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硕士研究生论文网

硕士论文范文

煤矿工业遗产展示案例、意义与经验

作者:admin1 日期:2022-10-12 15:08:23 点击:429

第三章 煤矿工业遗产展示案例、意义与经验

一、国外煤矿工业遗产展示案例

随着国际社会工业遗产保护运动的加速,制定城市规划最大限度地保护工业 遗产,通过合理的保护计划展示工业遗产的价值,提高公众对工业遗产的认识。 西方国家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展示利用规模较大且较为成熟,在这方面不乏为成 功案例。废弃的煤矿工业遗存得到重新利用,不仅维持了自身原有的价值,同时 也被开发出新的价值,有更多的机会向公众宣传、展示工业遗产信息。

(一)德国煤矿工业遗产展示

德国在工业革命后,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德国境内拥有丰富的煤矿、铁矿资源,使得煤炭和钢铁工业得到大力发展,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其中以鲁尔区为主的工业区煤钢产量过剩,出现一些矿井、炼钢厂等相继关停的现象。以德国埃森“关税同盟”煤矿刘号矿井工业遗产为例,“关税同盟”煤矿刘号矿井曾是欧洲最大的矿井,是当时世界上最现代的煤矿建筑群,矿井在1986年停产关闭后得到了有效保护。在工业遗产的保护内容上,包括整体结构保护、工业设施保护、场地环境保护,在工业遗产的展示模式上,主要有博物馆模式、展览馆模式、办公模式、配套服务设施模式、雕塑艺术模式、工业文化博物馆模式、室外展场模式、休闲健身模式等。埃森“关税同盟”煤矿刘号矿井作为德国著名的“工业遗产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之一,纳入了区域性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网略。

工业遗产之路是德国鲁尔区内覆盖全部工业旅游景点的的区域性游览路线,构 建工业遗产之路在传承工业文化基础上,促进了工业遗产保护和展示、工业遗产 旅游等综合发展,使废弃工业设施重新发挥价值。“关税同盟”煤矿刘号矿井展示内容丰富,展示形式多样,在工业设施展示上涵盖生产设施、仓储设施、交通运输设施、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等内容,对工 业设施的保护和展示,凸显了工业文化的技术内涵。在改建博物馆的展示方式中, 利用建筑及设施内部空间,用于展示工业生产过程、工业产品、工业文化、工人 生活、工作环境等。创新办公模式,“关税同盟”煤矿刘号煤矿的车间厂房被改 造成创意设计公司的办公用房,在休闲健身模式中,将“关税同盟”煤矿炼焦厂 的冷却水池改为溜冰场,增添娱乐设施。该厂区成为鲁尔区第一个被列入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的工业遗产。

1665558647376.png

(二)日本煤矿工业遗产展示

20世纪50 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增长,日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得 大量文化遗产遭到破坏, 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开始对近代化遗产及产业遗产进 行调查,矿业产业遗产是日本近代化产业遗产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大牟田三井三 池煤矿为例。大牟田作为日本重要的煤炭开采地,由于石油的出现逐渐取代煤 炭, 1997 年三池煤矿完全关闭。在煤矿关闭之前的 1995、 1996 年,先后在三池 煤矿附近建立了煤炭产业科学馆和煤炭纪念公园,用以传播当地煤炭的开采和发 展历史,同时在科学馆内还开设相关体验项目,让游客能够体验煤炭开采作业情 况,对矿业遗产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日本对矿业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利用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延续式利用、转型式 运用、复活式利用,在展示方面注重设置体验设施和项目,在空间展示上一种是 基于某单一地域的矿山遗产进行的“点”式利用;另一种是将相似地域的矿山和 其他设施整合而成的“面”式利用,建立起一个矿业遗产的广域网络。针对矿业 遗产的展示方式主要包括:改建博物馆、改建生活设施和文化设施、打造游憩休 闲场所、发展产业观光等,从而促进地域的整体发展。在文化景观展示中,强调 将矿山、采煤厂、厂房等相关采掘和制造有关的景观地区挑选出来,通过法律、 法规进一步肯定矿业遗产对于保存地域风貌的价值。日本在矿业遗产展示手段 中注重公众参与,通过发起底层社区居民运动,促进并实现公众在遗产保护及再 利用中的话语权,让公众参与遗产保护展示工作,能够更深入的挖掘历史文脉,反映当地居民的意见,培养地方居民的遗产保护意识,从而让公众更加重视并延续地方的工业文化,形成遗产保护与遗产地居民共生共赢的局面。

1665558677106.png

二、国内煤矿工业遗产展示案例

面对矿产资源的不断枯竭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需要,煤矿工业遗产的保护再 利用问题成为矿业遗产研究的重点,中国的煤矿工业遗产众多,煤矿产业在中国 近代工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矿业遗存是城市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具有十分 重要的价值。通过对国内煤矿工业遗产展示利用进行分析,借鉴其成功经验。

(一)辽宁阜新海州煤矿工业遗产展示

辽宁阜新海州煤矿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之一,曾是亚洲最大的露 天煤矿, 2005年由于煤炭资源枯竭,海州煤矿成为我国第一个闭坑的大型煤矿。 海州煤矿的遗产类型多样,既包括矿产地质遗产、矿业生产遗产、矿业制品遗 产,又包括矿山社会生活类遗产及非物质方面的内容。矿业遗产的展示内容丰富, 主要包括有形遗产即露天矿、大型采煤车、采煤机械设备、铁轨、工业建筑等的 展示,还包含企业文化、工矿精神的展示。在展示方式上设计工业遗产旅游路线, 按照矿场内部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开辟路线组织旅游,借机普及煤矿工业遗产知 识。强调展示“黑色文化”,黑色文化是指关于煤的知识和精神,包括煤的形 成、存储,煤的生产、煤矿的结构,煤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煤矿管理、 矿工的生活方式和风貌、矿山精神等。在矿业遗产展示上注重体验式参观,体 验井下挖煤、井下探路、井下历险,体验矿工生活。在充分展示煤矿工业遗产 价值的基础上,增设休闲娱乐项目,开展以地方文化、民间技艺等的主题表演, 丰富矿业遗产的展示形式。

