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硕士研究生论文网

硕士论文范文

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研究结果与分析

作者:admin1 日期:2022-10-14 11:15:34 点击:413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发展现状分析

4.1.1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赋存现状

对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赋存分析,能够较好的反映出不同省区体育旅游的特色,同时可以为当地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依据。

4.1.1.1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丰度分析

对黄河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丰度进行准确评估,既要考虑到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的绝对量,又要考虑到相对量。基于此,本部分运用黄河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赛事 类、景区类、线路类、目的地类以及创新类五大类项目类型的数量,分别计算出各地区 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绝对丰度、相对丰度以及总丰度。对黄河流域九省区的体育旅游精 品项目进行赋存比较,发挥吸引力推动作用,推动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产业的协调 和可持续发展。

(1)绝对丰度分析 为了反映黄河流域九省区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在各区的分布情况,计算出各省区各 类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总数在黄河流域中所占的比重。由表4-1可知,青海的体育旅游精 品项目最为丰富,河南、甘肃、山西、山东和陕西次之,四川最少。为了反映各省区体 育旅游精品项目的分布情况,计算了拥有某类项目占黄河流域总数量的50%的地区在面 积(或人口)上的集中程度[I]  

表 4-1 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绝对丰度


不同种类占总数量的比重(%) 省区       资源拥有量(个) 比重


........................  赛事类    景区类    线路类 目的地类

创新类


青海

85

0.2136

0.0779

0.0528

0.0653

0.0151

0.0025

四川

4

0.0101

0.0050

0.0000

0.0050

0.0000

0.0000

甘肃

62

0.1558

0.0678

0.0452

0.0276

0.0126

0.0025

宁夏

20

0.0503

0.0126

0.0201

0.0101

0.0075

0.0000

内蒙古

18

0.0452

0.0101

0.0151

0.0176

0.0025

0.0000

山西

61

0.1533

0.0553

0.0628

0.0276

0.0050

0.0025

陕西

30

0.0754

0.0201

0.0327

0.0151

0.0075

0.0000

河南

69

0.1734

0.0879

0.0553

0.0176

0.0126

0.0000

山东

49

0.1231

0.0477

0.0402

0.0276

0.0050

0.0000











由表4-1 可知,黄河流域九省区不同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类型分布不平衡,相对差 异较大。赛事类最丰富,占总比重的 39%,其次是景区类、线路类,分别占总比重的 32%21%,超过区域内项目数量的均值。总的来看,青海、河南、甘肃、山西的绝对 丰度较高,内蒙古、宁夏以及四川的绝对丰度相对较低。

赛事类项目在整个流域的项目中所占的比例最多,其中赛事类绝对丰度较高的省份 主要为河南、青海、甘肃、山西、山东;陕西、宁夏、内蒙古以及四川的绝对丰度次之。 并且青海、甘肃、山西、河南和山东五个省区的面积约占黄河流域九省区总面积的 61%, 人口约占81%,集中指数分别为35 和18。

景区类绝对丰度较高的省区有青海、山西、河南、甘肃、山东和陕西。并且景区类 绝对丰度较高的六个省的面积约占黄河流域九省区总面积的 61%,人口约占 81%,集中 指数分别为 35 和 18。

线路类绝对丰度较高的省区主要有青海、甘肃、山西、山东。同时线路类绝对丰度 较高的四个省的面积约占黄河流域九省区总面积的 55%,人口约占 51%。集中指数分别 为 42 和 48。

目的地类绝对丰度较高的省区青海、甘肃、宁夏和河南。其中目的地类绝对丰度较 高的四个省区的面积约占黄河流域九省区总面积的 52%,人口约占 42%。集中指数分别 为 45 和 58。

创新类的绝对丰度较高的省区有青海、甘肃和山西。创新类绝对丰度较高的三个省 的面积约占黄河流域九省区总面积的 49%,人口约占 20%。集中指数分别为 48 和 79。

其中目的地类与创新类项目分别占黄河流域九省区总项目数量的7%和0.7%。究其原因 是目的地类与创新类项目的评选分别始于2017年和2016年,所以黄河流域九省区的数 量较少。

从流域上看,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绝对丰度较大且重合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于上游 的青海和甘肃,中游的山西以及下游的河南。而上游的四川、宁夏以及中游的陕西等体 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绝对丰度略微偏低。因此由数据分析可得出,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 游精品项目的绝对丰度有着明显的差异。

表 4-2 黄河流域各类体育旅游精品项目集中指数

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偏离省区           按面积集中指数      按人口集中指数

赛事类

青海、甘肃、山西、河 南、山东

35

18

景区类

青海、甘肃、山西、

35

18


南、山东


线路类

青海、甘肃、山西、

42

48


目的地类

青海、甘肃、宁夏、

45

58



创新类

青海、甘肃、山西

48

79

2)相对丰度分析

根据公式(1)计算出相对丰度(表4-3),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 项目的相对丰度总体上呈现不均衡性。青海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丰度指数为0.4057,排 在首位。宁夏(0.2945 ) 、山西(0.2608) 、甘肃(0.1899) 、河南(0.1694) 、山东(0.1232) 、 陕西(0.1052)分别位于第2、3、4、5、6位;内蒙古(0.0735) 、四川(0.0581)两个 省区位于最后两位。但是与绝对丰度相比,由于受面积和人口的影响,河南的相对丰度 明显下降,宁夏的相对丰度呈现上升,最终跃居第二。  

表 4-3 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相对丰度

省区

青海

四川

甘肃

宁夏

内蒙古

山西

陕西

河南

山东

资源拥有量

85

4

62

20

18

61

30

69

49

人口(   2020/










万人)

607.82

199.93

2501.98

694.66

1159.50

3491.56

3952.90

9936.60

10152.70

面积/万km2

72.23

23.72

42.59

6.64

51.74

15.67

20.56

16.70

15.58

丰度指数

0.4057

0.0581

0.1899

0.2945

0.0735

0.2608

0.1052

0.1694

0.1232

排名

1

9

4

2

8

3

7

5

6

注:人口数量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面积来源于省政府官方网站。

在进行相对丰度分析时,同时需要参考各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绝对丰度。由表 4-4 可知,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在排序上均有所变 化。同时各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在不同类型的项目上也有所差 别。

表 4-4 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不同类型的相对丰度

省区

赛事

排序

景区

排序

线路

排序

目的地

排序

创新

排序

青海

0.1480

1

0.1002

3

0.1241

1

0.0286

2

0.0048

1

四川

0.0290

7

0.0000

9

0.0290

5

0.0000

9

0.0000

4

甘肃

0.0827

4

0.0551

4

0.0337

4

0.0153

3

0.0031

3

宁夏

0.0736

5

0.1178

1

0.0589

2

0.0442

1

0.0000

4

内蒙古

0.0163

9

0.0245

8

0.0286

6

0.0041

8

0.0000

4

山西

0.0941

2

0.1069

2

0.0470

3

0.0086

6

0.0043

2

陕西

0.0281

8

0.0456

6

0.0210

8

0.0105

5

0.0000

4

河南

0.0859

3

0.0540

5

0.0172

9

0.0123

4

0.0000

4

山东

0.0503

6

0.0402

7

0.0277

7

0.0050

7

0.0000

4

在赛事类项目方面,赛事类的相对丰度地区主要集中于青海、山西、甘肃、河南和 宁夏。其绝对丰度与相对丰度相差较大的省区有四川、甘肃、宁夏、山西、陕西、河南、 山东。其中,四川、宁夏、山西、山东四个省的相对丰度与绝对丰度相比,其位次是上 升的。

在景区类项目方面,相对丰度较高地区主要集中于宁夏、山西、青海、甘肃、河南。 其绝对丰度与相对丰度相差较大的省区有宁夏、山西、河南和山东。其中宁夏的上升位 次明显,成为首位。

在线路类项目方面,相对丰度较高地区主要集中于青海、宁夏、山西、甘肃、内蒙 古。其绝对丰度与相对丰度相差较大的省区是: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 西、河南、山东。其中,四川和宁夏的上升位序明显。剩余省区均呈现下降位序。

在目的地类项目方面,相对丰度较高地区主要集中于宁夏、青海、甘肃、河南、陕 西。绝对丰度与相对丰度相差较大的省区有青海、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和山东,其 中宁夏的相对丰度与绝对丰度相比具有明显的上升。

上述情况表明,各个地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绝对丰度与相对丰度的位次排序不一 致。相对丰度与绝对丰度相比,四川、宁夏等地区的位次上升最为明显。同时在绝对丰 度比较高的省区河南、山东等,由于广阔的地域面积或较多人口,不同类型的体育旅游 精品项目在相对丰度上的位次明显下降。由于人口较少的原因,青海、甘肃、内蒙古的 相对丰度与绝对丰度位次上变化不大。

从流域上看,相对丰度较高的地区属于黄河上游,同时在地域上属于我国的西北地 区。西北地区因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一直都是发展极限类运动项目首选的好地方, 如环湖赛、中国汽车拉力赛、国际铁人三项洲际杯赛和全国滑翔节等。并且环青海湖自 行车赛已经成为一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自行车赛事。无论是赛事规格还是影响力方面, 它在亚洲均出类拔萃,创造了一个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塑造世界一流品牌赛事的奇迹。

(3)总丰度分析

为了更加详细的了解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丰裕程度,进行总丰度分 析。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总丰度,是将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进行归一化指数计算求得总丰 度,即丰度指数[II]。前面已经计算出各地区各项的绝对丰度与相对丰度,在此基础上, 根据公式(2)得出A、C和F值,具体见表4-5。

 

