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1 日期:2022-10-10 14:03:56 点击:358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 镇格局”。2018年11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8月, 习总书记强调长三角发展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碳减排是发展高质 量经济的重要路径之一。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对碳减排做 出了明确部署,提出到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上海承诺2025年碳 排放总量达峰,江苏、浙江、安徽等也都为实现碳达峰积极开展减碳行动。在当 前背景下,聚焦区域协调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重 点研究城市群扩容对碳排放的影响兼具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从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两期扩容政策切入,来探究城市群扩容过程 中的碳排放变动情况。首先,本文对城市群扩容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文献中碳 排放的测度方法及影响因素、城市群扩容的政策效应与环境效应的研究进行梳理 和总结,提出了城市群扩容影响碳排放的路径,即扩容通过提升城市间的经济联 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来实现碳减排。随后,本文以2006-2017年间中国285个 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构建了 2010年和2013年 两期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扩容的准自然实验,将扩容政策变量纳入经典的 STRIPAT模型中,分别以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效率作为因变量,实证检验了长 三角扩容政策的碳减排效果,并对比了整体、原位和新进城市间的差异。进一步 地,本文分别运用了 DID、PSM-DID及安慰剂检验,并考虑到同时期其它政策 的影响,证明结果稳健。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究了城市群扩容对碳总量和 碳效率的作用机理,探讨了扩容通过整合区域市场加强城市间经济联系、促进产 业转型和升级而影响碳排放总量及效率的机制,并关注到了扩容的减碳降污协同 效应。
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第一,整体而言,长三角城市群的两次扩容对整体 城市和新进城市的碳总量、碳效率均存在显著的边际贡献,且对新进城市的碳减 排效应要强于整体城市。在扩容后的第三年,扩容的碳减排效果尤为明显。第二, 省份异质性来看,在三省一市中,扩容对浙江省地级市的碳减排效果最为显著,强于苏皖两省。第三,机制上看,长三角城市群扩容通过整合区域市场,打破区 域贸易壁垒,增强政府间的环境协同治理而产生碳减排效应;长三角城市群扩容 通过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而降低了碳排放总量和碳强度实现碳减排;扩容的市 场整合机制仅对原位城市的碳减排效应显著,产业升级机制显著推动了原位和新 进城市减碳;扩容在实现减碳的同时,未能实现与降污的协同,抑制了扩容的环 境正外部性。长三角城市群扩容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城市群内部各类城市的发展阶 段和情况,加强政府间的协同合作,营造绿色发展的良好环境,争取在发展中减 碳;也要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鼓励技术创新以提高单位碳能效,推动区域能源 低碳化转型与产业低碳发展。
关键词:城市群扩容;碳排放;多期双重差分模型;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 会
ABSTRACT
The work report of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learly issued the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stressed the critical statu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building a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kind of cities and towns. On November 5, 2018, at the first 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 President Xi Jinping announced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elevate it to a national strategy in his keynote speech. In August 2020, President Xi Jinping proposed that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Integration" and "High quality,, at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tegrated Development Forum.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t is clearly state in China's 14th Five-Year Plan and the Outline of Long-term Goals for 2035 that carbon emissions will stabilize and decline after peaking in 2035. Shanghai proposed that the total carbon emissions reach a peak in 2025, and Jiangsu, Zhejiang, Anhui and other provinces have made strategic arrangements to achieve carbon peaks. Therefore, it is highly essential to study the impact of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on carbon abatement, and testifies the impac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xpansion on carbon emission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tegration policy and explore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xpansion using the two-phase expansion policy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Economic Coordination Committee. Firstly, this paper defines urban agglomeration expansion, overviews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measurement and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s, policy effect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xpan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gglomeration expans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and put forward the path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xpansion affecting carbon emissions. Then, using 285 city-level data in China from 2006 to 2017, this paper constructs quasi-natural experiments on capacity expans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2010 and 2013, with the expansion incorporated into the classic STRIPAT model. Using the staggered DID model, this paper examines and compares the common trend and regional difference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effect of expans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 in whole cities, situ cities and new cities, considering both total carbon emission and 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Further,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carrys out the robustness test by applying DID method, PSM-DID method, placebo test method, and tackling other carbon abadement policies through time, which examined the validity of baseline. Furthermore, this paper accounts for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urban expansion on the carbon amount and carbon efficiency, discusses the expansion degree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through ascension, promot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ing and affect the mechanism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efficiency, and shone a light on the expansion of carbon reduction synergies.