(二)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工业遗产展示

江西矿产资源丰富,采矿业历史悠久,长期的矿业开采活动留下了大量的矿 业遗产。江西萍乡安源煤矿是洋务运动时期重要的工业遗产代表,安源煤矿经历 了发展、衰落到再发展的过程,矿区内遗存主要包括矿务办公、宿舍、煤井通道、 采煤洗煤设施等,对煤矿遗产进行价值分析,探讨历史价值、技术价值、文化价 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煤矿工业遗产的展示形式有:矿山公园、 博物馆、公共建筑、解释系统。解释系统能让公众更清晰的了解煤矿工业遗产信 息,在解释系统中包含 10 个主题,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煤矿历史沿革、矿业 采掘史、企业史与技术史、工人生活、自然生态、交通运输等等。在展示内容 上注重生产展示、革命展示,在生产展示中公众能够参与体验,配套游客服务中 心和商业设施,打造集参观、教育、休闲于一体的展示场所,通过激活工业要素,实现遗产与自然、建筑、景观、文化等的和谐共生。

1665558713404.png

图 3-5 萍乡煤矿矿山公园规划示意图

三、煤矿工业遗产展示的意义

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活动的见证,对城市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工业遗产 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文化、科学等价值,煤矿工业遗产作为工业遗产的重要 组成部分,对煤矿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展示,能够促进遗产的有效利用。丰富煤矿 遗产的展示内容,创新多种展示利用模式,有利于促进遗产资源的合理利用,更 有利于传承地方工业文明。同时,煤矿工业的发展史,蕴含着地区特有的精神价 值与文化内涵,是展示地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键。

煤矿工业遗产更好的展示利用,能够带动地方文化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多方面 发展。以煤矿工业遗产的展示利用为契机,通过开发工业遗产旅游,实现经济发 展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工业遗产及城市的知名度,促 进地方工业文化的传播,提高地方的经济收入,实现工业遗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益的协调发展。通过展示煤矿工业遗产知识,有利于提高公众的遗产保护意识, 带动煤矿周边社区居民参与到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工作中,进一步激发公众对 遗产的认同感和参与感,积极引导多方力量共同参与遗产事业,有利于实现工业 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四、国内外煤矿工业遗产展示经验

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展示上,德国的保护制度和展示理念已相当成熟,德国 致力于保护和管理煤矿工业遗产,注重遗产的“有形”和“无形”展示,一方面 注重展示煤矿遗存的物质载体,将工业建筑有计划的保留和复兴,利用煤矿厂区 进行空间改造,从而使公众形成社会共同的历史记忆。另一方面注重对矿区周边 环境及非物质文化元素的展示,在改造利用上体现生态保护意识,将煤矿工业遗 产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日本在矿业遗产展示中注重公众参与,通过开展社区活 动让公众参与遗产工作,利用矿区厂房改建文化活动中心,从而更好的让工业遗 产融入公众生活。在开发工业遗产旅游中,注重规划设计工业遗产旅游路线,加 强对文化景观的展示,通过法律法规进一步肯定矿业遗产的价值。

中国的煤矿遗存是近现代工业文化的历史见证,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展示使城 市记忆得到传承,矿业遗产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的煤矿工业遗产展示利 用模式主要有:改建博物馆、展览馆、矿山遗址公园、工业景观、创意产业园等, 对煤矿工业遗产进行价值评估,强调遗产展示的重要性。统筹矿业遗产发展与现 代化城市建设相协调,注重企业文化、工矿精神的无形展示;在开发工业遗产旅 游中,设计规划遗产旅游路线;在煤矿工业遗产展示中注重体验式参观,创设“解 释系统”模式,让公众对煤矿工业遗产有清晰的认识。通过激活工业要素,实现 煤矿遗产与周边环境、工业景观、工业文化等的协调发展。

第四章 构建新安煤矿工业遗产展示体系

展示作为保护工业遗产的重要环节,也是遗产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必须在 遗产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展示,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展示。参与遗产展示的不 仅有文化遗产本身、文化遗产的展示方式、辅助解说系统,还有人为因素即公众 参与的成分。前文对新安煤矿工业遗产的展示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煤矿 工业遗产保护和展示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新安煤矿工业遗产展示利用情况分析 研究,从而构建科学、完整的新安煤矿工业遗产展示体系,即包括对工业遗产物 质本体、遗产地周边环境及非物质文化元素的展示,发挥工业遗产的价值,确保 地方工业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

一、煤矿工业遗产展示原则与理念

工业遗产展示是一个系统性工作,工业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 科学价值等,其所展现的工业景观、工业历史文化、工业生活面貌、生产技术等 信息都不同于其他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新安煤矿工业遗产保护和展示利用应 置于新安县城市发展规划中,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业遗产展示体系。而在构建系 统的工业遗产展示体系中,应遵循以下的遗产展示原则。

(一)真实性与完整性

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国际通用的遗产保护和展示的基本原则。 2021年12月洛 阳政府发布的《关于印发洛阳市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 工作方案的通知》,指出:工业遗产保护的重点是保护遗产的完整性,尊重历史 的真实性,突出工业遗产的面貌和特征。新安煤矿按照生态自然、绿化经济的发 展思路,打造集生态型矿区、旅游型矿山为一体的现代化煤矿,实现生产发展、 旅游开发的完美结合。既体现出煤矿生产过程的真实性,又在旅游开发利用中完 整展示煤矿遗存信息。与传统煤矿相比,新安生态旅游型矿区具有以下优势特征: 一、具备矿井硬件设施;二、具有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三、拥有保护完整的自 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四、矿区职工及家属对工业遗存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保护意 识。目前新安的煤矿工业遗存保存较好的仅为各地煤矿的工业建筑,在建筑本体 结构上体现出真实性和完整性,煤矿的功能分区也能真实反映当时的生产场景。 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作为遗产展示的重要原则,在一切遗产保护展示工作中贯穿 始终,新安煤矿工业遗产在开展遗产保护与展示工作中应遵循这一原则。

