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1 日期:2022-10-12 14:35:35 点击:330
摘要:煤炭资源作为重要的矿产资源,在近代工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起到至关重 要的作用。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提出的新要求,加上近年来煤炭 资源枯竭,地方煤矿工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传统的煤矿由于经营不善和污染严重而被 迫关停,大量的煤矿工业设备及用地遭闲置、废弃。新安的煤炭资源丰富,开发和利用 历史悠久,建国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全县的工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先后建立了一 系列煤矿企业,并成为全国100 个重点产煤县之一。2012年以后,随着国家大力治理环 境污染、风力发电等新能源的快速崛起,出现了阶段性的煤炭产能过剩现象,煤矿运营 变得困难,重组整合和关停小煤矿成为现实问题。同时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城市 发展规划的调整,新安煤矿工业遗产亟待转型发展,实现可持续利用。因此,如何解决 这些煤矿关停后遗留的基础设施、用地及环境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重要的实 践课题。
作为遗产可持续保护利用的重要内容之一,工业遗产展示既包括文化遗产共有要素 的展示,也包括地域特色的呈现。本文通过对新安境内处于闲置、废弃状态或已转型的 煤矿工业区进行实地调查,在多方面搜集相关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探究其保护利用尤其 是展示中存在的问题,剖析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并借鉴国内外相关典型案例,提出煤 炭工业遗产展示体系的建构路径,主张对于此类工业遗产的展示不同于一般的遗产展示, 其遗产展示体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展示原则、展示内容、展示对象、展示方 式、公众参与等;展示体系中需要充分体现真实性、完整性、和谐与共生、社会效益优 先、增权、可持续等核心理念;建设工业遗产博物馆、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具有多方面的 积极作用;遗产地周边环境及非物质文化因素也应纳入展示体系;应引导公众在工业遗 产展示体系建构中发挥积极作用,因为他们或许就是当年的建设者。煤矿工业遗产展示 体系的建构重在展示其历史、文化、社会、科学价值,同时,要实现工业遗产的可持续 发展,还需要科学处理工业遗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新安,矿业遗存,遗产诠释,展示体系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mineral resource, coal resources once played a vital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With the adjustment of the n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y, coupled with the exhaustion of coal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oal mining industry is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The traditional coal mines are forced to shut down due to poor management and serious pollution, and a large number of coal mine industrial equipment and land have been idle and abandoned. Xin 'an is rich in coal resources, has a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n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anked first in the county industry, has established a series of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and become one of the 100 key coal-producing counties in China. After 2012, with the rapid ris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ind power and other new energy sources, there is a stage of coal overcapacity, coal mine operation has become difficult, and the restructuring, integration and closure of small coal mines have become a practical problem. At the same time, in view of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adjustment of urban development planning,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of Xin'an Coal mine urgently needs to be transformed and developed to realiz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Therefore, how to solve the infrastructure, land use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left over after the closure of these coal mines is not only a theoretical problem, but also an important practical topic.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sustainabl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heritage,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display includes not only the display of the common elements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field survey of the coal mine industrial zones in the idle, abandoned or transformed state in Xin'an, on the basis of collecting relev- II
ant first-hand information in various aspects,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its protective utilization, especially in the display, diszing the reasons behind these problems, and learn from the relevant typical cases at home and abroad,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the coal industry heritage display system, advocate: the display of such industrial heritage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heritage display, its heritage display system mainly includes five aspects, that is, the display principle, display content, display object, display mode, public participation, etc.; The display system needs to fully reflect the core concepts of authenticity, integrity, harmony and symbiosis, social benefits priority, power increase, and sustainability;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museu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has many positive roles;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factors of the heritage site should also be included in the display system; The public should be guided to play an active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display system, because they may be the builder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al mine industrial heritage display system focuses on displaying its histor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scientific values. At the same time,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benefits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scientifically.