表 4-5 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总丰度

省份

F值

A值

C值


F                        位次

青海

0.9374

1

0.95

0.925


四川

0.1854

9

0.125

0.275


甘肃

0.7575

3

0.85

0.675


宁夏

0.5477

5

0.375

0.8


内蒙古

0.2739

8

0.3

0.25


山西

0.7746

2

0.8

0.75


陕西

0.4077

7

0.475

0.35


河南

0.5809

4

0.675

0.5


山东

0.4586

6

0.6

0.35










从表 4-5 中可知,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总丰度位于前五名的省区依次 是青海、山西、甘肃、河南和宁夏。总丰度较小的省区有四川、内蒙古等,具有明显的 劣势。整体来看,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丰度较高地区主要集中于上游以 及中游的山西等。由此得出,这些丰度较高且分布较密集的省区在进行体育旅游的发展 时,具有更大的空间,更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

4.1.1.2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配合指数

由于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空间分布上的复杂性,上述各类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也各有特 点。为了比较黄河流域九个省区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协调程度,本研究利用九省区体 育旅游精品项目组合的协调程度,利用各地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在九省区比重的标准差 系数,计算出一套配合指数,用来近似地反映各地区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组合状况(表 4-6)。

表 4-6 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配合指数

省区

青海

四川

甘肃

宁夏

内蒙古

山西

陕西

河南

山东

配合

指数

27

127

43

43

82

43

96

60

53

名次

1

9

2

2

7

2

8

6

5

注:(1)配合指数是各地区不同种类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在黄河流域九省区比重的标准差系数。文中规定:配合指数在 50 以下,说明各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配合较好;50-80 说明配合较不协调;80 以上说明配合很不协调。(2)均方差系数(Xi-X) 2/n/X式中:Xi指各类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占九省区的比重;X表示各类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占九省区比重的平均值; n 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种类数,在本文中 n=5。

由表 4-6 可知,黄河流域各个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配合指数 80 以上的省区分 别是四川、内蒙古、陕西,这三个省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类型比较单一,配合很不协调。 配合指数50-80的省区分别是河南、山东,说明其体育旅游精品项目配合指数较不协调。 配合指数 50 以下的有青海、甘肃、宁夏、山西,说明这四个省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类型 多样,不同类型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相互协调匹配程度高,也说明该地区体育旅游可进行 多样化的发展。

组合指数低,说明各地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门类齐全、数量较多,省内差异明显, 省区内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组合状况较好,有利于区域内旅游经济的综合发展和体育旅游 精品项目的综合开发;如果组合指数高,说明一个地区各类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在该地区 分布不均匀,区域内体育旅游项目类型单一,种类缺乏,区域内体育旅游精品项目配合 程度较差,区域内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综合协调能力比较差[III]。由此可知,黄河流域九 省区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整体组合不协调,配合指数较低,相匹配的程度呈现不均衡性, 应进行跨区域,多联动的创设与发展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4.1.1.3整体优势度

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整体优势度是指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总丰度与配合指数的比值。 这个指标综合考虑了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丰度和组合状况,继而能够更加全面的衡量一个 地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赋存状况和优缺点。

表 4-7 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整体优势度

省区

青海

四川

甘肃

宁夏

内蒙古

山西

陕西

河南

山东

整体优势度

641

17

216

159

39

255

55

174

153

名次

1

9

3

5

8

2

7

4

6

注: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整体优势度=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总丰度/组合指数

由表 4-7 可知,黄河流域九省区整体优势度居于前五名的省区分别是青海、山西、 甘肃、河南、宁夏,并且与其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总丰度的排名达到了一致。以上研究中 发现,宁夏地区的整体优势度与总丰度的排名较低,配合指数排名却较高,这就说明了 该地区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数量少,但它的种类较多样。因此,在进行该地区的体育旅 游精品项目发展时,需要加强与周边省区的合作,这样才能发挥自身最大的优势。

4.1.2        两大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赋存比较分析

4.1.2.1绝对丰度比较

长江流域主要流经九省两市,又由于长江和黄河的源头是青海,所以在此处进行两 流域比较时省略了青海。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整体数量为 799,长江流域体育旅游精品 项目的数量占总数的 34%,高于黄河流域九省区 8%。其中包括赛事类(287)、景区类 ( 304)线路类( 150)、目的地类( 54)、创新类( 4)。

1665717714308.png

图 4-1 呈现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绝对量。

两流域绝对丰度 较高的是长江流域的江苏和安徽,其次是河南、湖北、甘肃、山西、云南、山东、江西、 陕西。长江流域的西藏、重庆和黄河流域的四川等地的绝对丰度明显偏低。

由图 4-2 可知,在不同项目数量中,长江流域的各个类别数量分别高于黄河流域, 其中景区类(196)尤为高,占两流域总量的 36.36%,长江流域各省市经济相对发达, 人们在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自身健康发展。据调查,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 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18 年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 20.4%,人均 GDP 约 为 10.18 万元,超过了世界多个发达地区。

赛事类项目方面。长江流域(164)、黄河流域(123)分别占两流域总量的41.21% 和 30.90%。究其原因是长江流域复杂的地貌,庞大的水系,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各式各样的体育赛事造就了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如:在体育赛事方面,上海举办ATP1000 上海劳力士网球大师赛、女子高尔夫职业巡回赛别克锦标赛等国际大赛,以及浙江省杭 州市即将举办 2022年第19届亚运会,提高了区域知名度,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带动相 关产业的发展。

另外,长江流域线路类与目的地类项目均高于黄河流域,分别占两流域总量的33.96%、36.67%。也正是由于长江流域多样化生态环境系统类型,复杂化的地貌类型,为该流域进行体育活动和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带来了基础保障。

由图4-3 2013年至 2020年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每年评选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数量 整理可知:2013-2016 年长江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评选的数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而 黄河流域在2013年到2015年呈现快速增长阶段,然而2016年急剧下降;2017-2019年, 长江流域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19-2020 年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评选均有所下降。

由图4-4可知,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数量分别为 109、137、240,其中下游地区的项目数量高于上游;黄河上中下游地区的项目数量分别为 104、91、118,其中上游与下游地区的项目数量高于中游地区。从两流域比较来看,长江中游与下游地 区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高于黄河流域,绝对丰度也高于黄河流域,其中长江中游数量为137,占总数量的 17%。黄河中游数量为 91,占总数量的 11%。黄河和长江下游地区的 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数量均比上游和中游多,其中长江下游数量为 240,占总数量的 30%。 由此可知,两流域在下游地区的绝对丰度高。

4.1.2.2相对丰度比较

由表4-8可知两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相对丰度。长江流域的相对丰度是0.1038, 低于黄河流域(0.1062)。虽然黄河流域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拥有量较少,但因为其单位 面积和人口较少,使其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丰度较高。

经过计算,长江流域的上海、江苏、安徽、湖北、江西、云南和黄河流域的宁夏、 山西、甘肃、河南的相对丰度排前十位,是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相对集中的区域,其中有7 个省(市、区)都在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拥有量前十位之中。上海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总数虽然不多,但是由于面积与人口的因素,相对丰度大,项目较集中;与绝对丰度相 比,相对丰度的排序上升明显。相较之下河南、云南、湖北、江苏、安徽都有所下降, 宁夏和上海的位置上升明显。由此说明,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数量众多的区域其分布不一 定集中,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分布集中的区域其总量不一定就多。

表 4-8 两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相对丰度

流域

资源拥有量(个)

面积(万km2

人口(万人)

相对丰度

黄河流域

313

265.44

32697.66

0.1062

长江流域

486

277.20

49791.48

0.1038

由表4-9可知,两流域不同类型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呈现不均衡性。在赛事类、景 区类以及线路类方面,长江流域的相对丰度均高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 目总量的相对丰度较低,但是不同类型的相对丰度均高于黄河流域。这也说明区域体育 旅游精品项目分布密度较高,项目类型丰富。

长江流域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和强大消费群体,通过完善的体育旅游服务设施、创新 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并且以体育旅游的创新驱动为特色,来打造国际化体育城市。尤其 在赛事一项中,长江流域的上海承办了国际田联钻石联赛、F1中国大奖赛、ATP大师 系列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等众多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赛事类在所有项目中占比重最 大,极大地丰富了上海的体育旅游赛事资源,提升了其相对丰度指数。

表 4-9 两流域不同类型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相对丰度

流域

赛事类

景区类

线路类

目的地类

创新类

黄河流域

0.0418

0.0367

0.0200

0.0071

0.0007

长江流域

0.0441

0.0528

0.0245

0.0089

0.0005

 

4.1.2.3总丰度比较 上文描述了不同类型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在各个省区的丰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两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总丰度的比较。

表 4-10 两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总丰度统计

流域

A

C

F

黄河流域

0.3541

0.1062

0.1939

长江流域

0.5498

0.1038

0.2389

由表4-10可知,两流域总丰度存在较大的差异,长江流域0.2389,黄河流域0.1939。 从精品项目上看,在分布密度高、精品项目丰富的地区,发展体育旅游业的空间大且选 择较多,因此可以更好的进行相关产业结构调整。长江中下游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丰富, 数量多、丰度高,并且地域上配合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优势,具备较高的项目总 体优势度以及开发价值,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项目数较少的地区,带动整个流域的发展, 获得更好地经济效益。与长江流域相比较,黄河流域的总丰度的高的地区,分布较散, 没有特定的区域,缺乏连片或者区域性的项目发展。

4.1.3       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空间分析

利用 ArcGIS10.3 软件的地理信息库对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进行数据的初步处理,利用公式得出数据进行分析,呈现特征如下:

4.1.3.1整体分布特征

运用ArcGIS10.3对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进行可视化表达(图4-5、图 4-6),可以直观地看出,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总项目数在空间上呈现出 “整 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各省区具有一定的分布,形成了各自的集聚区。

从流域整体看,项目总数较多的地区主要集中于上游,以青海、甘肃两个省区为中 心的集聚空间分布尤为突出,形成小范围聚集;流域的中下游地区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分布密度大,大范围广泛分布。

从省域层面来看,甘肃、山西、河南、山东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空间分布最为集中, 宁夏、陕西地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分布较分散。

从不同类型项目来看,赛事类、景区类、线路类在整个流域分布上呈现均匀分布, 且相对集中。目的地类与创新类则分布不均,目的地类主要集中于青海、山西等地。创 新类大部分分布于青海。

1665717809874.png

为了进一步验证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分布特征,根据公式(3)和(4),利用ArcGIS空间统计工具计算出黄河流域九省区流域间以及不同类型体育旅游 精品项目的最邻近指数,结果见表 4-11、表4-12。

从流域层面来看,无论是上游、中游还是下游的R值都大于0.5且小于1,说明从 整个流域来看,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在空间上主要呈现“凝聚型分布”。

从不同类型项目来看,赛事类、景区类、线路类、目的地类、创新类的R值都是大 于 0.5且小于 1,与整个流域的分布是一致的,且处于相对集中分布。

表 4-11 不同流段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最邻近指数与空间分布类型

流域

省份数量(个)

项目数量(个)

R

空间分布特征

上游

5

189

0.17

凝聚型

中游

2

91

0.26

凝聚性

下游

2

118

0.56

凝聚性

 

表 4-12 不同类型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最邻近点指数与空间分布特征

类别

项目数量(个)

R

空间分布特征

赛事类

154

0.08

凝聚型

景区类

129

0.12

凝聚型

线路类

85

0.036

凝聚型

目的地类

27

0.053

凝聚型

创新类

3

0

凝聚型

 

4.1.3.2密度分布特征

为了更加直观准确地研究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空间集聚程度,本研 究根据公式(7),利用ArcGIS10.3空间分析模块下的密度分析工具对黄河流域九省区 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空间分布进行核密度分析,生成核密度图(图 4-7)。结果表明, 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空间分布特征是整体分布不均,表现为集中分布在某一个区域。整个 流域有两个主核心区,分别是青海东部以及甘肃西部形成的椭圆形主核心区;另一个是 以山西东南部和河南的西北部形成的圆形主核心区。

从项目总数来看,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分别由流 域东西省区向中间内陆递减。密度较高集中分布于黄河流域上游的青海的东部以及黄河 流域下游,黄河流域上游(除青海之外)和中游地区密度最低。这也可能与西北内陆城市的交通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有着联系。这也说明了黄河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分 布依托于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青海与甘肃地区拥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具有天然的自然 景点;由于河南与山西地区具有独特的人文特色资源,较丰富的民俗文化,所以在这两 个地区形成了两个主核心区,分布较密集。

1665717844188.png 

图 4-7 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总数核密度图

运用核密度分析工具,得出了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不同类型精品项目的核密度 分析图(图 4-8),黄河流域九省区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主类项目分别是赛事类、景 区类、线路类、目的地类以及创新类,其核密度空间分布与总数有所不同。

主类项目的三个核心区主要位于青海与甘肃交界处;山西、陕西和河南交界处;以 及小部分山东省的东部地区。其中青海与甘肃的地理位置独特,同时少数民族聚集多又 有国际赛事的举办,赛事类密度最为聚集;陕西、山西以及河南的历史人文资源较多, 其中陕西的西安以及河南的洛阳、开封是历代的古都。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处的核心区大 部分位于河南,因为河南位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是武术与太极拳的发源地,民俗文 化资源丰富;第三个核心区位于山东东部沿海地区海洋资源发达,适合发展水上运动, 具有大型帆船、摩托艇等大赛,交通便利且人流量大。

1665717870472.png

图 4-8 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主类核密度图

综上,黄河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地理分布呈现出“局部聚集,整体分散”的总 体特征,最为密集的省份在青海、河南、甘肃,山西、山东、陕西次之,四川、宁夏、 内蒙古仅零星分布。

4.1.3.3分布集中程度

借助地理集中指数定量分析,根据公式(5)和(6)进行计算黄河流域的集中指数。 在本研究中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总量t=398, n=9,计算出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 品项目的地理集中指数G为38.6;如果398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在九个省区均匀分布, 即每个省区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数量为398/9^44.22 个,然而计算出均匀分布的地理 集中指数G=11.11,则G>G,表明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在该区域的空间分布 上较为集中。

据以上分析,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在空间上呈现不均匀,局部聚集的 特征明显,整体上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空间分布状态。

4.1.4两大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空间特征比较

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是我国的母亲河。长江经济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和高质量发展相继上升为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一江一河”, 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可持续发展,坚持走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道路,也是两大 战略共同遵循的原则[IV]。作为我国的两大流域,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在旅游资源禀赋上 各有特色。长江流域横贯我国的腹心地带,有着广阔的流域面积,交通发达,有着明显 的河运优势。同时有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政策优势,且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长江 流域从源头到下游,每个区域的景色各有不同,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还有众 多人文景观。本部分从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空间分布特征等进行比较研究,着重研究长江 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发展的优势,汲取经验,为更好地发展黄河流域体育旅游业。

4.1.4.1空间分布差异小,呈“带状”分布

在 GIS 空间分析方法中,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从宏观上看属于点状要素。利用 ArcGIS10.3 软件,对长江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图 4-9)。长江流 域的分布状态在空间上分布差异较小,呈现“带状”分布,然而黄河流域的分布状态呈 现“整体分布,局部聚集”的状况。 

从流域整体来看,沿长江流域中下游省市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分布的密度最大,数量 最多,大范围广泛分布;上游主要是云南省的分布较为密集,数量较多,小范围集中分 布。然而黄河流域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主要集中于上游地区。

从省市方面来看,长江流域的安徽、江苏、上海、云南、江西境内体育旅游精品项 目分布的数量较多,最为集中;依次是湖北、湖南、四川数量分布较少,且比较分散。 黄河流域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数量在空间分布不均匀,局部聚集特别明显,主要集中于 青海、甘肃以及山西和河南等地。

综合来看,长江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空间上分布差异较小,呈现“带状”分布, 并且流域上呈现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的特征明显。由此说明,黄河流域在空间分布上分布 差异较大,分布具有不规律性。

1665717903511.png

图 4-9 长江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点状分布

 4.1.4.2核密度分析比较

对长江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进行核密度分析,并且生成核密度图(图 4-10)。长 江流域主要形成一个主核心区,同时覆盖范围和面积较大;与长江流域的总数核密度相 比,黄河流域主要分布有两个核心区,分布于上游与下游地区。

长江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在空间上存在差异,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 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主要密集区是上游的青海的东部以及下游的山西与河南地区。相比 之下沿海交通便利的山东地区密度较低,然而长江流域的上海地区,由于受地理位置和 人文资源的影响,该地区的核密度最高。也是因为上海作为中心属于核心都市圈,所以 在区域内具有绝对核心影响地位,有着较好的旅游空间层次,充分发挥了上海作为长江 流域下游省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上游的核密度最低,这也可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交 通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1665717925941(1).png

图 4-10 长江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总数核密度图

4.2     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PEST 分析

PEST 是指政治(Politics)、经济(Economics)、社会(Society)、技术(Technology) 四个因素。通过这四个因素分析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外部发展环境,从 而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发展现状。

4.2.1政治环境

本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表现为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等相关方面。这些政策的颁布 一方面强调发展体育旅游业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为了各地区建设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创 造了前提条件。

黄河流域体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2019年9月,习总书记指出,在 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等方面,黄河流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提出了黄河流 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10月8日,国务院印 发了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将 文化旅游产业转变为支柱产业,加强区域间资源整合协同,促进整个区域旅游发展,建 设一批展示黄河文化的标志性旅游目的地[1]。

近年来,黄河沿岸多个省区也相继出台政策来发展体育旅游。早在2016年,山东 就印发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6]85号文件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 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在山东举办更多国际大型赛事,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体育旅游赛事和基地[5] [6] 

2017 年,青海印发《青海省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行动计划》(国办发[2016]77 号)提出:“快速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拓展体育 旅游项目,鼓励省内具有经营资质的旅行社、户外俱乐部等社会主体,设计开发旅游产 品和路线[1]”。同年,甘肃和内蒙古相继印发相关政策,既要开发特色体育旅游项目, 推动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构建丝路户外旅游长廊和多元户外旅游线路,又要推动体 育与旅游共同发展[7] [8];打造一系列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丰富体育旅游产品,如开发冰雪 运动旅游、汽车露营、登山户外等体育旅游产品,并且专心培养体育品牌化赛事,打造 优秀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9]。随后,陕西发布的《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 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2017]33 号提到:“深挖特色资源,创立特色品牌,充分利 用自然、科技和人文资源优势,发展户外运动,引领项目发展[10]”。

2019 年,山西省人民政府优化区域发展布局,集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推动优秀传 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挖掘更多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群 众参与性强、影响广泛的优秀体育文化项目[11]。2020 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 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20]50号), 其中规定:“积极引导旅游景区、景点等发展体育旅游项目,鼓励各地创建国家体育旅 游示范基地,加快省级体育博物馆建设,到 2022年,创建20 个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10 项省级体育旅游精品赛事、10 条省级体育旅游精品线路[12]”。