(二)和谐与共生

和谐性原则强调将工业遗产本体置于原有环境中展示,工业遗产展示要与工 业景观及遗产地周边环境相协调。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的文化遗产,要着力保留 遗产地历史原貌和景观特征,在遗产的改造再利用中,那些为展示工业遗产信息 而建造的辅助设施也应与遗产景观相融合。共生理念强调不同的文化资源与人类 之间存在共生关系,而且是互利共生的关系,这种共生关系的疏密取决于人的主 观能动性。工业遗产的良性发展与城市更新转型可以共存,充分发挥煤矿工业遗 产的价值,使工业遗产与城市发展、居民生活和谐共生。注重对遗产地周边生态 环境的保护,良好的周边环境能够促进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新安煤矿在改造 利用中,对煤矿区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开展矿区生态建设,恢复矿山植被,并利 用矿井水资源修建人工水系,使煤矿遗存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三)社会效益优先

工业发展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工业遗产的展示中,要充分体现工业遗产 的社会价值,对地方文化进行宣扬,提高公众的遗产保护意识,传播工业遗产的 价值。新安煤矿通过构建人工水系,改善矿区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矿 区经济循环发展,注重矿区景观和谐,打造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新安煤矿利用 矿井水循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利用废旧综合采煤设备和综掘设备,建造模 拟井下现场的采煤工作面,让游客及矿区职工家属全面了解新安煤矿的现代化水 平和生产技术。

在开展遗产展示工作中应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次之,协调好二者的 关系,切不可一味追求经济收益而忽视社会效益。新安煤矿的建设理念充分体现 了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矿业遗存为依托,加快矿山地质恢复和综合治理,改善矿区环境注重社会效益。积极开展工业遗产的宣传工 作,加强社区公众教育,发展工业遗产旅游要协调好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不能以破坏遗产地环境为代价而从事商业活动,要在遗产保护可控范围内开展旅 游活动,在遗产展示利用中要积极开展研学活动,重视对中小学生遗产知识的普 及。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展示内容要凸显工业文化底 蕴,使工业文化融入公众生活。新安政府将煤矿工业遗产的改造方向定位为工业 遗产旅游,在煤矿工业遗产的改造利用中,过多的重视经济价值,追求旅游发展 带来的经济效益,重大矿改造,轻小矿治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效益。 工业遗产展示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要高于经济效益,始终坚持社 会效益第一的原则。

(四)可持续性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关于文化遗产诠释与展示宪章》提出可持续性原则, 作为文化遗产诠释与展示的七大原则之一。新安煤矿通过恢复绿化覆盖率改善矿 区环境,在矿区周边和工业区,种植绿植、栽种绿化带,采用无土培植、覆土绿 化等新技术,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新安煤矿以生产、生活、生态为协调发展 目标,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煤矿文化为主题打造工矿旅游,恢复生态环境, 达到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良性循环。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促进工业遗产与旅游开 发之间协调统一,旅游是一个可以被长期维持的产业,它可以为所在地区带来社 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多重效益。同时,还要注重非物质文化因素的可持续性, 强调促进无形精神遗产的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得到认可、尊重和弘 扬。因此,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利用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五)增权理念

增权理念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涉及公众参与、社区居民意识、协同合作 等,公众参与强调不同领域、不同人群的共同参与,旨在解决公众共同关注的问 题,包括在遗产地工作的社区或个人,以保护共同的价值观或改变社区。增权是 个人、组织、社会通过学习、参与、合作等过程,获得从事相关事务的权利,目 的在于利用获得的权利以提升个人生活、社区生活、组织功能等。工业遗产是城市社会的共同财富,煤矿工业的发展也在地区上形成了相应的社区,在遗产保护 和展示工作中,增权理念考虑到增加公众的参与权,让公众能够参与到遗产保护 和展示工作中,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提高公众的话语权,让公众参与到 遗产管理工作中,听取公众的意见或建议,遗产地管理者应考虑赋予公众怎样的 权力,从而让地方公众、社区居民自发保护工业遗产。

二、煤矿工业遗产展示内容

工业遗产是展现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新安煤炭产业经历了 从产生、发展到转型创新的不同阶段,代表着新安工业发展水平和工业历程。工 业遗产的价值既体现在有形遗产的展示上,更包含在无形遗产的展示中。展示内 容既包括工业建筑、机械设备、生产技术等,又包含工业景观、工业文化、生产 活动,以及包含民众记忆和风俗在内的无形遗产。因此,煤矿工业遗产的展示内 容主要包括:物质本体、工业景观、非物质文化因素及遗产地周边环境等。

(一)物质本体

1.不可移动 工业遗产是工业活动遗留的证据,新安境内的众多煤矿经历了从建设、使用 到停产的过程,是新安工业历史的见证,其中不可移动类型主要包括:自然矿山、 整个矿区、矿井、废弃铁轨、工业建筑、采煤作业现场、工作车间、仓库、职工 宿舍等其他不可移动物质。大型煤矿在建设初期就拥有配套基础设施,矿区面积 随着煤炭生产的提高不断扩大,工业建筑相对较多。小型煤矿在建设中也配有相 应的基础设施,在实地调查中仍能看到工业建筑功能标签的存留痕迹,富安煤矿 的功能牌保存完好,其中有主提升机房、任务交接室、机电值班室、警卫室、充 灯室等字样。对于工业遗产的展示,继续沿用工业建筑的使用功能,尽可能维持 矿区原状态,做到真实完整的展示工业遗产信息,在修复破旧工业建筑时尽量使 用原来的手工技艺,对工业建筑内部空间的规划改造尽量不要有大的变动,避免 遭到二次破坏,同时还要避免拆旧建新的行为。这些真实存在的煤矿、厂房、建 筑物不仅是工业发展的见证,也是新安城市发展的重要证据。