KEY WORDS:Xin'an, Mining remains, Heritage interpretation, Display system
目录
摘 要 .................................................................... I
ABSTRACT................................................................................................................................................ II
图表目录.......................................................... 切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2
二、相关概念..................................................... 2
三、研究现状..................................................... 4
(一)煤矿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相关研究.......................... 5
(二)煤矿工业遗产旅游相关研究.................................. 6
(三)煤矿工业遗产展示及遗产价值评估相关研究.................... 8
四、研究方法、目的与创新点....................................... 9
(一)研究方法.................................................. 9
(二)研究目的................................................. 10
(三)本文创新点............................................... 10
第一章 新安煤矿工业遗产概况 .................................................................... 111
一、新安煤矿产生背景及发展历史.................................. 111
二、新安煤矿工业遗产的形成与利用................................. 13
三、新安煤矿工业遗产的社会效应................................... 15
第二章 新安煤矿工业遗产价值分析与展示现状 .................................................................... 17
一、新安煤矿工业遗产的价值分析.................................. 17
(一)历史价值................................................. 17
(二)社会文化价值............................................. 18
(三)科技价值................................................. 18
(四)共有价值................................................. 19
(五)精神价值................................................. 19
(六)经济价值................................................. 20
二、新安煤矿工业遗产展示现状..................................... 20
(一)废弃闲置................................................. 21
(二)转型再利用............................................... 22
(三)旅游开发................................................. 23
三、 新安煤矿工业遗产展示中存在的问题 25
(一)主体展示内容缺失或遭损................................... 25
(二)展示形式与手段单一....................................... 26
(三)非物质文化元素及周边环境缺位............................. 26
(四)公众全过程失语........................................... 27
第三章 煤矿工业遗产展示案例、意义与经验 .................................................................... 31
一、国外煤矿工业遗产展示案例..................................... 31
二、国内煤矿工业遗产展示案例..................................... 33
三、煤矿工业遗产展示的意义....................................... 35
三、国内外煤矿工业遗产展示经验................................... 36
第四章 构建新安煤矿工业遗产展示体系 .................................................................... 37
一、煤矿工业遗产展示原则与理念................................... 37
(一)真实性与完整性........................................... 37
(二)和谐与共生............................................... 38
(三)社会效益优先 .................................................................... 38
(四)可持续性................................................. 39
(五)增权理念................................................. 39
二、煤矿工业遗产展示内容......................................... 40
(一)物质本体................................................. 40
(二)工业景观................................................. 43
(三)非物质文化元素........................................... 44
(四)遗产地周边环境........................................... 44
三、煤矿工业遗产展示方式......................................... 45
(一)阐释主题................................................. 45
(二)实体展示................................................. 45
(三)虚拟展示................................................ 48
(四)精神展示................................................ 49
四、公众参与..................................................... 50
(一)参与公众的选择........................................... 50
(二)公众参与展示内容与形式方式的取舍......................... 51
(三)公众参与展示效果的评估与完善............................. 51
结语.............................................................. 53
参考文献.......................................................... 55
致谢.............................................................. 61
图表目录
图 1-1 与陇海线直连的矿区运煤铁路专线 ............................. 12
图 1-2 新安煤矿建矿初期的职工俱乐部和变电站 ....................... 12
图 1-3 新安县煤矿分布示意图 ..................................... 13
图 1-4 煤矿废弃钢架器械 .................................................................. 14
图 1-5 废弃采煤厂 .................................................................. 14
图 2-1 富安煤矿废旧厂房 ........................................... 21
图 2-2 富安煤矿全景图 ............................................ 21
图 2-3 富安煤矿采煤区遗存现状 ..................................... 21
图 2-4 李村煤矿遗存现状 ........................................... 22
图 2-5 原厥山煤矿全景图 .......................................... 23
图 2-6 原刘邦村煤矿遗存、废弃厂房现状 ............................. 23
图 2-7 原一号井煤矿 ................................................ 23
图 2-8 洛阳有生工矿游景区 ........................................ 24
图 2-9 洛阳有生工矿游景区环境 ..................................... 24
图 2-10 新安煤矿工业建筑遗存 ...................................... 24
图 2-11 洛阳有生工矿游景区示意图 ................................. 24
图 2-12 新安煤矿模拟巷道平面布置图 ............................... 25
图 2-13 新安煤矿井下模拟展示 ...................................... 25
图 2-14 采煤机械设备展示 .......................................... 25
