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1 日期:2022-10-14 11:06:31 点击:195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旅游开始作为经济发展的新态势受到大众的广泛欢 迎和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身健康需求的增加,促进了对体育旅游的需求增 长。我国逐渐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创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已经发展成为推动体育与旅游 相互融合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行动。无论是《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还是《关 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国家政策文件,体育旅 游精品项目都已成为促进区域合理规划,加速体育旅游释放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手段。黄 河流域地形和气候的多样性造就了其资源多样化的特征。此外,黄河沿岸丰富的自然资 源和浓厚的人文历史资源,为体育旅游发展带来了基础保障。黄河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 目发展现状研究是全面推进区域体育旅游发展的新进程,为各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发 展提供理论参考。
本文以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发展现状与优化策略为研究对象,采用文 献法、丰度分析法、ArcGIS空间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 旅游精品项目的赋存情况以及空间分布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并基于PEST分析探寻黄河 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优化策略,结论如下:
(1) 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赋存差异显著。绝对丰度较高的省区是青海、 甘肃、河南、山西、山东。相对丰度呈现不均衡性。由于受面积和人口的影响,黄河流 域上游的相对丰度较高。总丰度方面表现优势的地区也位于黄河上游。同时在类型上, 赛事类、景区类以及线路类占比重高。
(2) 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空间分布不均匀,局部聚集的特征明显,整 体上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空间分布状态。地理集中指数和最邻近指数的结果表明, 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在区域上属于明显的集聚类型。在核密度方面,项目 总数在空间上的分布由流域东西省区向中间内陆递减,项目类型在空间上形成三个核心 区。
(3) 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空间分布主要受自然因素、人文因素、交通 区位和基础设施的综合影响,继而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规律。多样化的地形地貌,不 同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背景以及交通区位造就了黄河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自身独有的 特色性、多面性及其空间非均衡的分布状况。
(4) 基于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赋存及空间分布的现状,提出如下优化 策略:重视科学设计,谋划空间布局;突出品牌特色,提升创新意识,加强特色开发; 丰富宣传方式,引入智慧交通;同时要加强政府领导,加大政策支持。
关键词:黄河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空间分异;赋存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ports tourism, as a new tre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gun to be widely welcomed and valued by the public.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and the needs of their own health, people's demands for sports tourism were promoted. As our country has stepped into a new development stage, the high-quality projects of sports tourism have become the main parts and important measures to integrate sports and tourism.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policy documents, like National Fitness Plan (2021-2025) or Opinions on Promoting National Fitness and Sports Consumption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high-quality projects have become important to design regional development reasonably, speed up sports tourism to release the momentum of new economy. The diversification of resourc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benefits from the variety of its topography and climate. And its natural resources and cultural history resources provide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The research on the high-quality projects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a new process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ports tourism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in other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This paper takes the high-quality projects of sports tourism in nine provinces and two autonomous r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es the literature method, abundance analysis method, Arc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to analyze the abundanc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gh-quality projects in these areas, and takes the PEST analysis as the basi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high-quality projects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then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bundance of high-quality sports tourism projects in the nine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The provinces with higher absolute abundance are Qinghai, Gansu, Henan, Shanxi, and Shandong. The relative abundance and total abundance showed an imbalance.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area and populatio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have higher abundance. At the same time, in terms of types, events, scenic spots and routes account for a high proportion.
(2)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ports tourism high-quality projects in these nine provinces and two autonomous r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uneve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aggregation are obvious. In terms of the degree of aggregation, the collective areas tend to be evenly distribut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dex and the results of the nearest neighbor index, it is shown that the sports tourism high-quality project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belong to the obvious clustering type in this region. In terms of core densit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total number of projects decreases from the east and west provinces of the basin to the middle inland, and the main categories of projects form three core areas in space.
(3)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ports tourism boutique projects in the nine province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mainly affected by natural factors, human factors, traffic loc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and then presents differ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laws. Diversified topography, different natural resource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good traffic location have created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multi-faceted and spatially unbalanced distribution of sports tourism boutique project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4) Based on the abundanc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ports tourism high-quality projects in the nine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the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o develop the sports tourism in these areas as follows: firstly,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design the projects scientifically and plan the layout from the spatial perspective. Secondly, we should highlight the brand characteristics, enhance innovation awareness, and develop its characteristics. Thirdly, we should enrich the publicity ways and introduce smart transportation. Meanwhile, it is necessary for government to strengthen its leadership and the policy support.
Key words: Yellow River Basin; sports tourism boutique projects;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bundance
摘 要 ................................................................................................. I
ABSTRACT .......................................................................................................................................... III
目 录 .................................................................................................. V
1 前言 .................................................................... 1
1.1 选题依据 ............................................................................ 1
1.1.1 政策保障:国家对体育旅游的重视 ................................. 1
1.1.2 发展动力:黄河流域国家战略的颁布 .............................. 2
1.1.3 现实基础:体育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 4
1.2研究对象与研究区域 ................................................. 5
1.2.1 研究对象 ...................................................... 5
1.2.2 研究区域 ...................................................... 6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6
1.3.1研究目的 ........................................................ 6
1.3.2 研究意义 ...................................................... 6
2 文献综述 .................................................................... 9
2.1国内相关研究 ....................................................... 9
2.1.1 体育旅游基本理论相关研究 ...................................... 9