2021 年,宁夏发布《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宁政办发 [2021]63 号),强调“要建设一批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一批含有城市化特色的 体育运动休闲项目,打造有影响力的风景区和户外运动景点[13]”。同年,河南印发《河 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 见》(豫政办[2021]3 号),强调“要积极拓展特色体育项目和主题赛事活动,开发具有特色化的体育旅游产品和线路,其中包括一方面积极引导体育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等 相互联系,另一方面鼓励旅行社积极开创一些健身休闲项目和体育赛事活动[1]”。

以上是黄河流域九省区关于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政策,对促进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 发展,扩大消费市场,激发群众消费需求,扩大体育旅游产业规模等都有很好的政策导 向。同时也提高了黄河流域九省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为各省区的体育旅游发展带来广 阔的市场前景,也为当地体育产业相关经济提供了上升的空间。

4.2.2经济环境

经济水平的提高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创建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条件。随着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战略的颁布,沿黄各省区的联系开始密切起来。改革开放以来,黄河 流域九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实现了巨大的突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差距逐渐 减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据统计,2019年青海全年全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18 元,同比上年增长 9.0%;其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重同比下降0.09[14] [15]。甘肃城镇居民全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2323 元,同比上年增长7.9%,农村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629 元,比上年增长 9.4%;其中城乡居民比重也较上年缩小0.04[16]。宁夏全年全区全体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24412元,同比增长9.0%[17]。黄河流域上游部分省区的人均收入均较上 年增加,这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效。同时,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上游地区迅速。 陕西2019年全年生产总值25793.17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全省全年人均可支配 收入24666元,比上年增加2138元,增长9.5%[18]。山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7026.68亿 元,同比增长6.2%,其中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262元,增长7.2%,农村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02元,增长9.8%[19]。河南全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4259.20亿元,同比增长 7.0%,其中全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902.68 元,比上年增长 8.8%[1]。 山东全省生产总值初步核算为 71067.5 亿元,比上年增长 5.5%,其中全年全省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31597 元,比上年增长 8.2%[20] [21]。由此可知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民的追 求开始从稳定转向休闲。

旅游消费水平提升。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改革,人们生活方式、生存环境都有了 很大的改变。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高达 6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 8.4%;进出境旅游总人数2.99亿人次,同比增长 6.2%;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达 6.63 万 亿元,同比增长11.1%[22]。同时黄河流域九省区的旅游也在逐年增加,表 4-13是关于 2019 年旅游相关数据的统计。

表 4-13 2019 年旅游相关数据统计

省区

国内外旅游收入

(亿元)

国内外旅游游客人次 (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占GDP 比重(%)

青海

559

5080.2

-

四川

11592.27

121355.97

-

甘肃

2670

37191.8

30.2

宁夏

340.03

4011.02

-

内蒙古

1951.2

4558.5

11.34

陕西

6978.87

7.07

27.96

山西

7999.4

8.30762

2.12

河南

9517

89803

17.71

山东

11087.3

93809.3

15.6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201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发生了众多变化,体育旅游方面的投资逐年增加,体育旅游逐渐 成为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居民消费观念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 品质追求越来越高,体育旅游成为一种热门追求的休闲方式。但是也面临着众多机遇和 挑战,2020 年疫情的爆发,广大人民群众居家隔离,活动量的减少出现肥胖、身体机能 的下降等现象。为了自身健康极大的激发了民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对体育需求将更 大限度地促进体育消费[23]。同时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黄河流域九省区该如何加强联系, 如何更好的完成一个区域内的优势互补,如何将丰富的体育资源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将 是黄河流域九省区下一步规划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4.2.3社会环境

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心。黄河流域拥 有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 坚实的基础。

黄河流域拥有较为先进的农业,产生着强大的民俗力量,同时各民族共同发展,对 少数民族具有极大的包容性。青海、四川、甘肃是多民族聚集地,不同民族在长期的生 产与生活实践中创造并演绎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与体育项目,例如青海“环青海 湖民族体育圈”的建立。宁夏和内蒙古是回族和蒙古族的聚集地,开发了具有鲜明民族 特色的体育项目,如土族的轮子秋,藏族、蒙古族的赛马、赛牛、射箭、摔跤以及民族 那达慕大会等。四川的巴蜀文化也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藏族的 颈脖拔河、羌族的推杆以及峨眉的武术等项目,彰显了四川独特的体育文化资源。同时, 青海、甘肃、宁夏作为我国的西北地区,受到地理和地形的影响,自然资源的优势极其 明显,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为体育旅游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利用高山、高 原以及沙漠进行探险、世界攀岩锦标赛、沙漠越野以及在沙漠中打造体育健身公园等。

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聚集地,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 展历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还有众多的民俗活动,包括郑州国际 少林武术节、山东风筝节、陕西秧歌、踩高跷等。这些丰富的资源都为黄河流域九省区 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素材。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了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 式也慢慢发生变化,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逐渐高涨,但是在大型体育赛事方面,如 何更好地吸引国内外体育赛事驻足;关于民族特色开展的传统体育项目,如何更好地进 行与当地文化的结合以及更好地传播当地风土人情,如何促进黄河流域体育旅游可持续 性发展;是今后黄河流域九省区发展体育旅游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4.2.4       技术环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对于我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 科技发展迅速,科学技术日益提升,并且运用日益广泛。同时“互联网+、人工智能、 云计算”等技术也使体育旅游的发展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提高体育 旅游的信息化,将体育旅游的销售与营销各个环节都进行信息化处理,同时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进行数据分析,避免出现产品和项目的同质化。可以让游客更加清晰地了解相 关信息,网上评价也为项目带来很好的品牌宣传。

在创建智慧旅游方面,河南在全国名列前茅。2018 年,红旗渠景区和中国联通在全 国率先建成 5G 创新应用示范基地;清明上河园景区打造成为全国首个云生态景区;嵩 山少林寺建成全国首个景区微信无感通行停车场。2019年,龙门石窟建成全国第一个 5G全覆盖景区,全国首家刷脸入园景区。同时甘肃也为了实现“金牌导游、贴心管家、 全能导购、文化导师”的总体目标,打造“一部手机游甘肃”一站式的服务体系,逐步 提升了文化旅游发展的信息化、智能化。同时开发“一包如意走丝路”的旅游产品,为 众多旅游者带来“如意秘诀”,将“如意甘肃”宣传语与旅游产品相结合,推出登山包、 骑行包、沙漠包、自驾包等多种旅游产品,使之成为游客出行必备的“幸运包”,同时 打造甘肃文化旅游IP符号的先锋标杆,推动该地的文化旅游消费,提高公众对“如意 甘肃”品牌的辨识度,充分展示甘肃文化旅游新形象[XXIV]

科学技术地位的提升,推进体育旅游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在旅游行业中的运用 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的进步与发展,也在旅游服务完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物 联网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加强体育旅游建设与互联网的持续联系,利用互联网作为发 展手段,通过收集,存储,分类和数据识别,有利于体育旅游产业链的铺设和发展,为 促进产业间融合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双向的智力支持。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技术在 体育旅游中的运用,不仅为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广阔发展空间,也为体育旅游精 品项目的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提供了良好的科学技术支持。

4.3     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发展的影响因素

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发展与形成过程,受到自然因素、人文因素、交通因素以及基 础设施的影响,使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自 然因素的地形地貌与水系河流是影响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同时人文 因素也反映着各时代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代表着人类文化的深厚底蕴。并且交 通是构建区域间联系的桥梁,在项目布局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也影响着游客游玩意愿 的可进入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创建的前提条件,是发展好项目基地 的基础。

4.3.1自然因素

4.3.1.1   地形地貌因素

地形地貌是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空间分布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高山和平原等地形为 各种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自然场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的诗歌描 写了磅礴的黄河气势,同时也反映出了黄流流域地区地势差异大,呈现西高东低。将黄 河流域九省区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空间分布与 DEM 影像叠加,其结果见图4-11。由图 可知,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分布与地形地貌有着较为紧密的耦合关系:

(1)   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大多分布在海拔1-827m和827-1875m地区, 其中处于海拔 1-827m 的占比率多,并且景区类项目分布密度大,究其原因就是此区间 地势平坦、坡度适中,交通可达性较好。按照体育活动对场地的要求,垂钓场、公园、 主题乐园以及高尔夫球场等休闲型场所适宜在低缓丘陵和平原地区建造。

(2)   创新类与赛事类项目主要集中于高海拔地区,登山徒步、素质拓展训练等拓 展运动型活动更适合在高山、丛林等生态环境中开发。滑雪、漂流、赛车越野、攀岩、 蹦极、狩猎射击、低空飞行等刺激的冒险型运动对地形要求有所不同。大型的户外公园、 主题公园等景区在条件成熟的区域更容易吸引客流,然而冒险性、高空跳伞、山地越野 跑等项目对资源的要求性很高,适合在高原、山地等地开展。青海地貌地形丰富、空间 层次感较强,同时气候特征变化明显,适合发展山地马拉松、自行车赛以及山地滑雪等 项目,比如环青海湖自行车国际赛,极大的带动了上游地区的城市发展。可见,多样化 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黄河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多面性及其空间非均衡分布。

1665717996780.png

图 4-11 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分布地形图

4.3.1.2水系河流因素

水系对体育旅游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水系能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 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水系沿岸会拥有大量的旅游资源[XXV]。将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 旅游精品项目与水文水系耦合,再分别以10km、20km、30km、40km、50km、60km为 半径进行缓冲区分析,结果见图4-12。由图4-12可知:

(1)黄河主干道以“几”字型流经九省区,九省区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形成了沿 黄河两岸不规则分布的空间格局。