图 3-1 炼焦厂内的工业设施 ......................................... 32
图 3-2 原锅炉房现为红点设计博物馆 .................................................................. 32
图 3-3 煤炭产业科学馆 ............................................. 33
图 3-4 煤炭纪念公园 .................................................................. 33
图 3-5 萍乡煤矿矿山公园规划示意图 .................................................................... 35
图 4-1 富安煤矿主提升机房 ......................................... 41
图 4-2 富安煤矿机电值班室 .................................................................. 41
图 4-3 废弃煤矿工业建筑物 .................................................................. 41
图 4-4 新安煤矿运煤铁轨 .................................................................. 41
图 4-5 新安煤矿机械设备展示 .................................................................. 42
图 4-6 新安煤矿井下电机车展示 .................................................................. 42
图 4-7 有生工矿游景区建筑 .................................................................... 44
图 4-8 新安煤矿矿区景观水系一景 .................................................................... 45
图 4-9 洛阳东方文创园景观 ................................................................... 48
图 4-10 新安煤矿工业遗产展示体系图 ................................................................... 52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21 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工业化进程不 断加深,给城市经济与文化、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居住环境带来巨大的变化。同时, 尽管我国工业发展起步较晚,但在各地的工业化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各具地域特色的城市 工业体系。近几年来,由于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各地不同规模、不同属性的工矿企业 面临废弃、拆除、转型、转产,但它们又在很大程度上见证了昔日城市工业发展的历史 及参与者的奋斗历程,遗留下来的矿场、厂房、机械设备及精神文化等,对当代城市的 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亟需应对挑战,争取工业遗产得到保护与新的发展。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遗存,已成为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工业遗产 保护委员会相继通过了三个重要的国际文件:2003 年通过《下塔吉尔宪章》是世界上第 一部致力于指导保护和保存工业遗产的国际公约,宪章明确了工业遗产的定义、工业遗 产的价值,制定了保护利用中应遵循的原则;2011 年通过的《关于工业遗产遗址地、结 构、地区和景观保护的共同准则》(简称《都柏林准则》)核心在于强调“区域和景观”, 指出了工业遗产保存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鼓励通过工业博物馆、展览、出 版物、网站等方式多维度展示工业遗产;2012 年通过的《亚洲工业遗产台北宣言》要求 尊重亚洲工业遗产的特殊性,反映出工业遗产相关理念的与时俱进。
中国近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生、发展,为今天留下了大批有价值的优秀工业遗产。工 业遗产逐渐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2006 年国家文物局在无锡举办中国文化遗产保 护论坛,主题为“工业遗产保护”,从此揭开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序幕。工业和信息 化部于 2017年评选出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开始建立中国工业遗产名录体系, 截止到 2021 年底,相继公布了五批计 197 处“国家工业遗产名单”。中国工业遗产的 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向全社会广泛传播其包含的多种 价值及文化意义,利用教育手段增强公众的认知与保护意识,才能最终处理好工业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因此,工业遗产的全方位展示是对其保护、利用的基础与关键, 也是营造良好的遗产保护社会氛围的可行之道。
新安曾是全国 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煤炭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建国后 又有较大发展,居全县工业之首,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煤矿企业,依托本地丰富的煤炭资 源优势走工业化道路。近年来,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推行及城市规划的进展,传统的煤 矿企业由于产业升级及污染严重面临关停,大量的煤矿工业用地被闲置、废弃。如何对 有价值的工业遗存实施科学保护与再利用,构建完善的展示体系,是关键所在。只有通 过全面、生动的展示才能让公众真正认识到地方工业文化的价值,激发公众的遗产保护 意识,增强地方文化认同感。基于此,笔者在系统搜集、梳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的同 时,开展相应的实地调查,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为新安煤矿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 有益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二)研究意义
工业遗产是工业活动的证明,其工业创造和发展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基础。工业遗产 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科学、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那些为了工业活动而修建的建筑 物和营造物,曾经进行过的生产流程和使用过的生产设备,所在地区的城镇景观和外部 环境,及所有其他形式的有形和无形的表现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关于工业遗产的保 护与利用、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等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相对而言,学者们关注的 重点集中于工业遗产的保护、改造再利用、转型升级等问题,研究对象主要针对一些大 城市的工业遗产。工业遗产的系统展示是其保护、传播、利用的重要基础与表现,但目 前对于工业遗产展示方面的内容研究较少,也更缺乏对县级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因此, 本文从工业遗产保护与展示的现状出发,调查分析了新安境内煤矿工业遗产的优势和不 足,为构建新安煤矿工业遗产展示体系进行了相应的尝试,力图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促进当地煤矿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相关概念
(一)工业遗产的定义
目前,世界对工业遗产定义的权威是 2003年通过的《下塔吉尔宪章》,“该宪章 指出: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遗存,它们具有历史的、技术的、社会的、建筑的或科学 2
的价值,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 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还有与工业生产相 关的其他社会活动场所,如住房供给、宗教崇拜或者教育。”2011 年通过的《关于工业 遗产遗址地、结构、地区和景观保护的共同准则》进一步丰富了工业遗产的概念内涵, 即工业遗产包括:遗址、结构、综合体、区域和景观,以及提供过去或正在进行的工业 生产过程证据的相关机械、物体或文件、原材料的提取、其转化为商品,以及相关的能 源和运输基础设施。
2006 年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通过了《无锡建议》,肯定了《下塔吉尔宪章》,“该 建议将工业遗产的内容概括为: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 文化遗存,包括工厂车间、磨坊、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相关加工冶炼场地、 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设备, 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对于工业遗产的理解必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必须是物质载体,即有遗址的 存在,属于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必须包含非物质文化因素,具有历史价值、社会价 值、建筑和科技价值等,是物质与非物质的双重规定,两者缺一不可。在时间界定上有 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一切工业历史的遗留,狭义主要指工业革命以后城市发展中 以机器生产为主的工业遗留。
