住院病人满意度的影响调查[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9):235-236.
[9] 陈春芹,毛晓萍,朱艳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与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122-123.
[10] 国家卫生健康委.2019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20.
[11] 黄阿红.2011年和2016年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8,37(1):70-73.
[12] 陈红,张淼,陈善桂,等.安徽省二级及以上等级医院麻醉科护士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J].麻醉安全与质控,2018,2(5):268-272.
[13] 李若菲,梁桂仙,徐瑜涓,等.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6,30(15):1799-1802.
[14] 田君叶,李晶,等.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与使用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2):1300-1304.
[15] 张云,余雨枫,李玲,等.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及管理方式的研究现状[J].全科护理,2018,16(3):301-304.
[16] 袁磊,李海燕.国家每千人口护理人力资源预测[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9,26(3):205-208.
[17] 苏彬彬,杜鹃,贾金忠,等.中国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及其配置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8,11(12):56-61.
[18] 冯灵,陈红,杨蓉,等.四川省综合医院护理单元人力资源配置现状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63-66.
[19] 尚少梅,周伟娇,万巧琴,等.护理人力配置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8,18(4):433-437.
[20] 徐宁,于佳佳,李元飞.以护理工时为参照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研究[J].上海护理,2018,18(7):64-67.
[21] PADILHA KG,SOUSA RMC,QUEIJO AF,et al.Nursing activities score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analysis of the related factors[J].Intens Crit Care Nur,2008,24(3):197-204.
[22] 方芳,程云,周剑英,等.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对基础护理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2):114-117.
[23] 郭华.分层级护士配置及人力资源整合对儿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青岛医药卫生,2019,51(4):302-304.
[24] 杨娇弟,沈莹莹,吴陈丹,等.患者分类护理在泌尿外科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效果评价[J].医院管理论坛,2019,36(1):42-43.
[25] ADOMAT R,HEWISON A.Assessing patient category/dependence systems for determining the nurse/patient ratio in ICU and HDU:a review of approaches.[J].J Nur Manage,2004,12(5):299-308.
[26] LENBURG CB,KLEIN C,ABDUR-RAHMAN V,et al.The COPA model: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designed to promote quality care and competence for patient safety[J].Nur Educ Perspectives,2009,30(5):312-317.
[27] GARDNER G,CARRYER J,GARDNER A,et al.Nurse practitioner competency standards:findings from collaborativ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research.[J].Int J Nur Studies,2006,43(5):601-610.
[28] WHITE KR,COYNE PJ,PATEL UB.Are nurses adequately prepared for end-of-life care?[J].J Nur Scholarship,2001,33(2)147-151.
[29] BEDNASH G.The decreasing supply of registered nurses:inevitable future or call to action?[J].JAMA,2000,283(22):2985-2987.
[30] WAKEFIELD MK.Hard numbers,hard choices:seeking solutions to the nursing shortage[J].Nurs Econ,2001,19(2):80-82.
[31] CURLEY MA.Patient-nurse synergy:optimizing patients′outcomes.[J].Am J Crit Care,1998,7(1):64-72.
[32] 陈杰,张海燕.美国重症护理学会护患协同模式简介及启示[J].中国护理管理,2020,20(1):1-6.
[33] MCCLURE K.Magnet hospitals.Attraction and retention of professional nurses.Task force on nursing practice in hospitals[M].New York:American Nurses Association,1983:1-135.
电话:13503820014
135038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