1665558837717.png

2.可移动

在工业遗产展示中,对于地方社会和工业发展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物件,都应该对其进行保护和展示。可移动方面包括大型采煤设备、挖掘工具、运输工具、 井架、割煤机、输送机、安全帽、照明灯具等其他可移动物质。受产业结构的调 整和经营状况的影响,新安境内一些小型煤矿因生产需求较少,不能支撑煤矿的 正常生产运营,整个煤矿面临停产或废弃,而那些被拆除的机器设备、生产工具 等也将面临处理或变卖的下场。新安煤矿地面模拟井下现场工作面的展示,该基 地修建 U 型棚,安装完整的井下采掘系统设备,包含掘进设备、采煤设备(采 煤机、运输皮带等),辅助运输设备(轨道、电机车等)、通风设备、排水设备、 供电设备、安全设备等井下必备设施,展示的设备均为新安煤矿井下淘汰废旧设 备。然而在工业博物馆中,工业生产设备是重要的实物展品之一,那些曾经用于 工业生产的各种物件都将为人们展示当时的工业生产过程,只有实物展品才能带 给公众最直观的感受。应尽可能的保留煤矿厂区的机械设备,使工业遗产中的物 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注重保存工业历史原貌,利用辅助展品还原煤矿生产场景, 发挥工业遗产的历史和社会价值。

二)工业景观

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风格的工业景观,对于工业景观的展示,包括工业街 区、工业生活风貌、特色建筑的展示。一般在工业街区的特色社区仍有大量居民 正常居住,新安煤矿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新安煤炭工业的兴衰,同时也承载着新安 几代人民的集体记忆。新安煤矿在对家属楼、宿舍楼进行改造整修过程中,融入 徽式建筑元素,形成集中连片的徽式建筑群,在展示风格上既有江南建筑特色, 又凸显传统建筑风格,具有一定的现代文化气息。在打造有生工矿游景区时,将 煤矿周边社区与景区环境融为一体,相继建成了大批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整个 矿区变成一个大园林。此外,在借鉴江南园林建筑风格的同时,景观融入了许多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职工的生活区,建立俱乐部并装饰玻璃幕墙,对矿区家属 楼进行改造翻新,过街楼景观展现徽式建筑元素,矿区街道干净整洁,在储煤场 建设封闭式顶棚,减少环境污染,提升了矿区的卫生环境和空气质量,为矿区家 属提供了一个休闲安逸的居住环境,同时也展现了矿区的工业景观特色。

1665558906594.png

4-7 有生工矿游景区建筑

三)非物质文化元素

非物质文化元素的展示主要体现在企业精神文化和地方情感认同上,共有价 值强调遗产地对于直接相关人群的价值,煤矿工业遗产能够让社区居民产生强烈 的归属感,是煤矿工人的集体记忆,是人们对煤矿遗址地无形文化的认同。针对 新安煤矿工业遗产中非物质文化元素的展示内容,应包括城市工业发展史、矿史 矿志、煤矿档案资料、煤矿企业文化、生产技术、地方工业文化、社区居民集体 记忆等。煤矿工业遗产与地方性、企业精神本身、社区居民情感等相关,新安煤 矿致力于精神文明建设,全力打造有新安煤矿特色的企业文化。作为煤矿无形展 示中的重要主体,煤矿工人对煤矿有着深厚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展现矿工们曾 经艰苦奋斗的精神,让公众能够产生情感共鸣。同时,煤矿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运营模式也是重要的精神展示内容。

四)遗产地周边环境

遗产地周边自然环境,是遗产展示不可缺少的要素,对遗产地周边自然环境 的保护,更是保护其地方生态环境,在展示工业遗产时,必须要同时展示遗产的 周边环境。工业遗产本身处于特定的环境中,需要借助周边环境才能完整展示遗 产的内容,在对工业建筑、工业景观进行修复时,要注重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 强调新老结合的改造方式,达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目前新安煤矿在 改造再利用中注重对周边环境的保护,恢复矿区绿化,绿化覆盖率达 80%以上, 利用矿井水资源,打造水系景点,改善矿区周边生态环境,植被景观的搭配与矿 区徽式建筑相契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风貌。

由此可知,工业遗产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应从物质本体、工业景观、非 物质文化元素、遗产地周边环境等方面呈现完整的展示内容,通过对工业遗产各 方面的展示,使公众更深刻理解煤矿工业遗产保护和展示的意义。

1665559064346.png

图 4-8 新安煤矿矿区景观水系一景

 三、煤矿工业遗产展示方式

(一)阐释主题

阐释是遗产保护的重要环节,在工业遗产展示中要注重阐释遗产的内容和价 值。阐释是通过公众情感参与和体验加强公众对工业遗产的认识,阐释是让公众 理解和欣赏遗产地所要传达的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加强公众联系,利用展 品进行阐释,展示煤矿开采的故事,如煤炭如何被开采、煤矿生产的过程、矿工 的工作环境等,使阐释主题与人们息息相关。阐释具有主题性,阐释方式可分为文献型和设施型。1.文献型,包括工业遗产的印刷品、电子出版物、教育刊物等;

2.        设施型,包括公共演讲室、活动现场及场外设施、教育项目、社会活动等。阐 释的目的是对遗产本身的持续研究,在煤矿工业遗产展示设计中,构建适当的阐 释主题,不仅可以使公众更好的了解工业生产过程及发展情况,也可以促进工业 文化的传播,引发公众的遗产保护和传承意识。

(二)实体展示

1.     原状展示

原状展示是指在保持遗产原有状态或原始形态情况下的展示,静态展示、动 态展示、原状位移等现场展示的主要对象是不可移动物质,静态原状是在遗产地 原有位置上进行静态的展示。新安境内的废弃矿山、工厂矿区、工业建筑、工业 景观、工业社区等,在保持不可移动原状的情况下,适当对工业遗迹进行原状保 护与展示,在对工业遗产不造成威胁或破坏的基础上,修建保护措施如围栏、顶 棚等,铺设参观道路,保持煤矿原有基础设施,以达到遗产保护和展示的目的。