(2)在距水系10km-60km范围内,分别有体育旅游精品项目20、28、39、48、61、72 个。可知,距离水系越远,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分布越多。从不同类型看,赛事类、景 区类以及线路对于水系的依赖较大,随着缓冲区的扩大而数量上升。

究其原因:一方面垂钓、水上运动、漂流等运动项目的开发主要依赖于水资源。近 水布局既可以满足项目的场所要求,还可以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活动体验,同时在某种程 度上利用天然的水资源也可以削减企业的建设成本。另一方面,一些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要求优质的生态环境,例如度假区、高尔夫场地等项目。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 项目的近水布局不仅能够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为游客营造良好的活动体验,而且能 够优化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发展的环境。

1665718042760.png

图 4-12 河流缓冲区

4.3.2人文因素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其流域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 发源地,被称为“母亲河”,孕育了以农耕文明、礼乐文明、饮食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 明。同时发育有大量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加上黄河流经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 高原以及华北平原等地貌单元,沿线具有丰富的沙漠、草原、瀑布、峡谷等自然景观, 流域整体旅游资源丰富,禀赋优良。不同的文化资源造就了不同的地区景象,黄河文明 发展几千年,孕育了不同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上游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是黄河流域开展民族体育旅游活动的重要地方。不同 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演绎出璀璨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及体育项目,如 马术、赛驼、传统射箭、押加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了体育旅游的产品体系。相比 上游地区的民族文化而言,中下游更多的是中原文化造就的民俗项目,例如陕西省的秧 歌,河南省的太极与武术文化,山东省的风筝节等。所以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形成的精 品项目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区。

同时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产业形态,以观赏游览、参与体验 为主要方式,包含体育这一显著特征。体育运动项目是发展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主要条 件,也是项目布局的差异。体育运动项目与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关 联性。垂钓、马术、游泳、高尔夫等体育项目,具有相对安全性、舒适性,此类项目大 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如山西、河南、山东等地。滑雪、攀岩、徒步、登山、 探险、拉力赛等体育项目,对气候以及地形的要求高,适合在高原或者海拔较高的地区 发展,此类项目多聚集于黄河上游地区,如青海、甘肃等地。

总的来讲,灿烂的人文因素使得黄河流域九省区在发展景区类与目的地类项目具有 无可比拟的优势。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体育旅游精 品项目的发展受制于文化以及体育运动项目因素。黄河流域九省区应树立多要素、多功 能协同发展思维,发挥各要素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综合推动作用。

4.3.3      交通区位

交通是影响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空间因素,是连接体育旅游者与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的桥梁。交通条件限制了大众体育消费群体的空间流动,距离、时间等成本的上升限制 深度参与运动项目的可达性,类型相似、影响力相同,交通区位具有优势的项目具有更 大的发展空间。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地区,交通网纵横交错,通达度较高。人们 进行长距离出行时一般会采用公路、铁路、航运和水运。短距离的出行一般采用公路。

采用叠置法,分别以 10km、20km 和 30km 为半径,建立主要公路和铁路的干线的缓冲区,形成基于主要公路和铁路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分布图(图 4-13)。

1665718072843.png

图 4-13 黄河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铁路、公路缓冲图

公路具有灵活性和方便性的特点,成为人们出门的首选条件。由图4-13 可知:

在 10km 带宽的缓冲区有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33 个,其中赛事类和景区类项目均为 11个,线路类与目的地类项目分别为7和4个;

在20km带宽的缓冲区有体育旅游精品项目57个,其中赛事类与景区类均为18个, 线路类与目的地类项目分别为14和7个,创新类2个;

在30km带宽的缓冲区有体育旅游精品项目76个,其中赛事类与景区类项目分别为 25和24个,线路类与目的地类分别为18和6个,创新类3个。

在不考虑天气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公路到达的赛事类与景区类的项目较多, 这也表明了这两类项目具有良好的公路交通条件。由于黄河下游地区位于中原腹地,较 少有崎岖不平的山路,所以在进行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发展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景区 类,会建在交通较发达且通达度较好的地方,就如河南省的中国郑州国际少林大赛,每 年会有上万人前来观看,因为河南省的交通发达,京九线与京广线同时经过,连接了来 自四面八方的客人。

铁路是游客出行较远的首选,高铁与轻轨的便捷优势,吸引着人们进行长途旅行。

采用叠置分析法,分别以10km、20km和30km范围内的缓冲图,并对落在铁路干线缓 冲区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景点数进行统计。由表 4-14可知:

在10km的缓冲区共有项目数量39个,其中赛事类、景区类分别为11与13个,线 路类与目的地类分别为10和5个;

在10-20km的缓冲区共有项目数量72 个,其中赛事类、景区类分别为19和25个, 线路类与目的地类分别为18和8个,创新类有2个;

在20-30km缓冲区共有项目数量98个,其中赛事类与景区类分别为30和31个, 线路类和目的地类分别为 24和 10个,创新类 3 个。由此可知黄河流域九省区的体育旅 游精品项目主要集中在30km缓冲区。

表 4-14 不同缓冲区内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数量统计

缓冲区范围

(km)

景区类

(个)

目的地类(个)

赛事类(个)

线路类(个)

创新类(个)

总计(个)

0-10

13

5

11

10

0

39

10-20

25

8

19

18

2

72

20-30

31

10

30

24

3

98

从黄河流域九省区来看,景区类与赛事类项目在三个缓冲区的分布均较高,占数量比较大。也由此可知,黄河流域九省区的铁路四通八达,交通通达性好。

总体而言,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单薄。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黄河流域上游基础建设发展迅速。但由于上游地区青海、甘肃、宁夏等地的地理和历史 原因,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还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制约上游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的飞速 发展。例如,对黄河流域上游体育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体育项目,登山、漂流、探 险、极限运动、山地自行车、沙漠摩托等体育旅游项目几乎全部位于荒山野岭,远离城 市交通中心,使得开展、监控和救援等服务难度增大。交通因素对黄河流域体育旅游精 品项目的发展具有影响,铁路公路地区的景区类与赛事类项目聚集程度较高,因此区域 内铁路公路的布局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空间分布起着重要作用。从不同省区体育旅游 精品项目建设来看,也反映出当地政府在进行评选与发展时,要充分考虑与重视当地的 交通优势力。

4.3.4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与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旅行社对体育旅游 的发展起着带头作用,带动当地旅游的发展。对于旅行者来讲,星级酒店就是旅行过程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公共厕所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游客对旅游景区的评价。所以本研 究选取黄河流域九省区的旅游社密度、星级酒店密度与公共厕所密度三个指标,运用 SPSS进行数据处理,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与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数量具有显著相关的因素主要是旅行社密度与星级酒店密度,具体的情况由表4-15可知。其中结果是R2为0.175,P为0.009,说明旅行社密度、星 级酒店密度与公共厕所密度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回归方程整体效果显著。从标准化的 回归系数中得知,旅行社密度与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呈现正相关,星级酒店密度与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呈现负相关。公共厕所与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 4-15 不同自变量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数量的回归分析结果

非标准化系统 标准化系统

模型

B

标准 错误

Beta

t

显著性

VIF

(常量)

5.324

.884

6.023


.000


自 旅行社密度

.118

.037

1.065

3.144

.003

8.208

变 星级酒店密度

-.458

.132

-1.154

-3.459

.001

7.962

量 公共厕所密度

.003

.006

.121

.589

.558

3.013

R2



.175




F



4.183




P



.009




因变量: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数量

上述结果可知,旅行社密度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空间分布具有影响力,旅行社密度越高,则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分布越聚集。对于黄河流域九省区来说,旅行社的密度对 于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分布具有较大影响。

4.4      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发展的优化策略

4.4.1重视科学设计,谋划空间布局

据以上研究表明,黄河流域九省区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只是 出现小聚集,没有连片式的分布特征。因此在进行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规划时,要合理 的根据当地的环境,充分的利用自然与人文资源,并与体育活动相结合。

第一,识别自身优势,科学布局空间。黄河流域各省区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仅仅是保 证量而忽视质,也要开发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如河南的郑开马 拉松比较出名,但是该赛事是在郑州与开封两个城市举办,没有涉及到农村。在政府文 件中提到要加强城市和乡村的联系,促进城市与乡村共同发展,因此在发展体育旅游精 品项目时应该加强城市与乡村的沟通,既能够起到宣传城市的作用,也可以给乡村带来 一定的经济收益,进而可以成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带动城市乡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同时黄河流域中下游的省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资源优势,应该开发多样性历史文 化项目,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主题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第二,充分发挥区域联动作用。根据 ArcGIS 地理视图,黄河流域九省区的体育旅 游精品项目的空间分布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现象,而且地域之间联系较少, 没有充分的发挥区域间的联动作用,例如青海地区出现了小聚集,但与宁夏、甘肃地区 之间缺乏紧密联系。总的来说,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应该发挥联动,打造多聚集,以中心为区域发展,充分建设黄河流域体育旅游轴,增强区域位置的优越性, 增强区域间的凝聚力与竞争力,以经济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增加体育赛事的承办 机会,打造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知名度。

第三,慎重选择体育旅游项目所在地。景区类项目要充分考虑到综合利益,既要交 通便利又要人流量大,所以在选址过程中要尽量靠近交通干线,充分优化交通网络与景 区类项目的配置。赛事类项目需要结合一定的地理优势,例如山东地区,拥有延长的海 岸线与丰富的水域资源,因此可以承办大型帆船赛等知名大赛,也可以进行海边景区的 建设,而不仅仅是公园文化景区,也要借鉴长江流域上海地区的赛事类项目发展履历, 如上海地区经过筹划和运营,将自身打造成为六大知名国际赛事的举办地。随着体育赛 事与旅游业之间的联系逐渐深入,国际体育竞赛对上海经济发展的拉动效益日益凸显。 所以在进行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建设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多种因素,不仅要考虑交通, 也充分地利用黄河的优势,形成一个多聚集,多联动,中心带周边的发展布局。