(二) 文化遗产的展示内涵
2008 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关于文化遗产诠释与展示 宪章》,明确规定了 “诠释(interpretation)"和“展示(presentation)"的定义,展 示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遗产展示在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该宪章 指出:诠释是指一切可能的旨在提高公众意识、增强对文化遗产地理解的行为。展示是 指通过对文化遗产地诠释信息的整理、直接的接触,以及展示设施等的精心策划对诠释 内容进行的传达,诠释内容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传达信息,包括信息板、博物馆展览 等。①因此,从上述定义可以清楚地看出,诠释和展示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从广义上 来说都是对文化遗产进行解释和展出。
早期的国际重要文件中也包含有“展示"的内容。 1990 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 过了《考古遗产保护与管理宪章》,其中第七条为“展出、信息资料、重建",指出:“向民众展出考古遗产是促进了解对其进行保护需要的最重要的方法。”1999 年,国际 古迹遗址理事会澳大利亚国家委员会通过了《巴拉宪章》,对“诠释”进行了定义,指 出:“诠释是指展示某遗产地文化价值的所有方式,诠释应当提高公众对遗产地的认识。” ①1999 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了《国际文化旅游宪章》,规定了“诠释计划”的 内容,指出:“诠释计划应通过适当的、启发性的当代教育形式和个人对历史、文化信 息的解释;诠释和展示的计划应该促进和鼓励高度的公众意识,诠释的计划应展现古迹、 传统和文化活动的重要性。”②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公约》,在第十三条其他保护措施中,指出:“为了确保其领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得到保护、弘扬和展示。”③
从以上国际法文件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展 示在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展示的方式让公众了解文化遗产,并 向公众解释文化遗产的内涵,从而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三、研究现状
工业遗产作为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工业遗产不仅是每个国家的重要职责,也是整 个国际社会的共同义务。对于工业遗产保护的研究,最早起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英国 工业考古学诞生所引发的工业遗产保护运动,之后出现了对工业遗产适度改造再利用的 研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官方机构开始关注工业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得到了有 力传播。 2003 年通过了关于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性文件《下塔吉尔宪章》,明确规定了 工业遗产的定义、工业遗产的价值、工业遗产保护等内容。从那时起学术界开始关注工 业遗产的保护研究,及可持续发展的改造再利用研究。 2006 年国家文物局出台了《关于 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强调工业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逐渐形成完善、科学、 有效的保护管理体系。 2014 年出台了《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导则(征求意见稿)》, 2016 年发布了《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8 年出台了《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 行办法》,加强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及相关管理工作。我国对工业遗产的研究起步较晚, 主要集中于工业遗产概念、价值、保护与再利用、工业遗产旅游等的研究,在工业遗产 展示体系构建研究上稍有欠缺,对于煤矿工业遗产的研究也相对较少,本文聚焦于煤矿、矿山工业遗产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 煤矿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相关研究
关于煤矿工业遗产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在煤矿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上,其研究成果相 对较少,主要聚焦于煤矿、矿山遗产的改造再利用,并结合各地煤矿工业遗产进行分析 研究。在煤矿废弃地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模式研究上,谢明阳以平顶山市煤矿废弃地 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从工业遗产分类、价值、再利用模式上进行探讨,规划设计矿山 遗址公园。①胡鹏在《肥城大封煤矿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研究》一文中,介绍了大封 煤矿的历史沿革与工业遗产现状,对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设计改造利用模式包括 历史模式、开放空间模式和开发模式,打造大封创客园区。②丁伟以英国煤矿遗址为研 究对象,对英国煤矿遗址现状及分布情况进行介绍,强调煤矿遗址保护与改造的必要性, 在对废弃煤矿改造中兼顾公益性和商业性,坚持地域特性和身份认同。③刘抚英以德国 埃森“关税同盟”煤矿刘号矿井等工业遗产为例,探讨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对策,建 筑及设施再利用模式包括博物馆模式、展览馆模式、办公模式、配套服务设施模式、工 业文化博物馆模式、室外展场模式等。④吕建昌的《当代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聚 焦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中,聚焦中国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研究工业遗产的价值、保护与 利用,构建工业遗产保护体系,诠释工业遗产的价值。⑤刘绍晨、谢洁雯以日本矿业遗 产为例,探讨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日本对矿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延 续式利用、转型式运用、复活式利用,已建立煤炭产业科学馆和煤炭纪念公园,促进矿 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⑥霍诗琳在《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保护及活化利用研究》 中,介绍了海州露天煤矿遗产概况,探讨煤矿工矿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通过对相关活 化利用设计实践构建城市双修适宜性格局。⑦杨栋智的《绿色化理念下鲁西南煤矿工业 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对国内外煤矿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实践进行探讨,分 析煤矿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影响因素,坚持绿色化理念下的再利用技术措施,强调, 煤矿工业遗产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布局,同时为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在保护与利用中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①杜青松、武法东等对国内外煤矿工业遗产保护性开发进行研究, 介绍了国外煤矿工业保护及开发模式,同时阐述了国内煤矿工业遗产开发利用的新进展, 其保护开发利用形式可分为六种,即专业博物馆、创意产业园、主题文化公园、公共社 区、休闲娱乐区及工业博览园,并提出工业遗产开发的应对策略。②武素娟在《煤矿废 弃地景观重塑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中,对工业遗产再利用形式进行分析,介绍了四 种常见的利用形式,分别为工业博物馆、工业旅游景观、文化创意区、综合功能利用区, 对落陵煤矿工业遗址景观进行改造设计,包括空间规划设计、交通路线设计、景观节点 设计、建筑改造设计等。③刘俊以铜川王石凹煤矿为研究对象,探讨煤矿工业遗产的再 利用,通过对国内外煤矿工业遗产案例进行分析,工业遗产再利用方法的运用包括氛围 营造、更新转变、虚实结合、元素抽象,使煤矿工业遗产焕发新的生机。④刘明以枣庄 市中兴煤矿为例,研究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对中兴煤矿工业遗产进行特征分析、价 值分析,注重以旧换新的更新思路、循序渐进的更新原则、适应性再利用的更新模式、 场所精神营造的更新策略。⑤针对新安县域内煤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牛怡然以 义煤集团的新安煤矿为例,探究煤矿工业遗产改造中的政府职能,分析煤矿工业遗产改 造中政府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政府在煤矿改造利用中的成功经验,实现煤矿 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⑥
(二) 煤矿工业遗产旅游相关研究