动态展示是遗产在原地的使用和原有功能的维持、延续,如工业街区的民居 等。原状位移是指由于受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的影响,对遗产整体进行迁移从而 达到展示的效果,如德国利用先进的高科技建筑平移技术,将国家级文物从原址 上整体性搬移了 75米,以达到保护展示的目的。

2.     场馆展示

场馆展示是目前利用最多的展示方式,展示对象包括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物质 两类,大部分遗产地都是将工业遗产中的可移动物质收至博物馆或在工业遗产地 原址上建立展览馆进行展示。工业博物馆、展览馆是常见的两种场馆展示形式, 工业遗产作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应深入挖掘工厂、矿山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通过创造性规划和保护性开发,利用原址建筑改建博物馆、展览馆,这样既能让 工业遗产重焕光彩,也能让人们得以回望历史。

工业遗产博物馆的展示要以工业文明发展为主,在陈列主题展示中,要将工 业遗产与本地城市的发展联系起来,以煤矿工业发展史为脉络,对城市精神、地 方文化进行总结,展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工业主题,凸显自己的城市特色。通过 系列展示内容,有利于展现本地工业文明成就,彰显煤矿工人精神品质,同时还能起到一定的教育和纪念意义。那些在工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生产设备、机械工 具等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工业生产水平,在煤矿遗产地修建工业博物馆能更生动、 形象的展示工业文化,博物馆周边的自然环境也是重要的展示内容,将博物馆建 筑与周边工业环境融为一体,达到视觉上的统一。公众在参观工业博物馆时能够 感受到废弃煤矿的历史遗存,激发公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从而提高公众的遗产 保护意识。工业博物馆、展览馆都是以场馆的形式对工业遗产进行展示,博物馆 应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开展相关文化和教育活动,同时也是作为工业历史信 息、工业文化资料的储存和研究场所,有利于促进工业遗产的保护、发展与传承。

3.     复原和辅助展示

复原展示是指在遗产原貌的基础上,对遗产以原状修复、原址复建、纪念性 重建等方式进行展示,以严谨的修缮方法,使其尽可能的恢复原来面貌,新安煤 矿在进行煤矿作业现场展示时,按照井下作业现场 1:1设计将其复制到地面,以 达到向公众展示的目的。对基址复原时尽可能使用传统工艺,按照遗址原貌、原 始材料进行复原重建,在空间结构上按照原貌进行合理布局,恢复建筑原有功能 价值。在进行迁移重建时,要找寻与之相似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保证其不会再受 到破坏,按照原始结构和形制进行重建,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辅助展示是指在对遗产进行内容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相关实物资料、模型、 沙盘、雕塑等方式进行展示,可以为旧工矿区制作等比例模型与当前展示的区域 进行比较,引起人们对工业遗产的重视。在工业建筑上按照原有设施布局还原工 业场景,在博物馆布展中借用辅助工具还原工业生产流程。

4.     工业遗产旅游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遗产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工业遗产转型发展旅 游也是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开发工业遗产旅游是解决废弃煤矿转型发展、提高 地区经济收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工业遗产旅游最早出现在欧美国家并获得了较大 发展,具体是指在已经废弃或停产的工业旧址上对原有机械设备、生产工具、厂 房建筑等设施进行改造再利用,使之成为具有观光、游览、休闲娱乐功能的社会 场所,并向公众展示特定时期的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

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主要方式包括工业园区旅游改造、打造创意工厂和创意 产业园、设计工业遗产旅游路线等。工业遗产旅游开发要基于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满足游客的真实体验,尽可能保存遗产原貌和原始状态,展示工业遗产内

容和工业文化,利用周边环境适当开发旅游景区,可以将一些工业厂房改造成艺 术空间、休闲娱乐场所、创意活动场馆等,定期举办相关文化活动宣传工业遗产 知识,能够满足不同文化层、不同年龄段等多元游客的需求。

对煤矿遗留建筑在保存原貌的基础上进行简单修复,打造工业遗产旅游景区。 将典型的工业遗产进行整合,设计工业遗产旅游路线,将各地的工业遗产旅游景 点、工业景观、工业街区、废旧工厂创意园等工业遗存串联起来,形成特色工业 文化旅游路线,适当开展商业性休闲服务为遗产地增加收入,并完善相关基础设 施,建立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帮助,打造集参观、教育、休闲于一体的文化 场所,有利于增强公众对遗产的关注度和认同感。

1665559185140.png

4-9 洛阳东方文创园景观(来源:自摄)

三)虚拟展示

1.数字化展示 数字化是通过对数字、编码等建立数字化模型并进行信息存储与处理的技术, 数字化展示核心在于数字图像,充分利用三维数字图像、投影等设备呈现不同的 展示方式,强调展示、体验、互动的功能性。数字化展示主要是利用科学设备及 网络平台进行的虚拟展示,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展示,采用科 学化、信息化的理念对遗产进行管理和研究。工业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也是工业 遗产展示的重要内容,博物馆、展览馆在有技术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引进数字化 技术进行展示,这有利于最大限度的保存遗产信息。 针对煤矿工业遗产的数字 化展示,将废弃矿山、煤矿遗存地、工业建筑、周边社区、生态环境等进行数据 采集,保存遗产地原始信息数据,采集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建立数据库,对静 态工业遗产进行数字化展示,利用3D建模、多维动画等方式向公众呈现展示效果。对动态工业场景进行复原展示,同时也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展示精神文化方 面的内容。

2.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展示是以多媒体图像为核心,集各种多媒体展览系统为一体的综合性 展示,包括数字动画、环幕影厅、电子阅览、互动触摸屏等,影像展示主要是利 用多媒体平台、电视网络平台等进行展示,如电视节目、历史记录片、网络直播 等。多媒体展示是博物馆、展览馆等的主要展示方式之一,借助技术设备展示遗 产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结合视频、音频、照片、文字等媒体,深入挖掘展示所 蕴含的背景和价值观,促进公众拥有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体验,提高其观 赏、探索兴趣。利用煤矿工业遗产存留的档案文献资料,制作煤矿发展史记录片, 有效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实现跨语言、跨文化、跨地域的信息传播,多种 信息的传播交互,能够展示更丰富的遗产信息,包括工业背景、发展历程、图片 视频记录、音效资料等内容。