2.1.2 区域体育旅游发展相关研究 ..................................... 13
2.1.3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相关研究 ....................................... 17
2.2 国外相关研究 ..................................................... 19
2.2.1 体育旅游基本理论相关研究 ..................................... 19
2.2.2 体育旅游发展历程相关研究 ...................................... 20
2.3 GIS相关研究....................................................... 21
231体育领域GIS相关研究............................................. 22
232其他领域GIS相关研究............................................. 23
2.4 研究述评 ......................................................... 24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25
3.1 数据来源 ............................................................................ 25
3.2 研究方法 25
3.2.1 文献法 .......................................................................................................................................... 25
3.2.2 丰度分析法 26
3.2.3 空间分析法 26
3.2.4 数理统计法 28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29
4.1 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发展现状分析 29
4.1.1 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赋存现状 29
4.1.2 两大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赋存比较分析 36
4.1.3 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空间分析 ...................................................................................................................................... 39
4.1.4 两大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空间特征比较 43
4.2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PEST分析............................ 45
4.2.1 政治环境 ..................................................... 45
4.2.2经济环境 ....................................................... 47
4.2.3 社会环境 ..................................................... 49
4.2.4 技术环境 ..................................................... 49
4.3 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发展的影响因素 ..................... 50
4.3.1 自然因素 ..................................................... 51
4.3.2人文因素 ....................................................... 52
4.3.3 交通区位 ..................................................... 53
4.3.4基础设施 ............................................................................ 5 5
4.4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发展的优化策略 ...................... 56
4.4.1 重视科学设计,谋划空间布局 ................................... 56
4.4.2突出品牌特色,提升创新意识 .................................... 57
4.4.3 丰富宣传方式,引入智慧交通 ................................... 58
4.4.4加强政府领导,加大政策支持 .................................... 59
5 结论与不足 ..................................................... 61
5.1 结论 ............................................................................ 6 1
5.2不足 .......................................................................... 62
参考文献 ........................................................ 63
附 录 2013-2020 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统计................. 70
致 谢 .................................................................................................. 7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1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政策保障:国家对体育旅游的重视
进入21 世纪,随着体育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体育旅游政策。 2009 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和 2010年发布的《关于加快体育 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了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确定产业融合为重要的发展措施。2014 年 10 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 号) 提出:“为了推动体育旅游业平稳运行,加强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的深入交流,同时将 这两项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地位[1]”。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给未来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提供了政策基础和制度保障。
2015 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 意见》(国办发[2015]85 号)中提出积极推动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1] [2]。2016 年颁布《关 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合作协议》概述了 国家层面体育旅游发展的规划:“到2020年,要建设100个具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 地,建成 100家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推出100 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打造 100条 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培育 100 家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企业与知名品 牌;推进体育旅游产品和项目的特色化、品牌化;开发具有区域和行业特色的的体育旅 游产品和项目,加大体育旅游宣传推广和市场开拓,打造体育旅游品牌,扩大我国体育 旅游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3]”。同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 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7 号)指出:“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制定体育旅游发展纲要, 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景区拓展体育旅游项目[4]”。2017 年,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旅游局 印发的《“一带一路”体育旅游发展行动方案》(2017-2020)中强调国家与企业的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作用和各企业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国家对市场方向的引导和调节作用[1]。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 意见》中指出对于体育旅游业来讲,要是想要打造体育旅游知名品牌,就要积极提高游 客的满意度,创新体育旅游资源,打造符合游客和社会潮流需求的优质体育旅游产品[5] [6]。 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中加快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创造一批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和示范基 地[7]。由于疫情的原因,重大体育赛事暂停,各个地区的体育景区与线路开始关闭,国 家也开始出台关于“疫情政策”,推崇周边公共休闲体育游。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 《中国旅行服务业发展报告 2021》中强调满足疫情之下的人们旅游需求,包括从空间到 心理上的,从追求形式到深究内涵都得到了改变[8]。
由上可知,国家颁布的体育旅游政策,一方面全力支持体育旅游的发展,同时带动 区域体育旅游的进步,另一方面为我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创建提供了保障。同时为了 积极打造更加健康与休闲的体育旅游活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相关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并开展与建立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精品赛事、线路、目的地等项目) 等。还将一些体育项目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旅游相结合,同时也进行一些项目的规划, 包括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马拉松运动、自行车运动等。一定程度上激 发了人们参与体育旅游的热情,提升了健康生活的意识,满足了人民日益追求健康与休 闲生活方式的需求,推动了当地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1.1.2 发展动力:黄河流域国家战略的颁布
早在2019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 要求,要致力于对黄河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确保流域内长治久安,推动全流域各个省 区的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21 年 10月 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黄 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是进行政策措施和配套工程项目实施的重要 依据。2021 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并称为五项重大的国家战略[1]。并且纲 要中指出创建黄河文化旅游带,实现在文化、旅游、教育、科技等软实力方面的有效衔 接,在提升自身发展质量的同时,也要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对相关国家的辐射 作用。
为了落实国家战略,国家、省区以及县域需要从统筹规划、区域引领、细化落实等 多个方面出发,共同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举办的流域文旅高质 量发展论坛,著名专家学者和业态资深人士围绕黄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产品建设、流 域合作、产业发展、品牌培育等建言献策,倡议全流域持续凝聚“同饮黄河水,共铸黄 河游”的“同河意识”,创新合作方式与机制,以每年一届全流域共同参加的中国黄河 旅游大会为平台。加强黄河特色文化挖掘和产品开发,实现资源与市场共享,力促营销 与交流互动,依托大会平台构建全流域产业合作、产品推广、宣传营销、品牌共建共享 的合作机制,为黄河旅游经济带注入更多活力,让黄河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从而综合推 动黄河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9] [10]。
同时各个省区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政策。为了贯彻落实黄河 重大国家战略,济南市在召开的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中对《济南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开展专门的检查与落实,同时计划在黄河流域实施具有引 领力和影响力的重大先导工程,包括起步区建设、水利示范城市等[11]。2021 年,山西省 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通过了《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 高质量发展规划》,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 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做好规划协调,贯彻落实国家规划纲要,力争将我省 相关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纳入国家专项规划,加强与沿黄省区协同合作,探索建立区域 联动发展机制[12]。
要充分抓好落实好黄河流域国家发展战略。从政策的视角出发,我国体育旅游在区 域发展战略背景下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使体育旅游业纷纷 走上了区域协作、协同发展的道路,也推动体育旅游的蓬勃发展。黄河流域国家战略的实施也给黄河流域九省区的体育旅游业带来了政策保障,也为该地区发展体育旅游精品 项目,提高优质体育旅游产品供给提供了契机,提升旅游消费水平和能力,助力黄河流 域建设彰显国家形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1.1.3 现实基础:体育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国际领先,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最大外汇储备国、 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据国家统计公报统计,202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 101.6万亿元, 比上年增长 2.3%,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同时中国 2020年经济总 量占世界经济比重预计超过 17%[1]。伴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内消费水平的提 高和人们对多元化体育旅游、休闲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体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 方式。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大众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健康问题,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也发 生了很大的改变。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与体育融合发展形成的一类新兴的产业形态,以体 育活动为媒介,以旅游促进健康,以旅游调节生活,逐渐成为人们接受并积极参与的新 的生活方式。