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是解决废弃矿山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彭苏萍等著的《废弃 矿山工业遗产旅游战略研究》中,重视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对德、美、英国工业遗产旅 游开发经验进行分析,探讨废弃矿山旅游开发模式,包括旅游产品、旅游产业、旅游协 作的创新,打造矿业遗产文化景观、矿业遗产线路与矿业遗产城市。⑦在对煤炭工业遗 产的旅游发展研究中,汪秋菊等人提岀废弃矿山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战略,强调工业遗 产的独特性,注重对精神遗产的展示,在对废弃矿山工业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时,应在融 合文化产业的基础上,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原则,推动废弃矿山工业遗产的旅游创新,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加强规划引导,构建适合不同地区特色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 式。①韩瑞丽以淮南市煤矿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探讨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与利用,分 析淮南市煤矿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适度有序开发,深入挖掘工业遗 产的文化价值,并完善相关基础设施。②陈瑞杰在研究工业遗产旅游发展中,提出建立 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注重集群效应,突出遗产地文化特征,注重低碳理念,打造工 业遗产公园,强调区域整体性,综合形成工业遗产旅游,构建利用互联网实现工业遗产 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旅游平台。③吕建昌的《近现代工业遗产博物馆研究》中,强调作为 工业遗产的工业建筑、生产设备与构筑物以及工业遗址本身,应予以保护与展示,对工 业遗产博物馆的特征与内涵进行分析,探讨工业遗产博物馆的建设,借鉴英美德法等国 的工业遗产博物馆经验,注重城市化进程中工业遗产的保护。④秦丽霞以焦作缝山国家 矿山公园为研究对象,探讨矿山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其景观设计包括城市形象展示区、 娱乐休闲区、教育体验区、自然环境活动区,注重矿山生态建设并开展教育活动。⑤王 智庆等人研究山西煤矿遗迹的再利用模式,煤矿遗迹再利用模式主要包括国家矿山公园、 遗迹公园、旅游景区、博物馆、展览馆等,保留煤矿遗迹历史面貌,通过合理开发让公 众认识矿业遗产的价值,优化山西煤矿遗迹再利用模式。⑥王莹等人以海州露天矿国家 矿山公园为例,探讨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应具有公益性,要处理好旅 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的关系,工业遗产旅游不同于一般旅游,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通力 合作,从而实现城市转型、旅游开发、遗产保护共赢。⑦吕建昌的《中西部地区工业遗 产旅游开发的思考——以三线工业遗产为例》中,探讨工业遗产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 聚焦三线工业遗产,注重非物质形态遗产的效益,建设主题博物馆以收集、研究与展示 为主要目标,打造文化创意园、工业遗址公园,助力于三线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⑧王 家臣等人对关闭煤矿区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关闭矿区面临的问题, 加强对工业区的保护,保留矿业文化,探讨矿区可持续转型发展,注重关闭矿区生态治 理,通过案例分析规划关闭矿区的利用空间,为关闭矿山提供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①游红军的《矿山城市废弃地工业遗产旅游开发评估问题》一文中,对矿业废弃 地工业遗产旅游进行开发评估,强调矿业废弃地开发旅游的重要性,注重遗产的真实性 和完整性,整合矿业遗产资源,联合开发旅游,规划矿业遗产景观,打造区域文化遗产 旅游项目。②
(三) 煤矿工业遗产展示及遗产价值评估相关研究
工业遗产展示研究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既要注重工业遗产物质层面的展示,又要注 重对非物质文化因素及遗产地周边环境的展示,在展示方式上强调多种方式共同发展。 对于工业遗产展示方面的研究,卜琳在《中国文化遗产展示体系研究》中进行了全面的 阐述,从展示意义、展示原则、展示方式等方面研究文化遗产,强调展示是文化遗产保 护和永续利用的重要环节,坚持文化遗产类型的多样性决定展示方式的多样性,对遗产 展示概念进行界定,梳理展示对象、成分,通过展示实现文化遗产的价值。③张飘逸以 大冶矿山遗址为例,探讨矿山遗址博物馆的设计研究,注重对遗址文化主体、自然环境 的保护,对大冶矿山遗址博物馆进行人文生态的展示设计,包括陈列室设计、旧有工业 设施的展示利用、公共设施规划等。④针对煤矿工业遗产展示方面的研究较少,展示方 式大多以场馆展示为主,在展示方式、展示内容、展示环境、展示对象等方面缺乏系统 的研究。
在煤矿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方面,张晶在《废弃煤矿区景观再生设计研究》中对矿 区遗产景观的价值进行评估,包括历史文化价值、经济技术价值、景观观赏价值等,注 重对景观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具有工业遗产价值体系的园区。⑤由徐苏斌主编的 《工业遗产价值评估研究》中,对工业遗产的价值框架进行研究,解读工业遗产的核心 价值,价值评估作为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的价值可分为历史价值、科学 技术价值、审美艺术价值、社会文化价值、生态环境价值、精神情感价值等。⑥张晴以 焦作中福煤矿工业遗产为例,探讨中福煤矿工业遗产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科技价值、 社会文化价值、艺术价值,通过对煤矿工业遗产的活化再利用,最大限度的实现遗产的价值。①马斌等人的《中国矿山公园工业遗产的价值解读》中,通过构建矿山公园工业 遗产的价值框架,突岀矿业遗产固有价值,包括稀有性、典型性、科学价值、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等,同时探讨矿山公园的附加价值,涉及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开发价值等, 以矿山遗产建设带动城市转型。②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岀,目前我国对煤矿工业遗产的研究成果较多,对煤矿、矿山工 业遗产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在研究地方煤矿工业遗产中,主要集中于大城市或著名的煤 矿工业遗产,对县区煤矿工业遗产的关注度较少,研究内容较为欠缺。在工业遗产的展 示研究中,针对遗产展示体系建构的研究较少,在展示内容、展示手段、展示环境等方 面的研究较为欠缺,工业遗产展示体系的建构需要深入研究遗产展示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同时还要选择相关的公众,引导其参与到展示内容与方式的取舍、展示效果的评估及展 示体系的修改完善等过程中,营造良好的遗产保护社会环境,才能实现工业遗产与城市 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综上所述,新安煤矿工业遗产展示研究相对较少,煤矿工 业遗产展示体系建构较为缺乏,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完整的工业遗产展示体系是必要的, 有利于实现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四、研究方法、目的与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检索和查阅地方县志和工业遗产展示相关的文献和书籍,在参考 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岀问题和分析,明确本文的研究方向。在回顾过程 中通过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使本文的研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实地调查法:通过对新安境内废弃的小型煤矿及工业遗产旅游地进行实地考察走访, 并对工业遗产旅游地的相关工作人员、游客、煤矿工人等进行访谈,了解新安目前工业 遗产的保存现状及利用情况,通过从实地调查中获取原始信息,提高本文研究的可靠性 和说服力。
案例分析法:文本从展示方式、展示内容、公众参与等几个方面,结合国内外案例 分析和实地调查案例,在调查获得的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实地调查资料。
(二)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可分为以下几点: 其一、整理煤矿工业遗产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其二、梳理新安地区煤矿工业发展历史,分析煤矿工业遗存价值,探讨其展示现状, 阐释其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其三、结合国内外成功经验,构建新安煤矿工业遗产展示体系。
(三)本文创新点
一、 重点关注县区煤矿工业遗产问题,同时对遗产地周边环境进行关注,在工业遗 产的众多研究中,很少涉及县级工业遗产研究,通过调查新安地区煤矿工业遗产现状, 分析煤矿工业遗产保护、展示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将废弃工厂、仓库、机械设备及周 边环境纳入到工业遗产展示体系之中,并介绍工业遗产展示所应包含的内容。
二、 当前对于煤矿工业遗产展示体系建构的研究较少,缺乏对展示内容、展示对象、 展示环境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本文不仅仅是说明性的案例分析,而是作为当地人的身份 去深入挖掘煤矿工业遗产的展示现状,通过对煤矿工业遗产的改造以及废弃煤矿再利用 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国际有关宪章文件的展示理念为基础,通过构建新安煤矿工业遗产 展示体系,有望填补县区煤矿工业遗产展示利用研究的空白。
第一章 新安煤矿工业遗产概况
一、新安煤矿产生背景及发展历史