3.     线上展示

近年来,博物馆、展览馆越来越多地探索线上虚拟展览的可能性,通过各种 形式进行在线展览,世界各地形式多样、精心设计的线上展览让人们实现足不出 户在家就能逛博物馆。线上展览作为博物馆展示的重要部分,它可以突破时间和 空间的限制,允许通过在线展览访问文化遗产信息。搭建煤矿工业遗产展示平台, 将工业遗产博物馆中的展品进行虚拟制作,利用数字化技术将线下展览内容复制 到线上进行展示,工业遗产博物馆要利用官网进行积极宣传,游客可以通过网络 链接实现参观游览。利用现有工业遗产、遗迹、景观等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 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全方面的数字化研究,拓展工业遗产旅游、文化创意产 业等新的数字化服务项目,为工业遗产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和策略,实现工业遗产 的可持续发展。

(四)精神展示

1.非物质文化元素的展示

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许多工业遗产已经面临破坏或消失,相比工业 遗产物质方面的消亡,更令人担忧的是工业遗产中蕴藏的深厚历史文化、精湛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元素的消失。对于精神文化的展示方式主要有:真实传承、 模拟演示、演出展示、现场活动展示、虚拟演示、参与体验。非遗文化的真实传 承是指传统历史中继承下来的目前仍在进行的活动,如采煤作业活动;模拟演示 是指通过遗产工作者的角色扮演来展示遗产信息,如在工业遗产博物馆中开展演 出活动展示工业生产场景;演出展示不仅要体现非物质文化内涵,还要搭配相应 的解说,以便观众更好的理解展示内容;现场活动展示以工业遗产地为展示主体, 展示工业区日常的生产情况,公众在参观时能够获得较大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虚 拟演示是通过数字化和多媒体技术来实现展示效果,针对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信 息活态性的特点,利用数字化展示是对非物质文化元素进行保护的有效方式。通 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传播遗产信息,让游客能够了解当地真实的文化习 俗和生活传统,有利于当地居民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参与体验是让游客 参与到当地的风俗文化活动中,展现真实的地方工业生活场景,如传统工业活动 等。

2.地方工业文化的展示

工业的产生背景、发展成果、传统活动等都是地方文化展示的重要内容,工 业遗产博物馆的建立能够再现工业的发展过程,从工业产生、崛起到转型创新, 展示地方文化特色。那些在工业发展中遗留下来的机器设备,见证了工业发展的 历史,承载着当地民众的集体记忆。无论是工业遗产、工业景观还是工业文化, 都体现出高度的地方性,与地方文化密切相关。对于工业遗产精神文化的展示, 其内涵主要包括地方民众的艰苦奋斗精神、转型升级的科学创新精神、注重环保 的绿色生态意识等,煤炭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新安的工业文化,工业发 展不仅留下了大量的物质实体,如机械设备、工业建筑等,还留下了许多非物质 方面的精神遗产。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由盛转衰的见证,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社会、科学 等价值,在展示城市风貌、城市形象和地方特色上具有特殊意义。工业遗产作为 不可再生资源,其价值和内涵相当重要。工业遗产博物馆要充分利用各种纪念日、 节日等开展相关工业文化活动,如传统技艺、讲座活动等,充分展示地方文化特 色。有效保护、挖掘及合理改造利用工业遗产,实现遗产保护与展示并举,这样 才能促进工业遗产地的城市发展。工业遗产展示是物质与非物质因素的共同展现,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城市发展规划,重视地方精神文化的展示,让工业遗产成为 城市转型发展的文化名片。

四、公众参与

(一)参与公众的选择

工业遗产需要公众的关注和参与,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展示需要不同领域、不 同人群的共同参与,工业遗产地居民、一般公众、工业社区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 都是遗产的利益受众者。但主要的参与主体应聚焦工业遗产地的管理者、煤矿周 边社区居民、曾经从事煤矿工业生产的工人,因为他们是真正与工业遗产存在密 切联系的群体。通过之前的访谈分析可以看出,煤矿遗址地作为他们曾经生活和 工作的场所,社区居民及工人们对煤矿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并没有太大的反应,对 于遗产保护和展示工作的参与度不够,在煤矿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过程中,从展 示前、展示中、展示后都没有公众参与发言,地方公众仅从自己的短期利益出发, 没有考虑遗产发展的长远利益,对工业遗产问题的认识不够清晰。

公众参与作为工业遗产展示中的重要环节,只有让公众认知得到觉醒,才能 获得更多基层群众的力量,应拓宽公众的发声渠道,只有发挥遗产地管理者、社 区居民、工人群体的带头作用,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

(二)公众参与展示内容与形式方式的取舍

对于工业遗产的改造再利用,在规划遗产展示内容和展示方式时要保障公众 的知情权,使社区居民、地方公众能够及时了解遗产地管理者的规划方向,在遗 产工作展示设计中,要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听取公众的意见、建议,采取具有便 民、趣味、互动等特点的展示方式进行规划布置。在煤矿遗产展示内容和展示方 式的规划上,要在展示中体现便民性的特点,公众参与程度的多少将直接影响遗 产信息的传达效果,要采用通俗易懂的展示方式来表达展示内容,满足不同群体 的参观需要。利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引入多种新颖的展示手段,充分考虑公 众的参观需求,鼓励地方公众积极参与到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展示工作中,遗产地 社区居民既可以是地方文化风俗的展示者,也可以是遗产工作的解说者和管理者。

同时,要增强公众的参与度,在展示方式上应采取具有互动功能的技术设备,积极引导公众参与,一方面满足展示方式多样性的需求,另一方面满足参观者体 验的主动性,使公众可以真实感受当时的工业生产情形。