同时在经济的带动下,体育产业的发展也蒸蒸日上。由图 1-1 可知,2013-2019 年, 我国体育产业规模逐年上升,并在 2019 年达到峰值。据统计,中国体育旅游市场增长 速度逐渐从 30%上升到40%,截至 2020年,我国体育旅游市场规模为 10175亿元[13] [14]。
图 1-1 2013-2019 年我国体育产业规模统计
尤其是近年来,体育旅游的活动方式变的更加多元化、多样性。由表 1-1 可知,2013年到2019年,人均GDP呈直线上升趋势,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标准,人均 GDP 达到 5000 美元,就意味着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也 就意味着普通百姓能够上升到中产阶层行列[1]。这也意味着我国国民经济具备相当实力, 进入了活跃的加速发展阶段,群众消费开始变得多样化。
表 1-1 2013-2019 年人均 GDP
年份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人均GDP(元) | 43497 | 46917 | 49922 | 53783 | 59660 | 64644 | 70892 |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虽然我国体育旅游发展起步较晚,但随着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体育旅 游逐步发展成为人们日常消遣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2018 年5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 在《2017 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指出,2017 年我国体育旅游业消费市场猛增:2017 年,北京等国内大型城市的马拉松旅行参赛者的马拉松旅游人均消费大约在 3000-4000 元之间,在千岛湖等旅游目的地马拉松旅行参赛者的马拉松旅游人均消费约2500 元; 2017 年冰雪产业总规模3976亿元,2017 年底我国滑雪场总数703家,滑雪人次达到 1750 万人次,滑雪消费规模720 亿元,占冰雪产业总消费额的 18.1%;全年水上运动赛事带 动的总消费额超过30 亿元 [15] [16]。《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规定,到 2020 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6000 亿元[17]。
发展体育旅游是丰富和升华体育产品体系、拓宽体育消费空间、推动体育产业转型 升级,实现全域体育旅游发展理念的必然前提;是整合体育资源,提升体育市场水平, 扩大体育产业规模,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素质,全面推行全民健身的必然选择。总体 而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体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体育产品市场的竞争日 趋激烈,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区域
1.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黄河流域九省区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发展现状与优化策略为研究对象。
1.2.2研究区域
本文以沿黄九省区为研究区域,黄河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 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其中,四川段包括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 族自治州,内蒙古段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 兰察布市以及阿拉善盟等七个盟市。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全长约 5464 公里,流域 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流域内冬夏温差巨大,气温季节 变化明显。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本研究采用丰度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法,对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数 据进行分析处理,探究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发展现状,运用PEST分析 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岀相应的策略。
1.3.2研究意义
1.3.2.1理论意义
首先,目前,国内学者对于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研究较少。鉴于此,从项目赋存和 空间的角度探讨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对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研究,充实 了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理论研究;
其次,对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现状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深化了黄 河流域体育旅游理论研究体系,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参考;
最后,对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进行研究,为区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 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丰富区域体育旅游理论研究。
1.3.2.2实践意义
首先,通过对黄河流域各个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探讨,分析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 旅游精品项目发展的影响因素,为项目的创建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对黄河流域九省区 政府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提岀具体的指导性意见;
其次,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研究为体育旅游企业开发体育旅游产品或线路提供实践 参考,同时也为国家体育总局遴选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提供参考;
最后,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研究为体育旅游游客选择旅行目的地和 体育旅游产品提供指导,可以带动群众休闲体育的发展,提高群众体育参与率,壮大群 众体育的队伍,践行全民健身发展纲要,营造良好、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2 文献综述
运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硕博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 EBSCO 数据 库,以“体育旅游”“体育旅游资源” “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旅游资源” “Sports tourism”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Tourist resources” 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截止 2021 年,共 检索到 1664 篇相关论文(图2-1),其中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共1407 篇,会议论文、 报纸文献等合计 242 篇。如下图所示,自 2000 以来,体育旅游文献数量一直呈现上升 趋势, 2019 年达到峰值。选择与本研究内容相近及相关的中外文献进行了详细阅读,并 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以下观点:
2.1 国内相关研究
2.1.1体育旅游基本理论相关研究
2.1.1.1体育旅游概念研究
在我国,体育旅游的概念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属于一个复杂的社会新兴产业, 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活动,与人类健康紧密相连,既是一种专业性与业余性兼容的观 赏性旅游活动(如观看足球比赛、观看奥运会),也是一种大众参与的、大规模、多频 次的康体旅游活动(如马拉松、自行车赛),还可以是一种具有挑战性、专业性、体验 性的参与性旅游活动(如山地徒步、森林穿越、极限挑战)。基于此大多数学者就体育 旅游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说明,但是目前还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在理论上 还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本研究梳理如下(表 2-1):
表 2-1 国内体育旅游概念摘录 | ||
时间 (年) | 学者 | 概念界定 |
2000 | 唐国梁 | 体育旅游是各种活动与旅游目的地、体育旅游企业以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 其中包括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参加的运动、康养、体育比赛及体育文化交流等活 动[1]; |
2002 | 闵健 | 体育旅游是一种专业性旅游,即区别于观赏、审美、娱乐旅游[18] [19]; |
2003 | 柳伯力 | 体育旅游是人们以享受和观看体育运动为主要目的,在旅游地进行以体育运动 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活动[20]; |
2005 | 于素梅 | 体育旅游是人们以体育和旅游为目的,在旅游地观看、参与体育活动以及欣赏 风景的一种旅行游览活动[21]; |
2006 | 昌晶亮、 徐虹 | 体育旅游是指随着国民对健身、休闲、娱乐等需求的不断增加,希望离开自己 居住的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停留期间,由这些体育活动所引起的与所在地的人和 事之间的一种经济社会活动[22]; |
2005 | 姜付高 | 体育旅游是在休闲时期通过各种体育方式和手段,基于非盈利这一前提,以丰 富文化业余生活、促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社会文化活动[23]; |
2009 | 罗永义 | 体育旅游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参加与旅游地相关的体育运动而产生一种既有 体育性质又有旅游性质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24]; |
2000 | 朱竞梅 | 体育旅游是以各种球类运动、探险活动、水下运动、汽车越野、骑马狩猎、休 闲康养等为主要内容以及动机的旅游活动[25]; |
2003 | 常华军 | 体育旅游的主要目的是运动活动,主要是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康复理疗及 延年益寿为目的的活动[26]; |
2018 | 张雅莉 | 体育旅游是通过传统旅游类型与体育运动的旅游方式,实现修身养性的目的, 是一种新的时尚旅游和休闲生活体验,其主要的核心是体育[27] [28]; |
2014 | 殷培根 | 体育旅游是将体育与旅游相结合,利用产业资源整合的全部优势,表面上的一 种旅游项目,其主要内容是体育[11]; |
2016 | 杨强 | 体育旅游主要是将体育所提供的主要核心资源、多元化旅游广阔前景和市场相 结合,因此体育旅游在某种意义上隶属于我国旅游业,也是我国体育休闲产业 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发挥体育多样化旅游功能的体现[29]。 |
以上可知,于素梅、闵健、柳伯力、陶宇平、罗永义等几位学者从旅游的角度进行 定义;唐国梁、昌晶亮、徐虹、李健几位学者从经济社会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朱竞梅、 常华军、张雅莉等学者从体育者的动机出发对体育旅游的概念进行阐述;殷培根、杨强 等学者则是在旅游的基础上以体育的本质属性为出发点,对体育旅游进行定义。现阶段 我国体育旅游正在不断更新,繁荣发展,但是目前为止,体育旅游的概念还没有出现一 个统一的别称。综合以上学者,本研究最终将朱竞梅学者对体育旅游定义:“体育旅游 是以各种球类运动、探险活动、水下运动、汽车越野、骑马狩猎、休闲康养等为主要内 容以及动机的旅游活动”。
2.1.2.1体育旅游资源研究
(1) 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研究
体育旅游资源是进行体育旅游活动的根本,是进行体育旅游分类、发展等研究的开 端,同时通过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也可以了解哪些资源属于体育旅游的领域。目前,体 育旅游资源的概念在学界还没有达成一致,以下是部分研究者对体育旅游资源概念的一 些总结:
表 2-2 国内体育旅游资源概念摘录
时间(年) | 学者 | 概念界定 |
1995 | 陈树华 | 体育旅游资源是游客参加运动和观赏体育比赛的基本内容,是推动体育旅游 业稳步前进的基础和条件[1]。 |
2002 | 张杰 | 广义的体育旅游资源是为了满足游客对各种体育运动的需求,使其能够参加 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从而实现健康、运动、娱乐等目的的各种潜在物质;狭 义的体育旅游资源是通过运动锻炼、体育景观等形式吸引游客进行体育活动 而形成的潜在市场,其中详细内容包括:主要活动是进行参加体育锻炼以及 观看体育赛事、体育建筑物等[2]。 |
2003 | 袁书琪 | 体育旅游资源是可以转化为体育旅游产品的旅游资源,包括全部含有旅游吸 引力的体育事物和体育现象[3]。 |
2005 | 于素梅 | 体育旅游资源是开展一切体育运动活动所需要的场馆、基础设施和外在物质 环境[4]。 |
2009 | 李全德 | 只要是可以吸引游客同时让游客进入目的地旅游的全部资源均认为是体育旅 游资源,其中也包含文化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等[5]。 |
2012 | 宛霞 | 体育旅游资源是指能够让旅游游客参与体育旅游的一切对象,包括自然、人 文、体育等资源,并将其依照自身属性赋予不同的颜色类别[6]。 |
[1] 陈树华.体育市场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岀版社.19958
[2] 张杰,曹洋.论我国西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J].安徽体育科技,2002(02):36-38+48.
[3] 袁书琪,郑耀星.体育旅游资源的特征、涵义和分类体系[J].体育学刊,2003(02):33-36.
[4] 于素梅.体育旅游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5(01):32-34.
[5] 赵福祥,李全德.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岀版社,2009.
[6] 宛霞.体育旅游资源分类新论[J].体育文化导刊,2012(07):86-89.