Key findings in this paper concluded: first, the twice expans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 agglomeration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total carbon content and carbon efficiency of the whole cities and the new cities, but shows no obvious effect on the situ cities. And carbon reduction effect is stronger in new cities than in the whole cities. In the third year after expansion, the carbon reduction effect of expansion i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Second, in terms of provincial heterogeneity, among the three provinces and one city, Zhejiang Province enjoys the largest proportion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effect with the twice expansion. Thirdly, the expans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produces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effects by enhancing econom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neighboring cities, breaking down regional trade barriers set by local government, and enhancing intergovernmental environmental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Meanwhile, it is a great help of the expans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o achieve carbon reduuction by propeling forward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e market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expansion only has a significant carbon reduction effect on in situ cities, and the industrial upgrading mechanism has a significant carbon reduction effect on both in-situ cities and new cities; while achieving carbon reduction, expansion fails to achieve synergy with pollution reduction , which inhibits the environmental positive externalities of expansion. In addition to carbon reduction, expansion fails to coordinate with pollution reduction, which inhibits the positive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 of expansion. Not only the development phase and advanced level of various cities withi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but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s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green development and strive for carbon reduction in development. Also, reasonable industrial policies are required to be formulated to encourag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per unit of carbon, and promote regional low-carbon energy transformation and industrial low-carbon development.
Keywords: [Urban agglomeration expansion] [Carbon emission] [Staggered DID model]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Coordination Committee]
目录
摘要................................................... V
1 绪论................................................ 2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2
1.1.1 研究背景.................................................... 2
1.1.2 研究意义.................................................... 3
1. 2 概念界定......................................................... 4
1.2.1 城市群扩容.................................................. 4
1.2.2 碳排放...................................................... 7
1. 3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1
1.3. 1 研究方法.................................................... 11
1.3.2 技术路线................................................... 12
1.4研究框架......................................................... 13
1. 5研究创新点...................................................... 13
2 文献舷..................................... 16