新安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受自然条件所限,农业基础薄弱,县域经济曾一度发展 缓慢。建国前,新安工业多为手工生产,生产技术落后,设备简陋,产品种类较少,工 业生产者经常被迫失业。但新安又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新安煤田是河南省重要煤田之 一,总储量近10亿吨,分布在以北冶为中心的石寺、仓头,以郁山为中心的江村、厥 山等地,覆盖层60-300米,有的煤层裸露地面,易于开采。①新安煤矿主产贫瘦煤,煤 质中灰、中硫、低磷,具有发热量高,燃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适合各类工业用煤,特 别是火电厂用煤,因此新安煤矿工业逐渐处于当地工业的前列,煤炭开采也拥有了悠久 的历史。
1917 年河南官绅袁绍明、张钫、张卓如、翟六吉与外省人李祖绅、庞禾生等倡办新 安煤矿公司,采取半机械化生产。 ②1919 年新安煤矿公司于石寺镇建矿, 1921年建成矿 井,年产量10万吨,铁轨矿车运煤。 1922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对新安煤田地层进行 了专门研究。1927年新安籍爱国将领兼实业家张钫先生创办的民生煤矿引进先进机器设 备,大幅提高了煤炭产量,拉开了豫西地区煤炭规模化开采的序幕。 1949 年以前整个河 南煤矿建设的特点是规模较小、数量较多,新安全县小煤窑共有51个,加上三两人或 一家一户采挖者,不下80家之数。 ③建国后新安煤矿工业快速发展: 1950年兴建胜利煤 矿后迁至北冶,年产量最高 11.6 万吨,职工达 300 人;1958 年进一步大力发展煤炭生 产,先后建立建设煤矿、郁山煤矿等,成规模煤矿数量增至70多个;1981年在石寺兴 建新安煤矿,矿井开拓方式为斜井,年产量150万吨;1982年又在石寺兴建渠里煤矿, 年产21吨。到1985年底,县营煤矿有郁山煤矿、渠里煤矿,乡村煤矿42个,加上个 体煤矿共67家,从业人员8000余人。④1983年配套运煤铁路专线开工建设,线路全长 17.24 公里,在铁门镇南岗村接入陇海铁路。 1987 年,区内有归属国家统配的在建矿井1个,县办煤矿 3 个,乡村集体和个体煤矿 93 个,全年共产煤 163.29 万吨。 ①随着 煤价的持续上涨,煤矿收益不断攀升,大小煤矿纷纷建成开工,新义、义安是其中两座 大型矿井。在此推动下,煤电铝工业占新安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曾经高达 70.4%,工业税 收连续多年为县级财政收入做岀重大贡献,使新安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二、新安煤矿工业遗产的形成与利用
基于丰富的矿藏资源,新安曾提岀并落实三大战略,即工业强县、旅游富民、科教 育人,坚持走工业化道路,煤矿工业一度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 安也逐渐实现了从贫困县到工业强县的转变。但进入二十世纪特别是近十余年来,随着 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国家环保政策的推行,再加上当地煤炭资源的日趋枯竭,新安 的工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于是,新安积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制定工业转型发展规 划,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工业转型,拉长煤电铝产业链。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展绿色矿 山建设工作的要求,全县一方面积极督促28家矿山企业实施《关于绿色矿山两年行动 计划》,制定具体方案,积极开展相关工作,达到矿山环境生态化的标准,政府相关部 门负责人深入矿山企业指导、督促,切实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目前新安已 有三家矿山通过国家级绿色矿山评估。另一方面关停污染严重、产能不足的传统小型煤 矿企业,大量的煤矿工业用地被闲置、废弃。
随着一大批煤矿被淘汰、废弃,这些曾经的煤矿工业遗存形成了新安当地诸多潜在 的工业遗产资源,尽管目前尚未被纳入不可移动文物或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之中,但是对于新安工业发展历史、经济社会演变具有多方面价值与意义,有正式成为工业遗产成员 的基础与可能,故本文统一名之为“新安煤矿工业遗产”,其在于适应当下的统一用语。 同时,“新安煤矿工业遗产”中既有有形遗产,也有无形遗产。有形遗产中,可移动的 主要有煤矿厂区的生产设备、采煤工具、档案文件、图书资料等,不可移动方面主要包 括采煤矿区、坑道、仓储、车间、管理用房、工业景观等。无形遗产则包含生产工艺技 术、地方工业文化等。于是,如何发挥这些潜在遗产资源的作用,成为推动新安煤矿工 业遗存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
新安在积极探索当地煤矿工业遗存转型发展之路的过程中,通过对废弃煤矿进行集 中整治和改造,进而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义煤公司下的新安煤 矿坚持绿色发展,树立“大矿要做大贡献”的观念,立足长远发展,进行全局谋划,推 进“一优”“三减”和“四化”建设。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 开展科技攻关,突破经营瓶颈。同时,公司高层认识到,新安煤矿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厚 重的创业史、奋斗史和创新史,是新安工业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内容,需要努力提 高单位员工、社会公众对此类工业遗产的认识,于是,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煤矿企 业文化、工业历史的展示,较好传播了新安煤矿工业历史文化。
然而,由于城市经济、公众认知与保护意识等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新安煤矿工业遗 产的保护与展示利用面临着诸多的困难,目前新安也尚未编制、公布工业遗产相关保护 与发展规划,更没有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仅有个别的旅游开发 或转型再利用,也只是关注了矿区内的机械、设备、厂房、仓库等,而缺失了对非物质 文化遗产及遗产地周边环境的关注与保护。所以,新安煤矿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依然任重道远。
三、新安煤矿工业遗产的社会效应
煤矿工业曾经是新安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承载着新安厚重的历史,也反映了新 安人的精神风貌,甚至寄托着前辈新安人的独特情感,因此诸多现存的潜在煤矿工业遗 产拥有历史、社会、科学、情感等多方面的价值,对城市文化魅力、经济发展、工业转 型以及地方城市独特风貌的构成都有着特殊的意义。①
同时,旅游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广泛性、群众性、灵活性等特点。
②煤矿工业遗产的形成能够促进工业遗产旅游的兴起,开阔当地社区居民的视野,转变 社会公众工业遗产的原有认知,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开展工业遗产旅游,也有利于更好 促进其它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推动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轨道。建设 独具地域特色的工业遗产旅游品牌也能促进县域内外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增强对域外公 众的吸引力,更好的实现当地工业遗产的价值。
第二章 新安煤矿工业遗产价值分析与展示现状
一、新安煤矿工业遗产的价值分析
工业遗产资源是矿山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历史痕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 区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的历史变迁。①可见工业遗产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对其价 值进行评估是遗产保护与展示利用的基础,只有全面综合分析其各项价值,才能对工业 遗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保证遗产保护和展示工作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一)历史价值
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历史的见证,煤矿遗产的年代越久远,与重大工业历史事件联 系的越紧密,其历史价值就越高。同时,历史价值需要与物质实体相结合,物质遗存是 有关社会历史的重要记录之一。而废弃矿山记录了人文事件、特定历史活动的发生,是 历史文化信息传递的载体,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②新安的煤矿企业从1917-1927年 间的初步建设,到建国后的大规模开采,再到改革开放后大型煤井的设立,煤矿数量呈 逐年上升的趋势, 1981年兴建的新安煤矿成为新安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煤矿工业发展 历史经过了建国前、建国后、改革开放后等重要历史时期,成为新安工业城市发展的见 证,同时也见证了新安从贫困县到工业强县的发展路径,对增强城市经济、改善民生起 到了重要的作用。
新安煤矿是由河南煤矿设计院设计的现代化矿井,是全部由国家投资建设的统配煤 矿,在当时的工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从开拓、掘进、采煤到提升运输新安煤矿 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目前整个煤矿矿区和采煤、生产流程中相关遗存物保存较为完整, 是过去煤矿工业历史的重要见证,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因此,新安煤矿工业遗产的历 史价值在于它是城市工业发展的见证,是一代又一代煤矿工人的历史记忆,矿区厂房、 建筑、物质遗存设备等是煤矿由兴转衰的重要见证。对煤矿工业遗产的展示,有利于更 好的展现工业遗产价值。
(二)社会文化价值