2018 | 李凯娜体育旅游资源是指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和实际价值,并能用来开展体育活动的 自然、人文资源⑺。 |
从以上学者关于体育旅游资源的研究表明,首先体育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其次体育旅游活动的产生也是依托于体育旅游资源这一客体,从而吸引众多游客参与体 育旅游,为当地产业创造效益,为当地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做贡献。因此在某种程度上, 我们可以把体育旅游资源看作是一切体育旅游活动产生和后续发展所需的最重要的物 质基础,能够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种因素和条件的整合。
(2) 体育旅游资源的分类研究
体育旅游资源的分类主要强调运动、参与、健身等多种体育特征。现有的体育旅游 资源尚未有统一的分类标准,不同的研究者往往依照不同的研究目的对其进行划分。体 育旅游资源复杂多样、内容丰富,对其分类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柳伯力等(2003)在《体育旅游导论》中给岀了多种分类方案,其中根据体育旅游 特性,划分为大众和极限体育旅游资源两大类。尹德涛(2007)按照空间分类将体育旅 游资源分为陆地类、水域类以及空中类[1]。宛霞(2011)将按照颜色对体育旅游资源进 行了分类[30] [31] [32]。胡冬临(2014)将体育旅游资源分为资源型、市场型和赛事型[33]。邓道全 (2018)从开发的角度将其分为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赛事节庆类、民俗风情类及 乡村体验类 6 大类[34]。
从体育旅游资源的相关文献总结可以看岀,现有的分类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 一定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的分类标准,同时分类体系过于繁杂,且不能包含 所有的资源类型。
(3) 体育旅游资源的评价研究
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资源富饶,为体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体育旅游资源是进行体育旅游活动的重要支撑,是体育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保障, 也是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体育旅游资源归属于旅游资源,但与 旅游资源相比,它强调更多的是旅行过程中充满体育运动特征,注重游客的参与度以及 达到健身的目的。
体育旅游资源的评价实际上就是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可行性的评价。例如任婵娟 (2008)将自然空间和条件作为体育活动的评价对象,从参与和观摩的角度解释了旅行 者与自然体育的关系,强调了环境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体育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 模型[1]。
杨静(2010)为了对唐山市各种体育旅游资源进行一一评价,参照国家对旅游资源 的评价标准,并且采用相关方法分析,对唐山市的体育旅游资源建立评价体系,目的是 探寻唐山市体育旅游资源价值及开发潜力[35] [36]。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唐山市的体育旅游资源 种类丰富,但是开发利用的资源没有形成一定的影响,也清晰地表明了唐山市体育旅游 具有上升空间,需要加大开发的力度。
刘英等人(2012)为了评价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价值的好坏,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 调查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体育旅游资源,得岀结论并提岀开发特色优势的体育旅游资源, 合理布局,统筹发展,给河南省全面发展提供宝贵建议[37]。
姜付高等人(2016)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滨海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禀赋、丰度、绩效进行分析,客观评价滨海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分布与利用情况[38]。
朱露晓等人(2017)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调查,运用层次分析、德尔菲法等分析云南 傣族体育旅游资源的特征,对云南傣族体育旅游资源产品开发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孔 雀舞、泼水、傣拳等云南傣族体育旅游资源项目进行实证分析与研究[39]。
虽然我国体育旅游资源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体育旅游资 源评价中,只是对于体育旅游业开发进行基础性研究,缺乏统计指标和度量数据,导致 体育旅游资源评价主观随意性强,只见评价方法,缺乏理论支撑,评价内容简单,评价 标准模糊等。因此需要加强理论研究,构建体育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强实 践探究。
2.1.2区域体育旅游发展相关研究
伴随着体育旅游如火如荼的发展,体育旅游扮演着丰富广大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健身方式的重要角色。作为积极推动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一部分,体育旅游发展迅速, 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杠杆作用越来越重要。
2.1.2.1不同区域体育旅游政策研究
近年来,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逐渐白热化,体育旅游的形式逐渐增多,人们的参与 度也越来越高。全国各个地区也开始掀起开发体育旅游的热风,同时不同地区也开始创 建各种样式的体育旅游项目,满足了人们的实际需要和精神需求。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 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2009 年国务院印发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 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强调要推动区域休闲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同时区域休闲体育旅游 的外在条件逐渐变得成熟[1]。
长江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正在逐步发展。马莉芳(2007) 在研究中提到,《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宣言》在长江流域城市群中通过,旨在“破 除旅游壁垒和准入门槛,将长三角建成中国第一个无障碍的跨省市旅游区,最终成为世 界级旅游目的地[40] [41]”。2008 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 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长三角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正式启动,同时安徽省在 2010 年的加入,使长三角发展壮大,形成“泛长三角”。
施芳芳(2009)在研究中提到,国家“九五”计划和2010 年的宏图规划中都提岀 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42]。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 国国际进口展览会开幕式上讲话表示,支持长三角的区域一体化经济发展,并将其作为 国家战略来落实,为发展区域体育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阮威(2019)在研究中指岀,基于国家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体育旅游产业 的条件,依托三省一市颁布的《长三角体育旅游合作纲要》、《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 发展杭州方案》等具体行动方案,探索长三角体育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有利于促进区域 内城市和企业之间更合理地分工合作,防止同质化竞争,促进整个长三角地区体育旅游 的协同发展进程,提高区域体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43]。
王丹(2019)在对上海市体育旅游发展研究中提到了政策文件的岀台是对体育旅游 发展的肯定,也是推动上海市体育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体现。还提到,上海市人民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本地实际正式印发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 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意见》明确提岀,到2025 年,上海市将基本实现建 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积极实现世界一流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国内外重要的体 育资源配置中心、充满活力的体育科技创新平台这一总目标,这也是上海近年来能够举 办重大赛事的保障,也为上海发展体育旅游奠定了基础[1]。
荣思君(2015)在研究中利用激励性政策、环境诱导机制来发展山东半岛区域体育 旅游,提到了 2011 年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半岛 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经济区域发展战略,该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岀了发展海洋文化旅游 业,推动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要求,并详细规划了发展方向,建设国家重要的 海洋文化和体育产业基地,打造国际知名的滨海体育旅游目的地。这些规划、指导意见 等政策的岀台,必将推动山东半岛滨海地区体育旅游业的大发展,为构建其旅游资源联 动开发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44] [45]。
郑亮(2016)在研究济南经济圈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指岀,把握历史机遇,,积极利 用国家、省相关有利政策开发都市圈体育旅游资源。同时指岀《山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 划 (2011—2015) 》中要创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以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打 造“山东半岛黄金海岸健身长廊”,创建并依托15 个健身专项项目基地,开展各类赛 事,促进专项项目的普及推广,拓展体育市场开发和体育旅游产业发展[46]。
基于以上学者的研究发现,区域体育旅游政策对于体育旅游的发展来说无疑是雪中 送炭。政策是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保障,利于其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党的十九大报告从 区域发展新形势岀发:“明确提岀内外统筹,着眼大局,积极追求决策、执行、监督即 相互协调、适度分离的行政运行机制,地方政府要积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但调 查发现,很多地区还是没有属于省内关于体育旅游政策的规划,特别是黄河流域九省区, 关于区域体育旅游方面的政策较少,这或许是该区域体育旅游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2.1.2.2不同区域体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体育旅游作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具有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有 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关于如何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又该如何解决体育旅游在发展中 存在的问题,是当前区域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需要迫切考虑的的考虑的一个环节。