2.1碳排放的测度及影响因素............................................ 16
2.1.1 碳排放的测度............................................... 16
2.1.2 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16
2.2城市群扩容的政策效应.............................................. 18
2.2.1扩容政策的已有研究........................................... 18
2.2.2 扩容对环境的影响........................................... 19
2.2.3 扩容政策的评估方法......................................... 20
2.3城市群扩容对碳排放影响的传导机制.................................. 21
2.3.1扩容、市场整合与碳排放....................................... 21
2.3.2 扩容、产业与碳排放......................................... 22
3 扩容对碳排放影响的理论分析......................... 24
3.1 理论基础....................................................... 24
3.1.1 中心外围理论................................................ 24
3.1.2 环境库兹涅茨理论........................................... 24
3.2城市群扩容对删卡放的影响机制....................................... 25
3.2.1 市场整合效应................................................ 25
3.2.2 产业分工与转型效应......................................... 27
4 扩容对碳排放影响的实证分析......................... 30
4.1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30
4.1.1 样本选择.................................................... 30
4.1.2 变量选取.................................................... 30
4.1.3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33
4.2计量模型设计...................................................... 35
4.3 基准回归......................................................... 36
4.3.1基准回归结果:扩容对三类城市的碳减排效应..................... 36
4.3.2城市群内分省异质性分析....................................... 38
4.3.3两次扩容政策效果异质性分析................................... 40
4.4稳健性检验....................................................... 42
4.4.1 平行趋势检验................................................ 42
4.4.2 安慰剂检验.................................................. 43
4.4.3 PSM-DID 检验.............................................. 44
4.4.4剔除其它减碳政策效果的影响................................... 46
4. 5扩容影响册E放的机制检验......................................... 48
4.5.1扩容政策的市场整合效应....................................... 49
4.5.2扩容政策的产业分工与转型机制................................. 51
4.5.3进一步探讨:减碳与降污能否共同实现........................... 54
5 结论与展望........................................ 56
5.1 研究结论与建议................................................. 56
5.1.1 研究的主要结论.............................................. 56
5.1.2 政策建议.................................................... 57
5. 2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7
参考文献............................................... 59
致谢................................................... 67
表目录
表1历届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议重点概要............................ 6 表2 30座整体城市名单............................................... 30 表3多期DID处理组列示............................................. 31 表4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34 表5扩容碳减排效应的多期双重差分回归结果............................ 37 表6扩容对江苏省碳减排效应的多期双重差分回归结果.................... 39 表7扩容对浙江省碳减排效应的多期双重差分回归结果.................... 39 表8扩容对安徽省碳减排效应的多期双重差分回归结果.................... 40 表9第一次扩容标准DID结果......................................... 41 表10第二次扩容标准DID结果........................................ 42 表11匹配后新进城市基准回归结果..................................... 45 表12剔除其它政策的稳健性检验....................................... 46 表13剔除区域核心城市的稳健性检验................................... 47 表14剔除其他扩容城市群的稳健性检验................................. 48 表15扩容的市场整合效应(经济联系交互)............................. 49 表16扩容的市场整合效应(财政干预交互)............................. 51 表17扩容的产业分工转型效应(产业分工交互)......................... 52 表18扩容的产业分工转型效应(产业升级交互)......................... 53 表19扩容的减碳降污协同效应......................................... 55