4.4.2突出品牌特色,提升创新意识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较为敏感,倘若遭到破坏,就会对国家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障产 生很大影响,而体育旅游业是一个双赢产业,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发展体育旅游是黄河流域环境与经济优化进步的不二之选。所以在体育旅游精品项 目创建时应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同时,应该加速体育旅游产业升级与转型的脚步, 在发展中积极发挥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品牌价值。

第一,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黄河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 发展的目标,要求做到流域内整体保护和因地制宜开发并重。黄河流域体育旅游的发展 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同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尊重规律。打造黄河 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品牌,充分利用黄河流域九省区的自然和海洋资源,保护黄河 文化遗产,建设黄河流域生态旅游保护区,在进行项目开发时既要保护现有的旅游景区、 景点,又要突出黄河流域体育旅游的品牌特色。对于不同省区方面,根据不同地区的特 点来制定符合当地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如青海地区将少数民族赛事与体育项目相结合, 开发像玉树卓舞等这一类的趣味性竞技比赛,满足当下大众消费需求。另外使游客能够 充分参与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活动中,增加体验感,也是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体育项目的 一种重要方式。黄河流域上游的省区拥有较多的民族文化,利用“一带一路”的发展平 台,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优势,组织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吸引国内外游客,既宣传了中国文化,又带来了一定的收益。

第二,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创新型体育旅游产品。黄河流域各省区的体育旅游企业 需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各种体育旅游需求为目的,创新出多种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服务 方式,供游客选择。与此同时,为了使游客既能够享受精神上带来的娱乐,又可以起到 增强体质、健康旅游的作用,应该创新开拓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相关功能,如开展智趣 同行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等。最后,要创新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方面的策划方案,包括从 设计产品到改造包装以及广告创意等,提高体育旅游景区等项目的形象,为体育旅游精 品项目的创建带来全新的理念和注入鲜明的特色。

第三,加强技术创新。首先,要建立黄河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系统大数据库,将 高科技水平与未来旅游市场要求相结合,及时准确地掌握旅行者的信息,有针对性地提 升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质量,并为游客量身定做个性化的行程和产品。其次,使用最新 技术,积极创新并开发一些新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如河南省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 利用先进的光学科技,为游客带来一场无比震撼的体育运动视听盛宴,同时可以为其他 地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发展提供借鉴。最后,黄河流域九省区的政府管理部门及相关 旅游组织,应该利用区块链技术,将体育旅游与餐饮、旅游、住行等行业进行对接,同 时积极加强与当地旅行社的联系,与其进行合作,增加游客的游览量,对当地体育旅游 产品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体育旅游企业之间进行信息的共享,实现各省区体育旅 游精品项目之间的线上合作。

4.4.3丰富宣传方式,引入智慧交通

第一,完善景区基础设施。黄河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在空间位置上较接近,因此 许多游客会选择自驾的形式出行。为了保证旅游线路的通达性,需要及时对沿黄公路进 行完善和养护,打造沿黄景区的旅游线路。同时,政府应对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配套设 施建设相对落后的地区提高关注,例如加大落后地区的停车场、路线牌、指示牌、等体 育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此外,各省区的交通服务政府必须利用网络 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等),使游客可以随时查看需要排队和出行的时间,同时为游 客出行规划最优路线和提供实时的路况信息;另外在服务站和服务区内提供特色体育旅 游综合的服务,使游客出行获取更加方便的服务。

第二,深化“互联网+体育旅游”,全面提高景区信息化、智慧化程度。首先,实 时监控景区的人流量,使游客错开高峰期出行,保障人流量常态化,并提高景区内安保 应急分队的工作效率,根据数据的提示,可以及时进行应急处置和统筹部署景区内突发 事件。其次,开启网上预订与查询,如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方式,尽可能缩短游客 等候的时间,同时广泛汇集游客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进行调整,确保游客满意度的提 高。最后,要实现餐饮服务业升级换代,提供外卖、半成品等多元化服务,使用数字化 技术设施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提升现有的服务水平,提供智慧服务,增加游客的满意 程度。此外,开通与各个景区相连接的城市旅游公交专线,为游客提供实时公交信息查 询服务,以便游客能够安全顺利出行。

第三,统一营销规划,拓展多种宣传方式,打造黄河流域有辨识度的体育旅游品牌。 首先,流域内各省区相关部门需要协商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各省区也要树立关于体育 旅游精品项目的共同发展价值意识,如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价 值等方面。其次,针对黄河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根据黄河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品 牌小而较分散的发展现状,制定一致的宣传口号,如“文化圣地,健康旅游”等。同时 共同修订关于黄河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旅游攻略及出行线路,制定统一的广告标语, 并将其装饰在各个省区的不同项目中,重点突出当地项目的特色,将统一的、全面的黄 河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品牌形象展示在游客面前。最后,大数据时代,可以通过广 告、网络直播等方式来宣传黄河流域各省区举办的重大体育赛事以及主要体育旅游景点、 景区等,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以及公众号的广告等方式,大力宣传黄河流域体育旅 游精品项目,提高其带来的影响力。

4.4.4      加强政府领导,加大政策支持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推动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对 于黄河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发展,政府有关部门不仅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 还要为黄河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推广给出指导性政策,通过公益性的活动或比赛, 使更多人了解并参与体育旅游,提高体育旅游产业的地位。黄河流域九省区的体育部门 和文化与旅游部门将合作建立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协调委员会下的跨省域、跨区域治理 的组织架构,成立黄河流域体育旅游带发展联盟,对黄河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进行整 合、策划与开发。同时加大政府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创新的支持力度,增强政府创新服 务意识,给予专项研发资金,通过减少税收等方式来对区域间创新型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给予大力支持,并且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参与者的能力。

同时,更应该注意的是体育和旅游两个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整合不同部门的职能,确保责任落实到位,避免职责重叠、多头领导等问题的出现。各省区、各部门要贯彻落 实政府下达的文件,依据当地发展情况进行精准规划,积极推动体育旅游产业化的发展, 另外要加速建设以政府为中心,市场为依托的体育旅游市场经济一体化平台,整合各个 省区之间的优势资源,以点带面,推动各个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第二,跟紧政策的风,积极抓住时代的手。黄河流域各省区要积极向长江流域学习, 充分地利用好自身的优势,积极主动地靠近国家政策,进行团队协作,增强创新精神。 长江流域在发展体育旅游时,积极跟紧政策需求,不仅进行区域内发展,也联动周边城 市共同进步,形成以中心带到周边发展的情况。不仅可以凭借产业融合的优势来打造绿 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态势,而且可以满足国家大方向发展规划 的需要,增强区域之间的认同感和自豪感[1]。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 划》,不仅说明了体育旅游发展的基本框架,支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举办有影响力的 体育赛事,公开向游客共享的特色体育场馆、设施和基地等,而且要求上海、苏州、安 徽等地区一起建立“长三角旅游联盟”,共同分享体育旅游市场带来的各种资源,着重 提高长三角地区整体的旅游外在形象[26] [27]。因此,长江流域下游的经济实力雄厚,加上政 策的支持,形成区域内共同发展。

总之,在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中,完善体育旅游产业的法律和法规。既要充分发挥政 府的作用;又要加强政策引导、市场监管,制定政策促进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结构优化和 功能重构,从宏观政策上推动黄河流域体育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为黄河流域体育旅游精 品项目的发展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5    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从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发展现状研究可以看出: 第一,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赋存差异显著。绝对丰度较高的省区是青 海、甘肃、河南、山西、山东五个地区,数量较多。相对丰度方面,总体呈现不均衡性, 由于受面积和人口的影响,黄河流域上游的相对丰度较高。总丰度方面表现优势的地区 也位于黄河上游。同时在项目类型上,赛事类、景区类以及线路类占比重高。因此,黄 河流域九省区应该充分地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创建符合自身优势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尽快把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培育成区域经济的增长点。

第二,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空间分布不均匀,局部聚集的特征明显, 整体上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空间分布状态。在集聚程度方面,集聚区趋于均衡分 布。通过进行地理集中指数的分析和最邻近指数的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 目在区域上属于明显的集聚类型,其中黄河流域上游凝聚程度较高;主要集中于青海与 甘肃交界处,中游次之,主要集中于山西省;下游凝聚程度较低,整体的空间分布相对 均衡。在核密度方面,从项目总数来看,分别由流域东西省区向中间内陆递减,主类项 目在空间上形成三个核心区。形成此分布格局的原因主要有自然、人文以及交通因素等。

第三,黄河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人文因素以 及交通区位等。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因素影响,多样化的地形地貌造就了 黄河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多面性及其空间非均衡分布。人文因素对黄河流域九省区 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发展起着引导作用,由于不同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背景,黄河流域体 育旅游精品项目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色,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交通区位方面,利用缓 冲区分析,发现景区和赛事类项目在公路和铁路要素缓冲区 30km 内分布较多。

第四,基于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赋存情况以及空间结构和影响因素, 提出科学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结合当地的情况及时监管治理、加强特色开发,优 化交通网络,积极进行品牌宣传。同时加强政府与政策的双管齐下,在进行体育旅游精 品项目的筛选时,要注重宏观规划布局,缩小流域间的差异。