周虎等人(2007)在研究郴州地区体育旅游时,依托“均衡发展方式”“梯度推进” “增长极”理论构建了郴州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论证了“非均衡协 调发展方式”是郴州市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最佳选择[1]。
当李鸿亮等人(2010)研究陕北地区的体育旅游发展模式时,首先整合了该地区的体 育旅游资源,然后在分析陕北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内外要素的基础上,规划出重点以红色、 生态两大体育旅游产业资源并重的核心区,区域发展时段和体育旅游产业主导市场三维 图式的陕北体育旅游产业区域发展模式,提高陕北地区体育产业发展,对提高该区域的 经济发挥了一定的作用[47] [48]。
李寿邦等人(2011)分析陕西省体育旅游的现状,并指出抓住“西咸一体化”和“关 中一天水经济区” 战略发展机遇,依托陕北黄土风情、陕南青山绿水、关中人文历史 资源,突出“体育、人文、山水”三大主题,发挥陕西优越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树立体 育旅游,助推陕西旅游业发展,整合体育旅游优势资源,打造文化、体育、旅游一体的 体育旅游、生态旅游、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多区域、多联动体育旅游发展模式, 最终培育陕西特色体育旅游一体化环境[49]。
冯文(2012)在研究京津冀地区体育旅游中,提出要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优势来发展 京津冀体育旅游产业,加强区域间整体合作,降低京津冀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内部竞争, 打造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产业链[50]。
李竹丽(2018)在区域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研究中指出当前区域体育旅游发展模式 的存在的问题,又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了实现区域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路径[51]。
聂涛(2019)对四川民族地区的民族体育旅游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明确了当前 的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和发展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基础,以现代体育项目为提升的传统和现代体育旅游项 目相互融合的发展模式;二、建立四川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协同合作模式的研究;三、体 育旅游资源开发与民族体育文化保护相结合,建立体育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模式;四、 推动体育旅游和民族地区自然景观相互结合的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发展模式,以促进四川地区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利用,最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特色体 育旅游需求[1]。
兰顺岭(2020)指出了长三角地区区域体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的四个主要问题,并 提出解决困境的出路是协同治理制度创新、打造多地区中心地联动发展、构建核心-边 缘结构型的体育旅游生态圈以及国内外双向互动体育旅游对外发展模式[52] [53]。
耿迪等人(2021)在精准把握川西北民族地区发展体育旅游的有利条件基础上,结 合当地资源禀赋和目标市场需求,总结出休闲康养型、传统节庆型、竞技赛事型三种发 展模式,并进一步提出推动川西北民族地区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为我国民 族地区体育旅游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决策参考[54]。
从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到体育旅游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具有巨大 的产业关联性和乘数效应,对发展体育产业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 在区域体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中,我国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体育旅游发展较为成 熟且具有相对稳定和系统性的发展理论,相较于黄河流域九省区,虽然具有丰富的体育 旅游资源,但是缺乏指导性的和可操作性的发展理论,这也是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 发展落后于其他区域的重要原因之一。
2.1.3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相关研究
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是指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体育旅游精品 项目名录,如体育旅游精品赛事、精品景区、精品线路、目的地和创新项目。在全国范 围内具有权威性和可比性,具有较高的品质和价值。
根据文献查询,在知网中以“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为关键词,查询到文献36 篇。 其中以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为重点的研究较少,总结如下:
一些学者从国家层面来研究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王辉(2011)指出,对体育旅游精品 项目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国内体育旅游的发展趋势,为我国不同省份开发适宜的体育旅游 项目提供参考[55]。梁艳江等人(2016)指出,优秀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是对当地体育旅 游的有益补充和产业延伸,能够拓展体育旅游服务产业链,促进当地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打造区域体育旅游特色[1]。盘劲呈等人(2021)以我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2017— 2019 年)为对象,运用集聚度分析、核密度分析和椭圆标准差分析,从全国尺度研究体 育旅游空间特征演变及其成因,意在推动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标准化建设[56] [57]。
同时在研究中,也有学者从省际的角度出发,研究当地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周鑫 等人(2020)以秦皇岛为例,提出建立区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如精品赛事、景区等), 使其推动体育旅游产业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58]。王鹏[59]深 度研究云南的体育旅游资源,建议培育更多更加优越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目前我国在体育旅游、体育旅游产业以及体育旅游资源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关于体 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研究较少,部分学者从国家和省际角度研究,但是未有学者从流域的 角度进行研究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2.2 国外相关研究 2.2.1体育旅游基本理论相关研究 | ||
表 2-3 国外体育旅游概念摘录 | ||
时间(年) | 学者 | 概念界定 |
1987 | Ruskin | 体育旅游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在某个固定的时间段里,游客在自然资 源和户外体育休闲设施中而进行的体育锻炼[1]。 |
1991 | Glyptisjis | 体育旅游的内容由单项体育旅游发展到体育赛事旅游、参与性体育旅 游、豪华体育旅游、体育训练以及和体育相关性的旅游等五个层次[60] [61]。 |
1992 | Hall | 体育旅游是指一种户外旅游活动,是游客岀于非商业目的观看或参与体 育赛事而产生的,是以参观体育赛事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62]。 |
1996 | Nogawaetal | 体育旅游是游客到目的地 24小时以上,以参加体育赛事为主[63]。 |
1998 | Gibson | 体育旅游是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体育运动的一种旅游活动[64]。 |
1999 | Standeven | 体育旅游是指人们在居住地或者办公室以外的地方参加各种形式的体 |
& Deknop | 育锻炼,是一种以非商业原因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65] [66]。 | |
2000 | Hinch | 体育旅游是一种人们在休息时所进行的旅游休闲活动,同时以体育为中 |
Hingam | 心[7]。 | |
2003 | Mike weed | 体育旅游是一种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相互作 |
&Chris bull | 用而产生的[67]。 |
纵观国外对体育旅游涵义的研究可知,体育旅游是由旅游者、目的地、参与动机等 几个维度组成。现阶段体育旅游是一个不断更新,丰富发展的概念,但是到目前为止体 育旅游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概念,所以学界对其的研究还应该进一步的完善 与深究。
2.2.2 体育旅游发展历程相关研究
国外体育旅游的研究开始于20 世纪60 年代,《体育与旅游》首先开创了体育旅游 研究的开端,随后体育旅游逐渐成为国外学者们持续关注的热点。针对体育旅游的研究 也如春笋般出现。
进入新世纪,体育旅游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尤其是欧美国家,衍生出两大热点:
体育赛事研究与体育参与者研究。Mikeweed (2009)通过对一些美国公众参与的体育活 动进行调查研究,将体育旅游与健康促进相结合,认为骑行、游泳、冲浪等活动,不仅 可以让人们回归大自然,放松心情,而且还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对于体育赛事的 研究学界存在很大的争议,Karadakis等人通过SWTO分析,发现大型体育赛事一方面 可以为当地旅游业带来发展机遇,提高生活质量,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增加等情况[1]。同 时还有其他学者在研究中指出体育赛事是一种营销策略,通过体育赛事可以带动发展, 更新城市,带动游客消费。
国外的学者对体育旅游的研究由浅入深,从内容到内涵的发展过程中,进行了多领 域、多视角、跨学科交叉研究。总之,发达国家体育旅游研究虽然早,但是体育旅游理 论研究还是不够全面化,同时关于研究对象方面显得片面化,针对体育赛事和体育参与 者的研究居多,对体育旅游其他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体育旅游学科体系不够完善。发 达国家发展体育旅游的时间比较早,欧美国家重视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推 动了发达国家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20世纪初,一些国家开始形成休闲体育产业,如英 国在1950年前后就大约有两千多个高尔夫球场,同时每个球场大约招募了一千多名会 员;截至2001 年底,据初步统计,全世界将近有六千多个滑雪场,其中热爱滑雪的人 高达四亿多,滑雪事业带来的年总收入超过500亿美元[68] [69]。
1990年之后,一些欧洲国家开始斥巨资建设一些高品质的度假旅游村以及体育基础 设施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据统计,瑞士每年将近有1500万热爱滑雪的人前来参与滑雪 旅游,滑雪产业带来的总收益达70亿美元,约占GDP的30%,占旅游总收入的60%[70]。 在亚洲,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很受专注,如日本将高山滑雪、登山等运动项目与种植园采伐、农业等相结合起来,创造出独特的体育旅游项目和设施,推动当地旅游业可以创 新并持续发展。
21 世纪初,欧洲国家的体育旅游产业逐渐向商业化方向发展。目前,一些学者从不 同角度对体育旅游进行相关的研究,如经济学的视角等。Esfahani为了确保当地体育旅 游项目能够产生较大的价值,在进行案例调查时,主要讨论了体育旅游项目开发所运用 的商业模式,分析了体育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不同旅游项目和不同类型的旅游 产品,同时了解不同商业模式对体育旅游发展产生的影响[1]。也有其他研究者通过实地 考察、访谈等研究方法,综合汇总了体育旅游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力求得出体育旅游发 展需要的各种模式,能够确保体育旅游的高效发展,以及通过体育旅游而创造出更大的 经济与社会价值。