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它见证了工业时代的社会发展和当地居民生活 的变迁,在工业生产活动中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对 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文化价值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 企业文化、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居民的生活相关度、归属感。工业遗产记录了劳 动者难以忘怀的人生经历,是形成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情感基石,产生了不可磨灭的 社会影响。①新安煤矿工业遗产的社会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见证城市转型发展和居民生 活变迁,工业的发展使新安从之前的农业、手工业城市迅速发展为工业强县,工业生产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也改变了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活,对人们的思 想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煤矿遗存区曾经见证了无数煤矿工人在这里挥洒汗水,是 展现工人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场所,工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贡 献者。废弃后的煤矿遗存虽已停止生产,但它仍是工厂工人和周边社区居民的共同生活 记忆,煤矿的建设使周边社区的居民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曾经从事煤矿工作的工人 就算看到当前废弃的煤矿,仍然会对此产生深厚的情感。曾经废弃的煤矿现改建为老年 公寓,仍然能发挥它的社会价值。因此,保护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能够展现煤矿工人 的艰苦奋斗精神,也能够促进城市工业文化的传承、延续。
(三)科技价值
工业遗产的科学技术价值主要体现在生产工艺、建筑技术、经营模式等方面。在煤 矿生产过程中,勘探、采煤、炼煤等环节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废弃煤矿的科技价 值体现在矿业遗产的先进生产技术对社会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意 义方面。②新安煤矿采用先进的技术,选择生产优良的技术装备,井下运输通过轨道交 通,采用综合性、系统化的掘进装备,经过更新升级淘汰下来的机械设备体现岀当时工 业的科技水平,具有重要的科技价值。煤矿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还体现在工业生产技术 的更新和产品的创新上,工业生产的先进技术代表了当时工业的最高发展水平,废弃的 厂房、工业建筑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当时建筑设计的水平,煤矿遗址区域内各 功能分区明显,为未来转型发展提供了可利用的空间。因此,煤矿遗存中的采煤机械设备、生产流程、生产技术、工业建筑、企业运营模式等都体现了一定的科技价值。
(四)共有价值
共有价值指,“一个场所对于与其相关的人们具有某种含义,在他们的集体经验或 记忆中扮演着角色”。①共有价值主要体现在遗产地或周边环境对于直接相关人群的价 值,煤矿遗存让社区居民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是煤矿工人的集体记忆,这种价值更多的 依赖于煤矿厂区的环境,是人们对煤矿遗址地无形文化的认同。新安煤矿强调“以人为 本、和谐文明”的战略发展目标,工人与煤矿的命运紧密相连,切实为工人谋利益;在 和谐文明建设上,注重改善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大矿区绿化工程,健全公共服务 设施。煤矿的停产、废弃,导致大多数工人外岀谋生,而大部分还是会从事与煤矿相关 的工作。煤矿工人与煤矿密不可分,对煤矿有着深厚的情感,曾经从事煤矿生产的工人, 其家人、子女等都曾在社区生活,也与煤矿有着独特的情感联系。新安煤矿的医疗卫生 设施齐全,基础设施完善,煤矿的工人及家属对矿区感情较深,长期在矿区工作、生活 对煤矿有着强烈的依赖感和归属感,因为煤矿中蕴藏着他们共同的感情记忆。
(五)精神价值
精神价值主要体现在企业精神文化和情感认同上,煤矿工业遗产与地方性、企业精 神本身、社区集体记忆等相关,新安煤矿作为大型的工业企业,在城市工业发展中占有 重要地位。 2004 年,新安煤矿被评为河南省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河南省卫生先进单 位,并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 2005 年,新安煤矿被命名为全国煤炭系统文明煤 矿。2006年,新安煤矿被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②这些荣誉称号既 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精神,同时,煤矿工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深深影响着几代人。 近年来,新安煤矿全力打造有新安煤矿特色的企业文化,并对矿区环境进行治理,而煤 矿遗存承载着社区居民强烈的地区归属感和认同感,保护和展示这些无形遗产显得尤为 重要。
(六)经济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工业遗产的转型再利用、旅游开发为煤矿工业遗产带来了新 的经济收益,以废弃煤矿厂区为改造对象,将矿区建筑改造为职工宿舍、老年公寓,将 矿区环境改造为旅游景区、休闲娱乐场所,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实现了废弃煤矿遗存 的转型升级,而每一种改造形式都会为废弃矿区带来经济效益,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些工业建筑保存较为完整,为工业遗存转型再利用节省了资金和建设周期,也减少了 重建的环境污染。同时,改造后的场所拥有新的使用功能,提高了地区吸引力,体现岀 一定的经济价值。 2008 年以来,新安煤矿充分调研分析了国内工业旅游和新安县旅游现 状,以及煤矿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矿业遗存资源,开发建设有生工矿游景区,带动了地 区的企业转型,同时也增加了地方的经济效益。工业遗产保护与展示效果的评估,需要 由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体现,通过对遗产地开发工业旅游,实现了工业遗产 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了城市的形象,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带动了经济 的增长。
二、新安煤矿工业遗产展示现状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遗产诠释与展示宪章》明确指岀:展示是对文化遗产地 解释性信息的整理、解释性基础设施的策划和解释性内容的传达,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向 公众传达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博物馆展览、宣传册、游览路线、学术讲座、讲解体 系、多媒体应用、网站等。所以,对工业遗产的展示不仅体现在机器设备、建筑物等实 体展示,还包括对废旧工业区的工业景观展示以及对无形工业生产过程的展示。
截止2017年,新安县有10家煤矿被关闭并通过验收,由于煤矿数量多,安全条件 差,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化解过剩产能的要求,煤矿经过了关闭整顿、资源整合、 兼并重组,现有废弃煤矿 10 处。目前,新安的工业遗产多为矿业遗产,本次调查对其 中煤矿遗址保存较为完整、煤矿经过改造再利用、矿区开发为工业旅游的 6 处煤矿遗存 区进行了实地走访和访谈调研,主要包括处于废弃状态的煤矿2处,改造为其他使用功 能的煤矿3处和开发为工业遗产旅游的煤矿1处,其中涉及富安煤矿、李村煤矿、原厥 山煤矿、原一号井煤矿、原刘邦村煤矿、新安煤矿。
一)废弃闲置
由于技术及生产方式的逐渐落伍,并不能及时更新升级,尤其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 城市建设的诸多要求,导致很多煤矿产业逐渐倒闭或消失,其产业遗存也遭到不同程度 的破坏。在本次实地调查中对 2 处保存相对较完整的废弃煤矿区进行了走访,主要为富 安煤矿和李村煤矿。富安煤矿曾隶属于义煤集团,由原新安县富安煤矿、桂田煤矿整合 而成,矿区面积较大,目前处于废弃状态,矿区附近居民较少,周边环境保存较差,矿 区采煤痕迹明显,工业厂房、建筑相对完整。李村煤矿属于私人开采的小煤矿,煤矿企 业信息保存较少,矿区环境破坏严重,仅存留一些工业建筑。这两处煤矿基本处于无人 看管和保护的状态,致使矿区内的旧厂房、旧建筑、仓库车间、机械设备等工业遗存保 存现状较差,加上周边环境日益恶化,亟待进行合理保护、科学展示,同时开展相应的 环境整治。
(二)转型再利用
目前新安境内将煤矿遗存进行功能转型再利用的有:原厥山煤矿,现为厥山工厂职 工宿舍;原一号井煤矿,现为德恩老年公寓;原刘邦村煤矿,现为河南省春天农牧科技 有限公司。厥山煤矿原为私人开采的小煤矿,矿区面积较小,煤矿遗存物质信息及文字 资料较少, 2015 年后煤矿逐渐废弃,近年来才对废弃矿区环境进行整治,改造为附近工 厂的员工宿舍,矿区内原采煤机械设备几乎不见,仅存留几栋工业建筑。一号井煤矿隶 属于郁山煤矿, 2015 年通过资源整合并入郁山煤矿,该煤矿随即被下令关闭,废弃机械 设备被清除,煤矿停产后矿区遗存为适应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 2017 年利用废弃煤矿遗 址改建德恩老年公寓,将煤矿废旧厂房、建筑进行空间改造,恢复矿区周边生态环境, 作为老年人生活、休闲娱乐的场所,发挥工业建筑的剩余价值。刘邦村煤矿信息资料较 为缺失,由于废弃时间较长,原煤矿企业信息已无从查起,根据走访调查煤矿遗存痕迹 较为明显,现改为河南省春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工业厂房、建筑保存较完整,地面痕 迹仍能显示岀原采煤区,矿区遗存面积较大,矿区环境及周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机械 设备大都被拆除或损坏。目前新安上述几种转型再利用模式,充分利用了原有建筑的使 用价值,避免了因重建而产生大量工业建筑垃圾,实现了工业建筑的循环利用。但在矿 区遗存展示方面仍较为缺失,一些矿区的展示利用空间及周边环境有待进一步规划和整 改。
三)旅游开发