5.2      不足

本研究通过丰度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对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 游精品项目进行科学客观分析。在时间的紧急性、相关资料的全面性、数据完整性和可 获得性等因素的制约下,本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

第一,在进行丰度分析时,问题挖掘的不够深刻,讨论的相对片面。 第二,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方面,在指标的选择比较片面,不完善。在今后的研究中, 应该丰富指标体系,力求客观、准确、完整。另外基于本文选取的三个指标外,还会受 到政策、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更加深入讨论。

第三,在优化策略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与深入研究。由于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是 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体育产业,需要从多角度、多领域,进行全面的分析,提出更加切 实可行的建议与对策。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M/OL].[2014-10-02].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9152.htm

[2]     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

[EM/OL].[2015-11-1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22/content_10336.htm

[3]     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EB/OL].[2016-12-26]. http://sports.people.com.cn/n1/2016/1226/c202403-28975954.html

[4]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EB/OL].[2016-10-28].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0/28/content_5125475.htm

[5]     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旅游局.“一带一路”体育旅游发展行动方案[EB/OL].[2017-10-20]. https://www.sohu.com/a/199158163_788073

[6]     国务院.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8-03-22].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3/22/content_5276447.htm

[7]     国务院.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 [2019-09-17].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17/content_5430555.htm

[8]     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旅行服务业发展报告 2021》[EB/OL].[2021-12-10].

http://travel.china.com.cn/txt/2021-12/07/content_77915991.html

[9]     国务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EB/OL].[2020-08-31].

http://www.gov.cn/xinwen/2020-08/31/content_5538831.htm

[10]   2020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丨专家学者共聚淄博高青 建言流域高质量发展[EB/OL].[2020-09-09]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7345871594345905

[11]   济南市人民政府.第十七届人大常会第二^一次会议[EB/OL].[2021-06-16]. http://jinan.iqilu.com/news/2021/0616/4883151.shtml

[12]     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EB/OL].[2021-05-16].

http://www.shanxi.gov.cn/yw/sxyw/202105/t20210516_918461.shtml

[13]     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3-31].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2/t20210227_1814154.html

[14]   国务院.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19-09-17].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17/content_5430555.htm

[15]     林向阳,胡睿宪.人均GDP5000美元至10000美元国际发展经验及对策[J].前线,2007(06):50-52.

[16]     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

[EB/OL].[ 2018-03-31].http://www.gov.cn/xinwen/2018-03/31/content_5278812.htm

[17]   国家体育总局.《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 [EB/OL].[2016-11-03]. https://www.sport.gov.cn/n315/n330/c773860/content.html

[18]      唐国梁.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初探[J].曲靖师专学报,2000(06):51-53.

[19]      闵健.体育旅游及其界定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06):4-6.

[20]      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0:9

[21]      于素梅.体育旅游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5(01):32-34.

[22]      昌晶亮,徐虹.体育旅游与相关概念辨析及其概念界定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5):24-26.

[23]      姜付高.体育旅游概念的哲学思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04):30-31.

[24]      罗永义,林民牛.对体育旅游概念的思考[J].四川体育科学,2009(02):11-13+17.

[25]      朱竞梅.开发体育旅游项目问题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0(02):25-27.

[26]      常华军,韩晓燕.我国体育旅游现状及前景浅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3(01):33-34.

[27]      张雅莉,许彬,周继岩.京津冀三地体育旅游业现状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03):477.

[28]      殷培根,钱猛.成都体育旅游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11):115-118.

[29]      杨强.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与路径机制[J].体育学刊,2016,23(04):55-62.

[30]      陈树华.体育市场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8

[31]      张杰,曹洋.论我国西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J].安徽体育科技,2002(02):36-38+48.

[32]      袁书琪,郑耀星.体育旅游资源的特征、涵义和分类体系J].体育学刊,2003(02):33-36.

[33]      于素梅.体育旅游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5(01):32-34.

[34]      赵福祥,李全德.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35]      宛霞.体育旅游资源分类新论[J].体育文化导刊,2012(07):86-89.

[36]      李凯娜,朱亚成,金媛媛,谢军.中国体育旅游研究综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02):5-10.

[37]      尹德涛,夏学英.体育旅游与体育旅游资源分类研究J].商业时代,2007(11):2.

[38]      宛霞,邵凯.色系视角下体育旅游资源分类新论[C]//.2011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1). 2011:377-378.

[39]      胡冬临.我国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11):92-94+134.

[40]      邓道全,罗文清.昭通市体育旅游资源调查及分类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14):115.

[41]   任婵娟,袁书琪.天然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体系的构建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96-100.

[42]      杨静.基于AHP的唐山市体育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6):420-423.

[43]   刘英,刘晓静,梁宗正.基于AHP和模糊数学的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31(3):108-111.

[44]   姜付高,曹莉,孙晋海,邰鹏飞,李兆进.我国滨海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禀赋、丰度与绩效评价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6,31(04):277-282.

[45]      朱露晓,王婷,张蕾.云南傣族体育旅游资源产品化开发的评价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7(04):71-78.

[46]   国务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EM/OL].[2010-07-26]. http://www.gov.cn/zwgk/2010-07/26/content_1664017.htm

[47]     马莉芳.长三角地区体育旅游资源优势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08):15-17.

[48]   施芳芳,常德胜.长三角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整合系统开发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9,26(04):410-412.

[49]   阮威.基于国家战略背景:长三角地区体育旅游一体化发展新思路探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 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2.

[50]     王丹,刘奕.全域旅游视域下上海市体育旅游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30):21-23.

[51]   荣思军,韩炜.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模式的研究一一以山东半岛滨海地区为例[J].山东 体育学院学报,2015,31(01):45-50.

[52]     郑亮.济南都市圈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提升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12):20-21.

[53]   周琥,宋常玉.体育旅游产业区域发展模式构建的研究一一以郴州市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 报,2007,30(4):478-480.

[54]   李鸿亮,侯令忠,李世荣等.陕北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构建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 报,2010,27(3):297-299,321.

[55]     李寿邦,侯令忠.陕西体育旅游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5):71-74.

[56]     冯文.京津冀体育产业合作发展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2.

[57]   李竹丽.区域体育旅游协同发展:内容、条件、路径[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31(02):77-82.

[58]     聂涛.四川民族地区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模式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 039(005):80-83.

[59]   兰顺领.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区域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0,36(05):111-118.

[60]   耿迪,王思悦,李尧,张颖,许军.川西北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发展模式与优化路径[J].四川旅游学院学 报,2021(01):47-50.

[61]   王辉,夏敏慧.中国体育旅游项目发展的研究一一对2010体育旅游博览会精品项目的分析[C]// 2011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1). 2011.

[62]   梁艳江,刘月花.山西省国家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发展研究一一以晋中市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6(31):36.

[63]   盘劲呈,李海等.我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空间分布特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山东体育学院学 报.2021,37(01):74-80.

[64]     周鑫,张秋敏.秦皇岛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发展研究[J].商业文化,2020(32):71-73.

[65]     王鹏.云南省精品体育旅游项目分析及开发建议[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02):111.

[66]     Ruskin H.(1987).Selected views on socio-economic aspects of outdoor recreation,outdoor education 

and sport tourism.Emmanuel Gill Publishing:Natanya,Israel.

[67]   Glyptis,S.(1991).Sport and tourism.In C.Cooper,Progress in tourism,recreation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London: Belhaven Press:165-183.

[68]   Hall,C.(1992).Adventure,sport and health tourism.In B.Weiler&C.M.Hall(Eds.Special interest tourism).London: Belhaven Press:141-158.

[69]   Nogawa,H.,Yarnguchi,Y.,&Hagi,Y.(1996).An empirical research study on Japanese sport tourism in Sport-for-All Events:Case studies of a single—night event and a multiple-night event.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35,46-54.

[70]   Gibson,H., Attic,S., and Yiannakis,A.(1998).Segmenting the sport tourist market:A lifespan perspective.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4,52—64

[71]     Standevan,J.and De Knop,P.(1999).sport tourism.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

[72]   Hinch,T.D.&Hingham,J.E.S.Sport Tourism Development[M].Cleedon: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2004,22.

[73]   Mike Weed,Chris Buli.Sports Tourism:Participants,Policy and Providers[M].London:E1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Ltd,2001 .1 .

[74]   Karadakis K, Kaplanidou K, Karlis G. Event lever aging of mega sport events: a SWOT analysis 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mal of Event and Festival Management, 2010,1(3):170-185.

[75]     代婷.四川三州体育旅游产业现状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

[76]     国际滑雪市场分析:全世界共有1.2亿滑雪人口

[EB/OL].[2015-06-02] .https://www.8264.com/viewnews-101198-page-1.html

[77]   Esfahani M, Honarvar A, Honari H, et al. Determining important elementsin quality of sport tourism packages in fran[J]. Journal of Harakat,2010:5-26.

[78]   Daniels MJ Central place theory and sport touism impact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 34(2):332-347

[79]   Honan Habib , comparison of the viewpoints of touists,nterested managers and cultural henitage organization managers regarding sport tourism-driven job andincome creation in Mazandaran-Iran[J]. INOVATION AND CREATIVITY INEDUCATION, 2010, VL2t

[80]     郭晓琴,傅云.GIS在全民健身设施空间布局中的应用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8):255-256.

[81]   魏和清,冒小栋,李颖.我国体育产业的空间分布及区位布局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 报,2019,42(09):29-39.

[82]   史兵,刘建峰,张西平,姜雷,雷欢欢,刘庆新.西安市羽毛球馆空间分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10,46(02):45-50+60.

[83]   赵兰革,隋勇.体育用品销售行业地理空间分布研究一一以烟台市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33(10):17-20.