图目录
图1长三角城市群四次扩容情况......................................... 5
图2中国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比重................................... 8
图3 1997年-2019年中国表观碳排放量(百万吨)及其分类清单............ 9
图4 2002、2010、2015及2018年中国各省市碳排放时空格局变化....10
图5 2006年和2017年长三角碳排放、碳强度分布........................ 11
图6研究技术路线.................................................... 12
图7城市群扩容的市场整合效应........................................ 27
图8城市群扩容的产业分工转型效应.................................... 29
图9平行趋势检验结果................................................ 43
图10安慰剂检验系数概率密度分布图 .................................. 44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近年来,温室气体浓度的持续上升带来了全球性的气温升高,极端天气气候 的频发更是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挑战, 强化世界气候安全,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承诺,中国将施行对应 的政策,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 前实现碳中和”这一远大目标。这既为回应《巴黎协定》、提振国际士气展现出 了强有力的表率作用,也为中国发展低能耗高质量经济、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迈进提供环境支撑。碳中和的实现必须通过森林碳汇以及其他科技手段,将人为 排碳加以捕捉和转化,保证二氧化碳零净增,而减碳去碳便是实现碳中和的唯一 路径(潘家华等,2021)。碳减排既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也是新型发展模式 的重要探索,和经济体系的运行息息相关。2021年2月,国务院发文要求到2025 年要初步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流通、消费循环体系。要实现零碳,一方面要以 企业、产业、城市等为单位实行碳减排,建立零碳经济模式,另一方面则要求我 们加大区域内政策协同力度,构建能源互补的空间格局。其中,空间上的均衡要 求要素在经济共同体范围内自由流动,对地方政府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济 红和陈喜强,2019),对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尖锐的城市群尤甚。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吸引了要素的空间集中,城市群成为我国区域发 展的最突出特征(张学良等,2017)。“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要建设京津冀、长 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哈长等19个城市群。“十四五”规划、《国家城镇化 规划》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中均表明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随着城市群、都市带与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 战略,以城市群为空间载体的区域一体化建设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城市 群扩容的实践中,国内城市格局产生深刻变化,近十年以来,长三角与珠三角城 市群常住人口增量近两千万人,年均增加超180万人。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 的主要城市群经历了几轮扩容,充分探索了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路径,其中尤以长 三角的扩容最为典型。长三角城市群发端于上海经济区,在几轮扩容后已将沪苏 浙皖共41座城市全部吸纳,2020年底常住人口已达2.35亿人,是我国第一大城 市群。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地位,此后一体化部署密集展开。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规划纲要,明确了长三角要通过示范区的 建设来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2021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 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目的在于通过发达与欠发达城市结对合作的形式, 切实缩小城市群内部发展差距,推进长三角三省一市协调发展。上述城市群政策 的密集出台彰显了国家发展城市群经济的力度和决心,也为我们考察发展质量提 供了一个新视角。
以城市群为主导的区域一体化发展能够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城市群的发展 能够逐步统一区域市场,推动生产要素跨市涌流,缓解人为因素造成的资源错配, 实现区域经济提质增效(吴青山等,2021)。然而,要考察区域内的城市是否实 现了高质量发展,除了关注经济效益外,扩容过程中的环境效益也不可忽视。在 经历了长时期粗放发展后,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及经济活动的密集,城市群内部 的生态环境问题也集中激化,环境后果日益显现。从国际间区域一体化推动经济 发展的实践历程可以看出,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会引起劳动力结构(吴青山等, 2021)、技术水平、产业格局等多种经济变量的变化,但发展的过程也伴随着资 源不合理配置、生态承载力下降等问题。城市群在保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 也肩负着改善环境质量的重任,城市群规模对产业格局和能源格局的影响关乎着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否实现。合理的政策设计对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至关重要。从而我们思考,在一体化过程中城市群的最优规模是多大?排除其它 因素的情况下,扩容本身是否能够缓解城市群内二氧化碳排放状况?这是本文要 去回答的核心问题。