国外体育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支柱型产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研究中表明体育旅游 成为主要的旅游项目。2002年,Riley、Turco和Swart在《体育旅游》中全面总结了之 前有关体育旅游的各种理论以及体育旅游的变化发展趋势。为使体育旅游更好地适应全 球化、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并在2004年召开了以“体育旅游全球化”为主题的会议。
Daniels (2007)基于“地理论”,列出了体育旅游对经济影响存在的地区差异分析,进 而结果表明体育旅游产业的顺利发展具有地域差异性,同时也将体育旅游和经济、环境、 文化等各个方面相联系起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以及合理的利用文化资源[71] [72]。
国外的大多数学者以经济学、地理学、旅游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视角为中心点, 分析体育旅游市场、经济等。研究的领域广泛,研究的内容以小见大,全面透彻。在研 究中也发现,国外的研究大多数都以案例分析为主,例如HonariHabib[73]对体育旅游的参 与者进行调查,得出体育赛事的举办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力,推动城市社会经 济的发展。
2.3 GIS 相关研究
GIS是“3S (RemoteSensing、GPS、GIS)”技术之一,泛指地理信息系统,它是 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获取的空间地理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在空间信息分析、城市规划建设、国土资源调查等方面 有重要运用[1]。
2.3.1体育领域 GIS 相关研究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使用给体育研究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国内体育地理信 息系统的研究主要有体育设施空间分布、体育产业空间布局分布以及体育旅游相关研究 等方面。
(1) 体育设施空间分布方面。郭晓琴等人运用 GIS 方法分析全民健身设施的空间 分布情况,不仅可以将数据分析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实现全民健身设施空间设施的 数据采集和统计;而且还可以对全民健身设施空间布局进行实时、真实的动态控制研究; 并且基于网络的实时查询与检索设施的应用,为全民健身设施空间的布局和对健身设施 的科学建设提供参考I[74] [75]】。同时也有学者凭借GIS技术强大的空间分析和管理功能,基于 西安市羽毛球馆、湘潭市体育服务设施、成都市公共体育馆以及大型体育赛事场馆数量、 场地类型、人均投资率等基本特征,分析体育场地分布的空间特征,不仅为改善公共体 育设施布局提供了合理化的依据,同时也为改善其它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等方面提供 了借鉴。
(2) 体育产业空间布局方面。魏和清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 体育产业内部三大行业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全面揭示我国体育制造业、体育服务 业、体育建筑业的空间布局特点[76]。史兵等[77]和赵兰革[78]利用 GIS 技术分析了西安市体 育用品销售行业和烟台市体育用品销售行业的空间布局,为城市体育设施合理布局提供 了建议,并对不同种类体育设施的布局进行设计,特别是商业性体育设施的开发。
(3) 体育旅游相关研究方面。郑军(2020)等人利用 GIS 分析法对武陵山区体育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进行分析,为构建武陵山片区体育旅游资源产业链提供了铺垫[79]。杨 霞(2019)等人运用定量统计和GIS技术,研究广西体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核 密度、热点地区,从统筹发展、开发模式以及资源整合三个方面对广西体育旅游资源空 间分布提出优化策略,对大力发展广西体育旅游业,促进广西旅游业升级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1]。还有一些学者利用GIS技术对北京、湖南和滇西民族区域等地区的 体育旅游资源空间进行分析,提出建议来优化当地的体育旅游资源。
2.3.2 其他领域 GIS 相关研究
国内的其他领域的GIS相关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选址规划、旅游景区空间分布、资 源调查以及区域经济差异等方面。
(1) 选址规划方面的研究。王浩程等人通过 GIS 技术,探索性地将污水处理厂选 址与镇区土地利用现状、镇区地形条件和污水管网布局情况相结合,使污水厂的选址更 加科学[80] [81]。还有不同的学者对中小学布局、变电站以及森林公园的服务设施选址规划运 用 GIS 系统,可从更多的角度,更加科学的分析和运算,也为人们基础设施建设展现出 更多的方案选择以及创新思路。
(2) 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方面。学者们对四川、山东、新疆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等 地的 A 级景区运用 GIS 空间分析的方法,考察其空间分布格局,探讨空间分布的影响 因素,而且能够深层次地分析 A 级景区和各省有关产业要素空间结构的关联[82]。
(3) 资源调查方面。在 GIS 技术的运用下,学者对野生动物资源、森林资源、土 地资源以及生态环境进行勘测。实现了资源高效快速的数据更新、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和 可视化的监督管理,为改进资源动态监测工作工序提供了一种科学可行的思路,是资源 监测、核查与管理工作的有效探索[83]。
(4) 区域经济差异方面。何佳荣利用GIS技术的分析法测量了山东省17地市经济 发展状况,并利用地理探测器研究了影响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通过对山东省区 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考察,了解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趋势,对研究山东省区域 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84]。也有学者采用空间可视化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 等方法探究广西省、江西省、长三角等地区的区域经济差异,寻求健康、快速的发展之 路。
目前,我国在其他领域 GIS 应用已经相当成熟,在其研究中,更多关注的是建筑或 者资源等方面的空间分布特征,在研究上更具有中国特色。同时也能够说明我们学者的研究能够与其他不同的学科领域结合起来解决问题。
在体育方面,我国学者的GIS技术运用更加的多样性,聚焦点多,所涉及的领域广 泛,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为体育旅游的研究带来了借鉴性。虽然也有涉及体育旅游,但 是现阶段关于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还是较少涉猎。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更加广泛的研究, 为我国体育旅游提供坚实的研究基础以及更加成熟的GIS运用基础。
2.4 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通过对体育旅游和体育旅游资源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截至目前学术 界对体育旅游和体育旅游资源的研究较多且研究范围广,对于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研究 较少,同时关于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概念也没有统一的界定。总体来看,以黄河流域为 整体地域单元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研究比较缺乏,从流域对比视角对体育旅游精品项 目进行分析和研究更是匮乏。
本研究基于国家体育旅游政策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分析了黄河 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发展的现状,找岀问题,提岀优化策略。据以上研究,学 术界现在对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文献数量不足。据统计,区域间的体育旅游研究主要以京津冀、长三角、珠 三角地区开展,而几乎没有关于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的研究,甚至对于专门的文献 资料也少之又少。
第二,从研究对象来看,对于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研究多是从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 的角度岀发,也有学者从国家级或者省级的角度研究,但较少涉猎区域的体育旅游精品 项目,这无形中缩小了研究的广度。同时也很少有学者针对流域间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进行比较研究,这也缩小了研究的深度。
第三,从研究的内容来看,黄河流域九省区的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是与长江 流域相比较,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缺乏系统、全面的规划,具有影响力的 赛事较少。
因此,本研究从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方面岀发,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 献,找岀适合本研究的方法,以此为基础,为黄流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 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政府部门制定体育旅游相关政策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1 数据来源
以黄河流域九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作为调查对象,选取2013-2020年期间共 398个项目为数据样本(表 3-1)。本研究的数 据采用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 2013-2020 年评选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2019-2020 年中国 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国家统计公报以及九个省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报的经济数据,均以当年公布的数据为准。同时通过GoogleEarth获取体育旅游精品项 目的空间坐标数据,并利用百度地图对获取的精品项目地理坐标数据进行检验与测试[1]。
表 3-1 黄河流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统计(个)
省区 | 景区类 | 赛事类 | 线路类 | 目的地类 | 创新类 | 总计 |
青海 | 21 | 31 | 26 | 6 | 1 | 85 |
四川 | 0 | 2 | 2 | 0 | 0 | 4 |
甘肃 | 18 | 27 | 11 | 5 | 1 | 62 |
宁夏 | 8 | 5 | 4 | 3 | 0 | 20 |
内蒙古 | 4 | 6 | 7 | 1 | 0 | 18 |
山西 | 25 | 22 | 11 | 2 | 1 | 61 |
陕西 | 8 | 13 | 6 | 3 | 0 | 30 |
河南 | 22 | 35 | 7 | 5 | 0 | 69 |
山东 | 16 | 20 | 11 | 2 | 0 | 49 |
3.2 研究方法
3.2.1文献法
通过中国知网、百度学术、万方数据库、河南大学图书馆和中国政府网站资料进行 检索,对有关研究体育旅游和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进行大量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查看阅 读。收集有关体育旅游和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文献,找出对本研究有借鉴价值及参考意义 的资料。通过国家体育总局等官方网站等地方查询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并进行统计。外 文文献主要通过 EBSCO、 ProQuest 等数据库,谷歌学术、百度学术、 Bing 等搜索引擎 对体育旅游以及体育旅游资源相关文献进行查找,积累丰富的理论素材,为研究奠定了 坚实的理论基础。
⑴李冬花,张晓瑶,陆林,张潇,李磊.黄河流域高级别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0,40(05):70-80.