(三)公众参与展示效果的评估与完善

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规划,包括营造良好的展示环境、 丰富展示内容、创新展示形式等,这些也是展示效果评估的关键。公众参与展示 效果的评估需要社会人士及专业人士共同参与,公众在参观过程中可以及时填写 反馈信息,使公众与遗产地之间建立信息沟通,既可以增进公众的关注度,也可 以使遗产地在展示内容和展示方式上更加科学、合理。

公众参与是实现工业遗产展示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途径,在遗产展示前、 展示中、展示后充分考虑公众参与,有利于达到更好的展示效果,最大限度的发 挥工业遗产的价值,通过让专业人士进行展示效果评估,能够促进遗产展示工作

结语

工业遗产的发展整体上是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进行的,工业遗产的形成与城 市规划布局、空间利用、城市功能转变密切相关,煤矿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要 兼顾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做到短期经济效益和长期社会效益协调发展。而学术 界对于工业遗产展示体系研究相对欠缺,针对新安的煤矿工业遗产现状,建立科 学、完整的煤矿工业遗产展示体系,对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新安本地煤矿遗存进行实地走访、调查研究,首先对煤矿工业遗 产进行价值分析,探讨遗产展示利用的必要性,其次对新安煤矿工业遗产的展示 现状做出说明,并归纳出新安煤矿工业遗产展示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对新安煤矿 产生背景及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说明煤炭产业在城市工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分析煤矿遗产的社会效应。结合新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丰富的矿产资源,阐 述煤矿工业遗产的形成与利用过程,对展示现状进行分类讨论,包括废弃闲置、 转型再利用、旅游开发。工业遗产作为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在保护和展示利用 上要区别于一般文化遗产,注重遗产精神层面的展示。针对目前煤矿遗存保留较 完整的、改造再利用的和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 6处煤矿进行调查研究、探讨煤矿 遗产展示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安煤矿工业遗产展示体系,将工业遗 产置于原有环境中展示,实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发展相融合。

本文构建的工业遗产展示体系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展示原则与理念、 展示内容、展示方式和公众参与。在构建遗产展示体系过程中,从工业遗产展示 与一般遗产展示的共同点出发,在展示原则与理念、展示内容、展示方式上结合 现行的遗产展示内容和形式并将其归纳整理,体现出在城市发展中遗产保护与展 示的重要作用。本文在构建煤矿工业遗产展示体系时,从地方工业遗产的自身特 色出发,充分体现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强调公众的自主参与。在展示原则与 理念上从五个方面阐述,包括真实性与完整性、和谐与共生、社会效益优先、可 持续性和增权理念,确保地方煤矿工业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在展示内容 和展示方式上,力求从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地方工业文化形象,在展示内容上包 含自然环境、社会文化、非物质方面等的因素,主要内容有:遗产物质本体、工 业景观、非物质文化元素及遗产地周边环境,物质层面包含可移动与不可移动两类。在展示方式上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即实体展示、虚拟展示和精神展示,实体 展示包括原状展示、场馆展示、复原和辅助展示、工业遗产旅游四部分内容,既 包含物质层面的展示,又包含精神层面的展示,让公众在参观煤矿工业遗产的过 程中,感受和理解工业遗产的价值所在。同时,在当前社会科技创新不断进步的 背景下,要注重虚拟展示,利用数字化技术展示遗产信息,其中虚拟展示又可分 为数字化展示、多媒体展示和线上展示。精神展示主要集中在非物质文化元素的 展示和地方工业文化的展示上。此外,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展示上,要重点强调 煤矿周边社区居民的参与,鼓励公众意识,让地方公众及社会人员积极参与到遗 产保护与展示工作中,构建煤矿工业遗产展示体系必须依靠社区公众及地方成员 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实现。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为当前新安煤矿工业遗产存在的问题尽可能提供解 决思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暂时没有形成适用于具体煤矿改造的展示体 系规划图。工业遗产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体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无论 是工业遗产、工业景观还是工业文化,都体现出高度的地方性,是展现城市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保护和展示城市工业 遗产,有利于展现地方文化特色,保存当地民众的集体记忆,对推动城市文化发 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专著:

[1]  左琰.德国柏林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生[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  卜琳.中国文化遗产展示体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  国家文物局等编.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4]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5]  吕建昌.当代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聚焦三线建设工业遗产[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

[6]  彭苏萍等著.废弃矿山工业遗产旅游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7]  吕建昌.近现代工业遗产博物馆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8]  徐苏斌等编.工业遗产价值评估研究[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20.

[9]  李志英,宋健.北京工业遗产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10] 张柏春,方一兵编.中国工业遗产示例:技术史视野中的工业遗产[M].济南:山东科学 技术出版社,2020.

[11]  高长征,闫芳.中原工业文明遗产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12]  林志冠.新安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13]  邵文杰.河南省志•煤炭工业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14] 孟磊.体验文化生态场景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展示理念与运营模式[M].南京:南京大 学出版社,2016.

[15]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16]  郭剑英,秦容.中国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17]  赵云,王少华等编.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6.

[18]  宋颖.上海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19]  谢春山.旅游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

[20]  高大伦.文化遗产展陈创意策划方案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21]   新安煤矿志编纂委员会编.新安煤矿:1978-2008 [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期刊文献:

[1]  俞孔坚,方琬丽.中国工业遗产初探J].建筑学报,2006(8).

[2]  王林,薛鸣华,莫超宇.工业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与体系构建J].上海城市规划,2017 (6).

[3]  周晓敏.煤炭工业遗产保护与阜新城市文化建设的融合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1(8).

[4]  陈鹏,胡莉莉.上海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对策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13(1).

[5]  宋林柯.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文脉传承J].建筑技术开发,2018 (4).

[6]  贺诚,管悦.数字化背景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展示传播研究J].艺术品鉴,2020(6).

[7]  王赛兰.刍议数字化工业遗产博物馆[J].旅游学刊,2013(5).

[8]  陈学楷.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工业遗产数字化路径研究[J].艺术科技,2016(12).