新安境内对煤矿工业遗存进行旅游开发的典型案例主要是新安煤矿,该煤矿主要是通过展示采煤机械设备、地下矿井构造、采煤作业现场及环境状况,向公众展示煤矿工业遗产的内容,营造良好的旅游观瞻环境。新安煤矿曾经作为一座设计能力为年产150万吨的现代化矿井,技术力量雄厚,矿区风景优美。2012 年,新安煤矿以矿区景点和旅 游资源为依托成功申请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洛阳有生工矿游景区”。洛阳有生工矿游 景区位于洛阳市新安县石寺镇,隶属于新安煤矿。该矿是集煤矿作业现场、生物标本、 地质化石、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工矿游景区,以“文化型矿井、生态型矿区、旅游型矿山” 为建设目标。同时,还对煤矿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改造,大力开展矿区环境建设,矿区绿 化总面积达47万平方米,并利用矿井水资源修建人工水系。在工业遗产保护和展示上, 利用煤矿淘汰的机械设备打造现代化煤矿作业现场,按照井下作业现场1:1 设计将其复 制到地面,是河南省唯一一家地面模拟井下现场工作的工业旅游景区。通过模拟煤矿作 业现场将矿区打造为煤矿实习培训基地和普及煤矿安全生产知识、弘扬传统工业文化的 科学教育基地,让公众能够体验煤矿工人的工作,有利于展示地方的工业文化特色,从 而提高公众的遗产保护意识,让公众更加了解煤矿工业遗产及地方工业文化。
三、新安煤矿工业遗产展示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原有生产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安县内煤矿企业关停的数量较多, 废弃的工业厂房、建筑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了数量较多的潜在工业遗产,也 使得新安的煤矿工业遗产底蕴深厚,但当前这些遗存因大多数处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善 的状态,导致相关信息载体日渐残损,相关展示更无从谈起,所以不能完全呈现自身的 价值、发挥应有的功能。而经改造转型再利用的煤矿老建筑,对于原有的矿业历史与文 化,或者极度缺少展示,或者展示对象单一。前述的新安煤矿,尽管通过转型发展为工 业遗产旅游,但在展示手段、展示效果、公众参与等方面多为欠缺。
一)主体展示内容缺失或遭损
工业遗产的展示是对工业区的有形遗产、无形遗产及周边自然环境、工业文化、地方工业传统的全面展示,并向公众进行解释说明达到教化的作用。新安境内随着一些煤矿的倒闭或关停,曾用于工业生产的机械设备被拆除、遗弃,代表工业文化的物质载体 遭到破坏,原有厂房、建筑丧失使用功能,目前处于废弃状态的富安煤矿、李村煤矿, 展示内容遭到严重破坏,实体展示和精神展示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而工业建 筑本体相对较完整,在以后的煤矿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中可以充分展示工业建筑遗存。 原一号井煤矿改造为老年公寓之后,旧的工业建筑虽然得到了循环利用,但整体煤矿遗 存已不明显,一些机械设备及非物质文化元素已无迹可寻。利用原煤矿遗存改造的河南 省春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该厂区内虽然仍能看到曾经采煤作业的痕迹,工业建筑也有 不少遗存,但采煤机械设备因废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矿区周边环境破坏日甚。整 体看,由于地方对此类遗存重视程度较低,展示内容上与矿业历史文化有关的物质遗存 少,精神方面的展示更是少之又少,导致煤矿工业遗产不能得到全面的展示利用。
(二)展示形式与手段单一
目前,新安针对工业遗产的改造再利用过程中,展示方式与手段较为单一,现有的 展示方式主要包括实物展示、图片文字展示等,缺乏现代化的展示手段,未涉及数字化 方面的展示,仅仅是依靠实物资料进行展示。物质展示大多是基于矿产品的展示,大型 器械设备展示的说明文字较少,展示水平和展示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新安正在积极开展废弃矿山的集中整治改造,要求建立绿色矿山,改善遗 产地的展示环境,通过多种手段展示工业遗产的内涵,提出将“黑色”产业转化为“绿 色”产业,恢复原矿山的生态植被,这既凸显了矿业遗产目前展示的单薄,更为丰富相 关展示内容、提升展示手段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煤矿关闭后矿区内 机械设备及周边景观连带被拆除,造成物质方面展示内容的缺失;而经过改造再利用的 煤矿遗存其内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原本的煤矿功能区展示空间遭到破坏,在生产、 采掘、运输等功能上的展示分区模糊,不能完整的展示煤矿生产过程。新安煤矿利用井 下巷道及保存较好的采煤设备,展示井下作业现场,仅停留在静态展示上,展示手段中 缺乏体验性实践的动态展示。因此,注重利用现代化展示技术手段来展示遗产地物质及 非物质信息,从而达到不同的展示手段能够获得不同的展示效果。
(三)非物质文化元素及周边环境缺位
非物质文化元素及周边环境也是煤矿工业遗产展示的重要内容,目前新安大多数煤矿遗存都缺乏对非物质文化元素的展示,遗产地周边环境基本都遭到破坏,在展示内容 上主要是针对厂房、建筑、机器等的实物展示,对于地方工业文化、工艺流程、企业文 明等精神展示严重缺失。新安的废弃煤矿遗存因处于荒废状态,遗产地本身的保存现状 就不算太好,周边环境的状况更是令人堪忧;通过改造再利用的煤矿对周边环境进行了 简单的整治,仅有新安煤矿注重治理周边生态环境,恢复植被、绿化改善矿区周边自然 景观,但在非物质文化元素展示上仍有欠缺。只有通过展示煤矿遗址地存留的非物质文 化信息,如:煤矿工业发展历史、工艺流程、企业精神文化、矿工们的艰苦奋斗精神、 社区居民集体记忆等,才能让公众产生情感共鸣,更加了解工业遗产的价值。当前,工 业遗产的保护往往只保护其物质遗产所带来的建筑使用价值、空间可利用价值,而忽略 了对于工业遗产相当重要的非物质历史文化价值。①由于保护内容的偏向性,从而导致 了工业遗产在非遗方面及周边环境方面展示内容的缺位。
(四)公众全过程失语
公众参与是遗产展示中的重要部分,煤矿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展示,不仅需要专业人 员的参与,更需要公众参与其中。为进一步了解公众对工业遗产的认知情况,尤其是废 弃煤矿的再利用问题,笔者主要在洛阳有生工矿游景区展开调研,分别对洛阳有生工矿 游景区的管理者、景区游客、煤矿周边社区居民、原煤矿工人、现煤矿工人进行了对话 访谈,共6人,其中游客2人,其他各1人。访谈问题如下:
访谈问题
您对废弃煤矿的看法?
您是否了解工业遗产,尤其是煤矿工业遗产?
您认为废弃煤矿在当今社会还有价值吗?
您认为废弃煤矿遗存是否有保护和展示的必要?怎么展示更合适?
您如何看待废弃煤矿的改造再利用(例如改建博物馆、展览馆、开发遗产旅游等)?
首先是关于游客的回答,游客的回答相对比较简单。第一位年轻游客,认为废弃煤 矿能利用最好,可以继续发挥效益;对工业遗产不太了解;觉得废弃煤矿还有价值;认 为煤矿遗产有必要保护和展示,但具体没有了解过,没办法提出措施;对于废弃煤矿再利用比如新安煤矿有生工矿游景区能带动旅游发展,能够了解煤矿知识,觉得很有意义。 第二位年长游客,觉得废弃煤矿污染环境,影响人体健康;知道煤矿,但不知道工业遗 产;认为废弃煤矿没有什么价值,现在那么多废弃煤矿怎么整;觉得有必要保护和展示 煤矿遗产,具体也说不清;觉得现在新安煤矿的工矿游景区挺好的,之前也是听别人说 的,然后就来这边看看,感觉利用的还可以。
其次是针对社区居民的回答,觉得废弃煤矿污染太大,虽然废弃但污染还在,影响 居住环境,之前那废弃煤矿对附近小孩存在安全隐患;对工业遗产有一定了解,现在这 新安煤矿景区不就是在保护这些东西;觉得废弃煤矿还有价值,有保护的必要,具体怎 么做也不懂这个;感觉煤矿改造挺好的,最起码是个景点,可以闲的时候去逛逛,环境 也不错。
再次是原煤矿工人和现煤矿工人的回答,原矿工由于年龄较长属下岗工人,并没有 按照这些问题回答,更多的谈了谈他当时的煤矿工作经历,觉得废弃煤矿地上部分还可 以进行改造,地下部分距地面太深,压力太大几乎变形,地下氧气密度也不够,之前在 煤矿工作时小事故也会不断发生,工作上要遵守规章制度,佩带安全帽,精神始终高度 集中,之前在井下工作也见过几次事故,都是因为一点小失误,如果不符合安全标准机 器就不能运行,需要人工治理符合要求才行。现矿工:是云顶煤矿的工人,觉得现在废 弃煤矿太多了,也没人管,就只能在那放着;只知道煤矿,没听说过工业遗产;认为废 弃煤矿可能还有价值,具体是什么也不清楚;应该把煤矿遗存保护起来,不知道怎么展 示;现在我们这的煤矿还在出煤,等到以后停产准备改造成老年公寓。
最后是管理者的回答,管理者对这些问题有很深的了解,煤矿遭到废弃是每个煤矿 都会面临的问题,废弃煤矿影响城市生态环境,长期闲置也会造成资源浪费,像我们工 矿游景区就是依托新安煤矿建立起来的,我们就是对废弃煤矿的合理开发利用;对工业 遗产非常了解,我们就是做这个的;认为废弃煤矿还有价值,作为一名景区管理人员, 我更希望游客参观后能了解工业遗产的价值;觉得很有必要保护和展示工业遗产,我们 景区也会加大对它的保护力度,我们的展示主要就是通过实物陈列、图片文字、讲解等 向游客介绍相关工业遗产内容,我们也有做的不够好的地方,希望大家多给我们提建议; 像我们针对废弃煤矿开发旅游,也能带来经济效益,努力提高民众对这方面的认识,近 些年其他城市都在大力推行废弃煤矿的改造再利用。
从上述访谈对象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公众对工业遗产的了解和认知较少,在对待废弃煤矿的态度上也存在差异,对于废弃煤矿的价值判断大部分都有正确的认识, 大多数公众都认为废弃煤矿有保护的必要性,但对于煤矿遗存的展示几乎提不出具体的 建议,可以看出在煤矿工业遗产的展示中,公众参与度较低,基本没有发言权,也没有 发声的渠道,看得出来矿工们对煤矿有着深厚的情感,煤矿工人及煤矿周边社区居民应 该是展示工作中的主要参与者。由于公众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及其价值认识较少,在传统 的思想中并没有工业遗产的概念,致使地方工业遗产被人忽视,地域性工业遗产文化也 不能得到广泛认识和传播。而煤炭工业发展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新安煤炭工业尽管发 展历史较早,公众也仅是将其看作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关停并转之后,人们 对煤矿的印象又停留在了环境污染、安全事故等方面,负面认识较多、影响较大,导致 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缺乏热情,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因此也得不到社会公众的 认可。同时,由于缺乏遗产相关知识的教育,公众的参与度不高,即使是遗产地周边居 民也很难理解工业遗产的意义所在。新安政府在煤矿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上也没有给予 足够的重视,没有为观众搭建认识、欣赏工业遗产的平台,工业遗产信息宣传不足,工 业文化展示内容缺失,良好的煤矿工业遗产保护社会氛围尚未形成。
电话:13503820014
135038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