3.2.2丰度分析法
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丰度是区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数量特征的直接反映,能够体现体 育旅游精品项目数量的空间集聚程度与资源分布情况。对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 项目进行研究,可以明晰地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特色,明确地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 开发密度与规模,对地区创建更优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
3.2.2.1相对丰度
本研究采用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相对量来表示相对丰度,在消除地区面积和人口的 影响因素下,采用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数量与地区面积和人口乘积的平方根相除, 得岀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相对丰度,计算公式为[LXXXV]:
F=^fe (1)
公式(1)中,F为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相对丰度指数;Q为体育旅游 精品项目拥有的数量;S为各个省区的面积(万km2); P为人口(万人)。
3.2.2.2总丰度
将黄河流域各省区各类项目占总项目数量的比例,定义为区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绝 对丰度综合评价指标A;同时将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相对丰度归纳成为一个反映地区体 育旅游精品项目相对丰度综合评价指标C,然后将A和C的乘积再开平方,得到了各 地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总丰度,其中A、C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Pi= (mn-^m=1 dij) / (mn-n) (2)
Pi表示的是第i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综合指数;m表示为对比的区域数(本文取9); n表示的是项目类型数(本文取5);》世1如为第i个省区n种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占地 区名次之和。
3.2.3空间分析法
利用 ArcGIS10.2 空间分析图层,导入黄河流域九省区和长江流域地区体育旅游精 品项目数据,借助GIS的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功能,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数据进行可视 化处理,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以及空间分布规模度,直观地分析岀 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布局特征,找岀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优化发展路径。
3.2.3.1最邻近指数
将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作为点状要素,通过公式进行测度,若 R<1 时,表示该区域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呈凝聚型分布,数值越小,凝聚程度越高;若 R=1 时,表示该区域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呈均匀型分布;若 R>1 时,表示该区域体育旅游精 品项目呈随机型分布。计算方法如下:
R = dt/dE (3)
dE = 1/2』n/D (4)
公式(3)中,R为最邻近指数,①为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实际最邻 近距离;dE为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理想最邻近距离。公式(4)中,n 表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数量, D 为区域总面积。
3.2.3.2地理集中指数 可以直接用来衡量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1]。计算公 式如下:
G
= 100
n
和/T)2
i=1
G
= 100
n
》(44.22/T)2
i=1
公式(5)中,Xi为第i个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数量;T为398; G值在(0, 100)之间,G值越大,表明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分布越集中,但是在公式(5)中,由于n的 数量会影响地理集中指数,在排除n数量影响之前,G值还是反映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 旅游精品项目集中程度的一个变量,需要建立比较基础I2】。因此引入公式(6),其中G为 黄河流域九省区精品项目平均分布在 9个省区(即398/9=44.22)时的地理集中指数。 如果G<&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呈现分散分布;如果G>G,则黄河流域 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呈集中分布。
3.2.3.3核密度估计 [86] [87]
可用来计算点状要素在研究区域内分布的密集程度[88]。本研究分析黄河流域九省区398 个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空间分布密度,公式如下:
(s — Si)2 ~h2~
公式(7)中:h表示半径空间范围内第i个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位置;s表示待估 计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位置;笛表示位于以s为圆心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3.2.3.4规模度指数
可用规模度指数来定量分析黄河流域九省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在各省区的发展规模,计算公式如下:
Qi = ni/Ni (8)
公式(8)中:肪为第i个省区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数量;M为第i个省区的面积。 规模度Qi是衡量该地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规模的总体指标。Qi越大则该地区单位面积内 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数量就越多,该区域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发展规模就越大,反之亦 然。
3.2.4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着重使用Exce1和SPSS25.0软件,其中,Exce1软件计算快捷,具有强大的 制表和绘图功能,本研究主要运用 Excel 软件进行数据的开根号、排序等数据的计算等。 在实证研究阶段采用 SPSS 对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判断部分影响因 素指标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空间分布是否有影响。
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M/OL].[2014-10-02].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9152.htm
[2]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EM/OL].[2015-11-19].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22/content_10336.htm
⑶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EB/OL].[2016-12-26]. http://sports.people.com.cn/n1/2016/1226/c202403-28975954.html
[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EB/OL].[2016-10-28].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0/28/content_5125475.htm
[5] 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旅游局.“一带一路”体育旅游发展行动方案[EB/OL].[2017-10-20]. https://www.sohu.com/a/199158163_788073
[6] 国务院•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8-03-2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3/22/content_5276447.htm
⑶国务院•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 [2019-09-17].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17/content_5430555.htm
[8] 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旅行服务业发展报告 2021》[EB/OL].[2021-12-10] http://travel.china.com.cn/txt/2021-12/07/content_77915991.html
[9] 国务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EB/OL].[2020-08-31].http://www.gov.cn/xinwen/2020-08/31/content_5538831.htm
[10] 2020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丨专家学者共聚淄博高青建言流域高质量发展[EB/OL].[2020-09-0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7345871594345905
⑶济南市人民政府•第十七届人大常会第二十一次会议[EB/OL].[2021-06-16].http://jinan.iqilu.com/news/2021/0616/4883151.shtml
[12]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EB/OL].[2021-05-16].http://www.shanxi.gov.cn/yw/sxyw/202105/t20210516_918461.shtml
[13] 中国统计岀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3-31]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2/t20210227_1814154.html
[14] 国务院•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19-09-1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17/content_5430555.htm
[15] 林向阳,胡睿宪.人均GDP5000美元至10000美元国际发展经验及对策[J].前线,2007(06):50-52.
[16] 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 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EB/OL].[ 2018-03-31].http://www.gov.cn/xinwen/2018-03/31/content_5278812.htm
[17] 国家体育总局.《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EB/OL].[2016-11-03]. https://www.sport.gov.cn/n315/n330/c773860/content.html
[18] 唐国梁.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初探[J].曲靖师专学报,2000(06):51-53.