[9]  霍纪超.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20(6).

[10]  樊嘉禄,陈圆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系统性原则及方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

[11]  彭希.中外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对比分析J].中国市场,2017(26).

[12]  陈瑞杰.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与建构路径研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 (9).

[13]  汪秋菊,刘宇.废弃矿山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战略与政策建议[J].煤炭经济研究,2019 (5).

[14]  韩瑞丽.淮南市煤矿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探讨[J].新余学院学报,2017(1).

[15] 杜青松,武法东,甄世民.国内外煤矿工业遗产保护性开发新进展[J].资源与产业, 2010(5).

[16] 孙燕.文化遗产诠释与展示的国际理念和规范—从“适用于考古发掘”到“遗产地诠释 与展示” [J].东南文化,2010(6).

[17]  武晶.河北煤炭工业遗产开发利用研究[J].中国煤炭,2015(10).

[18]  陈立勇.大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对策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21 (2).

[19]  张红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互动体验展示设计探究[J].工业设计,2020 (2).

[20]  宋林柯.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文脉传承[J].建筑技术开发,2018 (4).

[21]  程安霞.洛阳涧西工业遗产街旅游开发原则及其建议[J].美与时代(上旬),2014(6).

[22]  刘建成,肖林芝.四川广安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9).

[23]  隋晓莹.后工业时代中国工业遗产创新型开发利用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23).

[24]  朱光耀,王艳.群力瓷厂旧址工业遗产价值阐释与展示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1(1).

[25]  汪鑫.沉浸式体验下博物馆传统文物的数字化展示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 2022(2).

[26]  郑欣.数字媒体技术下的博物馆沉浸式体验研究[J].中外建筑,2021 (4).

[27]  陈奕彤.基于沉浸式体验的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J].工业设计,2020 (9).

[28]  丁小珊.三线工业遗产文化记忆的再生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21(3).

[29]  刘抚英.德国埃森“关税同盟”煤矿刈号矿井及炼焦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J].华中 建筑,2012(3).

[30]  刘绍晨,谢洁雯.日本对近代化产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研究一以矿业遗产为例[J].城市 观察,2015(5).

[31]  王智庆,尚利强.“工业遗产+”视野下山西省典型煤矿遗迹再利用模式研究[J].上海 商业,2021(5).

[32]  王莹,刘雪美.资源型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初探-以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10(11).

[33]  吕建昌.中西部地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思考-以三线工业遗产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 2021(4).

[34]  王家臣,李杨等.关闭煤炭矿区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矿业科学学报, 2021(6).

[35]  游红军.矿山城市废弃地工业遗产旅游开发评估问题[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6).

[36]  张晴.焦作中福煤矿工业遗产价值及其保护再利用研究[J].山西建筑,2022(10).

[37]  马斌,徐苏斌,杜雨晴.中国矿山公园工业遗产的价值解读[J].景观设计,2021(2).

[38]  王春晖,霍诗琳.露天煤矿型工矿遗产特征浅析-以阜新海州露天煤矿为例[J].河南建材, 2019(5).

[39]  李淼焱,张静.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条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国 商情,2009(8).

[40]  魏震铭.辽宁阜新海州煤矿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理论界,2008 (6).

[41]  傅舒兰,西村幸夫.日本矿业遗产概况及其保护趋势[J].中国园林,2012(7).

[42] 田燕,张一恒等.萍乡煤矿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J].华中建筑,2012(12).

学位论文:

[1]  卜琳.中国文化遗产展示体系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

[2]  牛怡然.煤矿工业遗产改造中政府职能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20.

[3]  王梦恩.中国生态博物馆展示体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20.

[4]  蒋冰天.再循环理念下徐州煤矿工业遗存改造与再利用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20.

[5]  刘俊.远郊型煤矿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20.

[6]  靳桂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9.

[7]  汤莹瑞.文化遗产展示规划与设计初探一以历史文化名称洛阳和重庆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13.

[8]  兰会晗.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河南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3.

[9]  武素娟.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塑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7.

[10] 杨栋智.绿色化理念下鲁西南煤矿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 大学,2019.

[11]  杨琳琳.考古遗址的阐释与展示体系规划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

[12]  孙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展示体系建构举隅[D].西安:长安大学,2014.

[13]  胡鹏.肥城大封煤矿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6.

[14]  谢明阳.城市更新视角下的煤矿废弃地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以平顶山市为例[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9.

[15]  丁伟.英国煤矿遗址问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16] 霍诗琳.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保护及活化利用研究[D].长春:吉林建筑大学, 2020.

[17] 刘明.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枣庄市中兴煤矿为例[D].青岛: 青岛理工大学,2019.

[18]  秦丽霞.焦作缝山国家矿山公园景观规划设计[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16.

[19]  张飘逸.大冶矿山遗址博物馆的设计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7.

[20]  张晶.废弃煤矿区景观再生设计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9.58

其他文献:

[1]  单霁翔.推动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N].中国文化报,2009-5-26.

[2]  孙漪娜.聚焦工业遗产[N].中国文物报,2006-4-14.

[3]  王晶.英国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公众开放与管理[C].2012年中国第3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4]  考古遗产保护与管理宪章[C].中国长城学会专题资料汇编,2013.

[5]  黄昌勇.上海: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C].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会议论文集,2006.

[6]  石砢.上海工业遗产的规划保护工具与更新现况分析[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议论文集,2021.

[7]  徐艺文,常江.面向城市的近现代工业遗产场所精神营造研究[C]. 2016年第十一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2016.

[8]  马中军.中国近代煤矿工业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C].2018年中国第九届工业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9]  申洪浩.哈尔滨南岗区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展示系统构建[C].2013年中国第四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周伟,邱于皙.对工业遗产展示与利用模式的思考[C].2015年中国第6届工业建筑遗产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天天论文网
专注硕士论文服务

24小时免费热线

SERVICE ONLINE

13503820014

手机扫描二维码

收缩
  • 电话咨询

  • 1383820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