[84]     郑军,向依依.基于GIS分析的武陵山片区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03):7-9.

[85]   杨霞,石璐,梁君.基于GIS的广西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宁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5):118-125.

[86]     姜椿芳,梅益.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87]   王浩程,王琳,卫宝立,陈刚.基于GIS技术的污水处理厂选址规划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20, 36(11):63-68.

[88]     卞纪雪.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探究[J].当代旅游,2021,19(09):73-74.

[89]     侯见丁.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自然资源调查中的运用策略[J].智能城市,2020,6(24):49-50.

[90]   何佳荣,赵明华.基于ArcGIS的山东省区域经济实力和主体功能区划的相关性分析[J].科技经济 市场, 2008.

[91]   李冬花,张晓瑶,陆林,张潇,李磊.黄河流域高级别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 2020,40(05):70-80.

[92]     何丽红.长江流域旅游发展绩效的地区差异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93]   徐珍珍,余意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世界地理研究,2019,28 (02):201-208.

[94]   朱沁夫,李昭,杨樨.用地理集中指数衡量游客集中程度方法的一个改进[J].旅游学刊,2011, 26(04):26-29.

[95]   朱豆豆,谢霞,李晓东,王雅慧.新疆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中英文),2020,v.37;No.159(03):353-361.

[96 ]王凯.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省际差异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 15(3)6

[97]     王庆.云贵川渝旅游资源丰度与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均衡性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

[98]     李经龙,代传苗.安徽省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市际差异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8,32(06):63-67.

[99]     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局思维下的新时代治水方略

http://cass.cssn.cn/xueshuchengguo/makesizhuyixuebu/202012/t20201230_5239771.shtml/2020-12-30

[100] 国务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央有关文件_中国政府网 [EB/OL].[2021-10-08]. 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08/content_5641438.htm

[101] 山东省.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6〕85号文件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 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实施意见[EB/OL].[2017-05-22].

http://www.dzwww.com/shandong/sdnews/201705/t20170522_15949985.htm

[102] 青海省.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行动计划的通知 [EB/OL].[2017-10-12]. https://www.sport.org.cn/search/system/dfxfg/qh/2018/1219/195742.html

[103] 甘肃省.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 等领域消费的实施方案》的通知_政府文件_中国甘肃网[EB/OL].[2017-07-21]. http://gov.gscn.com.cn/system/2017/07/21/011756999.shtml

[104]      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实施方案的通知[EB/0L].[2020-12-08]. https://www.nmg.gov.cn/zwgk/zdxxgk/shgysyjs/ylfw/202012/t20201208_313585.html

[105]      陕西省.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_陕西省人民政府

[EB/OL].[2017-05-16].http://www.shaanxi.gov.cn/zfxxgk/fdzdgknr/zcwj/szfbgtwj/szbf/201705/t20170 516_1666462.html

[106]      山西省.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实施意见 - 政策文件

[EB/OL].[2029-12-30].http://www.dt.gov.cn/dtzww/zcwj/201912/ae6ad03afb8a44f9b029e79672dc36a 0.shtml

[107] 四川省.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 意见[EB/0L].[2020-07-28].

https://www.sc.gov.cn/10462/c103046/2020/7/28/8fa9967852c347e1a30466e5f59470e6.shtml

[108]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宁夏

[EB/OL].[2021-10-09]. http://www.nx.gov.cn/zwgk/qzfwj/202110/t20211009_3076385.html

[109] 河南省.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 意见_豫政办_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EB/OL].[2021-01-15].https://www.henan.gov.cn/2021/01-15/2080120.html

[110]      青海省.青海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0L].[2020-09-10].

http://fgw.qinghai.gov.cn/sjfb/sjfx/jjxs/202009/t20200910_75255.html

[111]      甘肃省.2019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公报[EB/0L].[2020-03-23].

http://www.gsei.com.cn/html/1288/2020-03-23/content-268547.html

[112]      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2020-04-30]. http://tj.nx.gov.cn/tjsj_htr/tjgb_htr/202004/t20200430_2054423.html

[113]      陕西省统计局.2019年陕西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0L].[2020-03-19].

http://tjj.shaanxi.gov.cn/tjsj/ndsj/tjgb/qs_444/202003/t20200319_1617383.html

[114]      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2020-03-09] .http://www.shanxi.gov.cn/sj/sjjd/202003/t20200309_768836.shtml

[115]      河南省人民政府.2019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2020-03-10] .https://www.henan.gov.cn/2020/03-10/1302745.html

[116]      山东省统计局. 2019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2020-02-29] .http://tjj.shandong.gov.cn/art/2020/2/29/art_6196_8865096.html

[1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EB/0L].[2020-12-04].

http://zwgk.mct.gov.cn/zfxxgkml/tjxx/202012/t20201204_906491.html

[118] 张宇飞,于晴霏“体旅融合”视域下户外运动旅游PEST分析与发展策略——以敦煌为例[J].甘 肃科技,2021,37(18):57-63.

[119]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2019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要点》[EB/OL].[2021-04].

http://wlt.gansu.gov.cn/wlt/c108593/202104/b3c06c7491154bd9b596f2001280ccda.shtml

[120] 胡蜜,张孟楠,易娜.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影响机制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20,26(07):153-157.

[121] 张鲜鲜,左颖,李婧晗,晋秀龙.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发展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J].统计与决策, 2020,36(01):100-104.

[122]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_政府信息公开专栏[EB/OL].[2016-12-26].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26/content_5152993.htm


[I]王凯.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省际差异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3):6.

[II]王庆.云贵川渝旅游资源丰度与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均衡性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

[III]李经龙,代传苗.安徽省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市际差异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8,32(06):63-67.

[IV]  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局思维下的新时代治水方略

http://cass.cssn.cn/xueshuchengguo/makesizhuyixuebu/202012/t20201230_5239771.shtml

[5]     国务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央有关文件_中国政府网[EB/0L].[2021-10-08]. 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08/content_5641438.htm

[6]   山东省.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6〕85 号文件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 域消费的实施意见[EB/OL]. [2017-05-22] . http://www.dzwww.com/shandong/sdnews/201705/t20170522_15949985.htm

[7] 青海省.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行动计划的通知 [EB/OL].[2017-10-12]. https://www.sport.org.cn/search/system/dfxfg/qh/2018/1219/195742.html

[8] 甘肃省.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实施方 案》的通知 _ 政府文件—中国甘肃网[EB/OL].[2017-07-21] http://gov.gscn.com.cn/system/2017/07/21/011756999.shtml

[9]   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实施

方案的通知[EB/OL]. [2020-12-08]. https://www.nmg.gov.cn/zwgk/zdxxgk/shgysyjs/ylfW/202012/t20201208_313585.html

[10]  陕西省.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_陕西省人民政府[EB/OL].—

[2017-05-16].http://www.shaanxi.gov.cn/zfxxgk/fdzdgknr/zcwj/szfbgtwj/szbf/201705/t20170516_1666462.html

[11]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实施意见-政策文件[EB/OL]. http://www.dt.gov.cn/dtzww/zcwj/201912/ae6ad03afb8a44f9b029e79672dc36a0.shtml

[12]  四川省.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EB/OL].[2020-07-28].https://www.sc.gov.cn/10462/c103046/2020/7/28/8fa9967852c347e1a30466e5f59470e6.shtml

⑺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宁夏[EB/OL].[2021-10-09] http://www.nx.gov.cn/zwgk/qzfwj/202110/t20211009_3076385.html

[14] 河南省.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_豫政办_河南省

人民政府门户网站[EB/OL].[2021-01-15].https://www.henan.gov.cn/2021/01-15/2080120.html

[15] 青海省.青海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9-10]

http://fgw.qinghai.gov.cn/sjfb/sjfx/jjxs/202009/t20200910_75255.html

⑶甘肃省.2019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公报[EB/OL].[2020-03-23]

http://www.gsei.com.cn/html/1288/2020-03-23/content-268547.html

[17]  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4-30]

http://tj.nx.gov.cn/tjsj_htr/tjgb_htr/202004/t20200430_2054423.html

[18]  陕西省统计局.2019年陕西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3-19]

http://tjj.shaanxi.gov.cn/tjsj/ndsj/tjgb/qs_444/202003/t20200319_1617383.html

⑹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3-09]

http://www.shanxi.gov.cn/sj/sjjd/202003/t20200309_768836.shtml

[20] 河南省人民政府.2019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0L].[2020-03-10] https://www.henan.gov.cn/2020/03-10/1302745.html

[21]  山东省统计局.2019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2-29] http://tjj.shandong.gov.cn/art/2020/2/29/art_6196_8865096.html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12-04] http://zwgk.mct.gov.cn/zfxxgkml/tjxx/202012/t20201204_906491.html

[23]张宇飞,于晴霏.“体旅融合”视域下户外运动旅游PEST分析与发展策略——以敦煌为例[J].甘肃科 技,2021,37(18):57-63.

[XXIV]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2019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要点》[EB/OL].[2021-04]. http://wlt.gansu.gov.cn/wlt/c108593/202104/b3c06c7491154bd9b596f2001280ccda.shtml

[XXV]胡蜜,张孟楠,易娜.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影响机制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07):153-157.

[26]  张鲜鲜,左颖,李婧晗,晋秀龙.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发展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J].统计与决策,2020,36(01):100-104.

[27]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一政府信息公开专栏[EB/OL].[2016-12-26]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26/content_5152993.htm

天天论文网
专注硕士论文服务

24小时免费热线

SERVICE ONLINE

13503820014

手机扫描二维码

收缩
  • 电话咨询

  • 1383820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