[19] 闵健.体育旅游及其界定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06):4-6.
[20] 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岀版社,2003,10:9.
[21] 于素梅.体育旅游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5(01):32-34.
[22] 昌晶亮,徐虹.体育旅游与相关概念辨析及其概念界定[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5):24-26.
[23] 姜付高.体育旅游概念的哲学思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04):30-31.
[24] 罗永义,林民牛.对体育旅游概念的思考J].四川体育科学,2009(02):11-13+17.
[25] 朱竞梅.开发体育旅游项目问题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0(02):25-27.
[26] 常华军,韩晓燕.我国体育旅游现状及前景浅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3(01):33-34.
[27] 张雅莉,许彬,周继岩.京津冀三地体育旅游业现状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03):477.
[28] 殷培根,钱猛.成都体育旅游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11):115-118.
[29] 杨强.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与路径机制[J].体育学刊,2016,23(04):55-62.
[7]李凯娜,朱亚成,金媛媛,谢军.中国体育旅游研究综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02):5-10.
[31] 尹德涛,夏学英.体育旅游与体育旅游资源分类研究J].商业时代,2007(11):2.
[32] 宛霞,邵凯.色系视角下体育旅游资源分类新论[C]//.2011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1).2011:377-378.
[33] 胡冬临.我国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11):92-94+134.
[34] 邓道全,罗文清.昭通市体育旅游资源调查及分类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14):115.
[35] 任婵娟,袁书琪.天然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体系的构建[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96-100.
[36] 杨静.基于AHP的唐山市体育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6):420-423.
[37] 刘英,刘晓静,梁宗正.基于AHP和模糊数学的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3):108-111.
[38] 姜付高,曹莉,孙晋海,邰鹏飞,李兆进.我国滨海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禀赋、丰度与绩效评价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 报,2016,31(04):277-282.
[39] 朱露晓,王婷,张蕾.云南傣族体育旅游资源产品化开发的评价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7(04):71-78.
[40] 国务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EM/0L].[2010-07-26].http://www.gov.cn/zwgk/2010-07/26/content_1664017.htm
[41] 马莉芳.长三角地区体育旅游资源优势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08):15-17.
[42] 施芳芳,常德胜.长三角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整合系统开发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04):410-412.
[43] 阮威.基于国家战略背景:长三角地区体育旅游一体化发展新思路探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 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2.
[44] 王丹,刘奕.全域旅游视域下上海市体育旅游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30):21-23.
[45] 荣思军,韩炜.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模式的研究一以山东半岛滨海地区为例[J].山东体育学院学 报,2015,31(01):45-50.
[46] 郑亮.济南都市圈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提升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12):20-21.
[47] 周琥,宋常玉.体育旅游产业区域发展模式构建的研究一以郴州市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478-480.
[48] 李鸿亮,侯令忠,李世荣等.陕北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构建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3):297-299,321.
[49] 李寿邦,侯令忠.陕西体育旅游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5):71-74.
[50] 冯文.京津冀体育产业合作发展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2.
[51] 李竹丽.区域体育旅游协同发展:内容、条件、路径[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1(02):77-82.
[52] 聂涛.四川民族地区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模式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 039(005):80-83.
[53] 兰顺领.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区域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困境与岀路[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0,36(05):111-118.
[54] 耿迪,王思悦,李尧,张颖,许军.川西北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发展模式与优化路径[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1(01):47-50.
[55] 王辉,夏敏慧.中国体育旅游项目发展的研究一对2010体育旅游博览会精品项目的分析[C]// 2011第九届全国体育 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1). 2011.
[56] 梁艳江,刘月花.山西省国家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发展研究一以晋中市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6(31):36.
[57] 盘劲呈,李海等.我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空间分布特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1,37(01):74-80.
[58] 周鑫,张秋敏.秦皇岛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发展研究[J].商业文化,2020(32):71-73.
[59] 王鹏.云南省精品体育旅游项目分析及开发建议[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02):111.
[60] Ruskin H.(1987).Selected views on socio-economic aspects of outdoor recreation,outdoor education and sport tourism.Emmanuel Gill Publishing:Natanya,Israel.
[61] Glyptis,S.(1991).Sport and tourism.In C.Cooper,Progress in tourism,recreation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London: Belhaven Press:165-183.
[62] Hall,C.(1992).Adventure,sport and health tourism.In B.Weiler&C.M.Hall(Eds.Special interest tourism).London: Belhaven Press:141-158.
[63] Nogawa,H., Yarnguchi,Y., &Hagi,Y.(1996).An empirical research study on Japanese sport tourism in Sport-for-All Events:Case studies of a single—night event and a multiple-night event.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35,46-54.
[64] Gibson,H., Attic,S., and Yiannakis,A.(1998).Segmenting the sport tourist market:A lifespan perspective.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4,52—64
[65] Standevan,J.and De Knop,P.(1999).sport tourism.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
[66] Hinch,T.D.&Hingham,J.E.S.Sport Tourism Development[M].Cleedon: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2004,22.
[67] Mike Weed,Chris Buli.Sports Tourism:Participants,Policy and Providers[M].London:E1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Ltd,2001.1.
[68] Karadakis K, Kaplanidou K, Karlis G. Event lever aging of mega sport events: a SWOT analysis 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mal of Event and Festival Management, 2010,1(3):170-185.
[69] 代婷.四川三州体育旅游产业现状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
⑶国际滑雪市场分析:全世界共有1.2亿滑雪人口[EB/OL] .[2015-06-02] https://www.8264.com/viewnews-101198-page-1.html
⑴ Esfahani M, Honarvar A, Honari H, et al. Determining important elementsin quality of sport tourism packages in fran[J]. Journal of Harakat,2010:5-26.
[72] Daniels MJ Central place theory and sport touism impact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 34(2):332-347
[73] Honan Habib , comparison of the viewpoints of touists,nterested managers and cultural henitage organization managers regarding sport tourism-driven job andincome creation in Mazandaran-Iran[J]. INOVATION AND CREATIVITY INEDUCATION, 2010, VL2t
[74] 姜椿芳,梅益.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岀版社,1994.
[75] 郭晓琴,傅云.GIS在全民健身设施空间布局中的应用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8):255-256.
[76] 魏和清,冒小栋,李颖.我国体育产业的空间分布及区位布局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09):29-39.
[77] 史兵,刘建峰,张西平,姜雷,雷欢欢,刘庆新.西安市羽毛球馆空间分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02):45-50+60.
[78] 赵兰革,隋勇.体育用品销售行业地理空间分布研究一以烟台市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0):17-20.
[79] 郑军,向依依.基于GIS分析的武陵山片区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03):7-9.
[80] 杨霞,石璐,梁君.基于GIS的广西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9,40(05):118-125.
[81] 王浩程,王琳,卫宝立,陈刚.基于GIS技术的污水处理厂选址规划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20,36(11):63-68.
[82] 卞纪雪.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探究[J].当代旅游,2021,19(09):73-74.
[83] 侯见丁.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自然资源调查中的运用策略[J].智能城市,2020,6(24):49-50.
冋何佳荣,赵明华.基于ArcGIS的山东省区域经济实力和主体功能区划的相关性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8.
[LXXXV]何丽红.长江流域旅游发展绩效的地区差异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86] 徐珍珍,余意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世界地理研究,2019,28(02):201-208.
[87] 朱沁夫,李昭,杨樨.用地理集中指数衡量游客集中程度方法的一个改进[J].旅游学刊,2011,26(04):26-29.
[88]朱豆豆,谢霞,李晓东,王雅慧.新疆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 文),2020,v.37;No.159(03):353-361.
电话:13503820014
135038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