1.1.2研究意义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上看均有贡献。从理论角度,本文丰富了对碳排放影响机 制的研究内容,弥补了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创新性地从市场整合与经济联系、 产业分工和升级等视角对富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群扩容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联合 分析,丰富了对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战略的理论研究,为中国的城市 群发展战略和双碳战略的统筹决策提供思路。
从现实角度,本文对实现碳中和的路径提出新的解读视角,并结合产业间的 碳排放差异,为低碳产业的布局与优化升级提出有关建议。研究城市群扩容对碳 排放的影响效果,能够更加清晰地反映出扩容政策对碳排放质量的影响效果,更 好地去回答区域一体化进程中能否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这一问题,为我国区域 协同绿色发展工作的进一步优化作出政策注脚。
1.2概念界定
1.2.1城市群扩容
城市群的扩容是实现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也是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表现, 包括地理上的扩容和经济上的扩容。区域一体化则是扩容的结果。长三角一体化 扩容是中国城市群扩容的典型代表。长三角一体化扩容有两种界定方法:一是 198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上海经济区的设立,而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划定的 长三角城市群从起初的飞速扩张、再急剧收缩,最后慢慢稳步扩容。但国家发改 委作为规划层面的统领机构(刘乃全和吴友,2017),着眼于顶层设计与战略规 划,对扩容城市的具体调整存在滞后性,因此不作为本文界定扩容的依据。二是 长三角自发设立的城市经济协调会(下文简称为“协调会”),即长三角城市经济 合作组织的代表,也是区域性合作的重要机制(王磊和李金磊,2021) o协调会 会员的变化集中体现了该城市群自发扩容的历程,展示了地方政府进行府际间合 作的有益尝试,也是本文用以测度扩容的基础。
(1)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扩容情况
协调会总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初始阶段的长三角以上海经济区为核心 向周边省市不断扩张,尚未强调城市群概念。1982年上海经济区设定为上海市 及其相邻的江苏省四市(苏州、常州、无锡、南通)和浙江省五市(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1986年扩张到沪苏浙皖赣等共4省1市;1987年在此基 础上又吸纳了福建省,达到5省1市。但这一阶段一体化布局并未展开。
第二阶段为长三角核心16城模式。1992年上海、苏州等14市共同举办了 长三角经济协调联席会,这是协调会的雏形;1997年协调会举办第一次会议,吸 纳泰州入会,2003年第四次会议增补台州,至此共有16座城市被纳入长三角城 市群,该16市被广泛认同为“长三角核心16城”,正式形成了长三角城市群的初 始形态。图1中橙色部分展示了协调会核心城市的范围,仅包括两省一市的部分 城市,安徽省并未进入城市群范围。
第三阶段是长三角稳步扩容阶段。自2010年起长三角城市群共经历了四次 扩容。2010年协调会第十次会议首次加入了合肥、金华等六城,达到22市;2013 年第十三次会议再次拓展了芜湖、滁州等八城,达到30市(刘乃全和吴友,2017), 即本文研究的核心对象。2018年,协调会第18次会议决定吸收铜陵、池州等四 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也获得了国家层面的重视。2019年,协调会第19次会议 中黄山、六安等七市的加入申请获批。至此,三省一市41城全部被纳入长三角 经济圈。
(2)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环境布局
1997年,协调会在扬州举行第一次会议,2003年以后每年召开一次,每次 会议根据当下时政热点设相应主题,成员城市就主题展开讨论,并在达成一致观 点后共同签署城市合作协议。本文梳理了协调会历届会议的重点内容,见表lo
表1历届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点概要
会议时间 | 会议重点 |
1997 年 | 确定了率先通过旅游和商贸专题来推动区域合作,二者分别由上海市和杭州市主导推动 |
1999 年 | 重点关注科技合作与信息网筹建、国企改革和资产重组等 |
2001 年 | 完善专题合作活动的运作机制;通过区域发展课题的研究挖掘协作路径;注重城市间的 沟通协调,拓展联合协作的广度深度 |
2003 年 | 通过世博经济拉动区域协同增长 |
2004 年 | 完善协调机制,深化区域合作 |
2005 年 | 提出物流领域一体化,关注区域综合竞争力 |
2006 年 | 加强区域发展规划,提升国际竞争力 |
2007 年 | 依照两省一市领导座谈会精神来协调合作行动 |
2009 年 | 落实国务院指导意见,合作应对金融危机 |
2010 年 | 抓住世博机遇、放大世博效应,推进科学发展 |
2011 年 | 利用高铁加强合作(第一次),通过陆海联动实现共赢发展(第二次) |
2013 年 | 提出一体化发展的新红利在于创新、绿色与融合 |
2014 年 | 站在城市转型升级的新起点,迈向城市群的新征程 |
2015 年 | 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在新常态下抓住新机遇 |
2017 年 | 加速互联互通,促进带状发展,共推城市一体化 |
2018 年 | 对接“一带一路”建设与长江经济带规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
2019 年 | 签约了基建、产业等八个领域的重大项目。 |
2020 年 | 在新格局下,挖掘长三角城市合作的新动能,实现新作为 |
2021 年 | 服务新发展格局,携手迈上新征程。强调区域联动合作,实现产业的协同布局和互补。 |
来源:整理自政府网站和新闻
从历届大会主题中可以看出,会议屡次强调长三角城市协同解决环境问题的 重要性。2009年大会中提到,过去两年重点推进了长三角交通基础设施设施、科 技创新、能源节约及环境监管等平台的建设,形成了长三角地区跨界水体补偿机 制的基本框架,并指出下一阶段探索建设区域环境保护补偿机制。2013年会议 强调“绿色”是新时代长三角发展的新红利之一,指出要从环境安全的视角出发, 通过优化顶层设计为环保提供制度体系保障,推动区域环保科技交流与多主题参 与环保,通过设定目标、细分责任、建立考核及奖惩制度来约束长三角城市生态 文明集体行动,此外会议也强调了将试点碳排放权交易提上日程。2014年则着 眼于从产业的层面来解决环境问题,强调要加快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区域 大气污染防治的协同。这说明长三角经济协调会已经对环境问题和产业发展开始 共同布局。近几年来,长三角的绿色产业布局速度加快。2015年,上海社科院针 对协调会的会员城市测算了《长三角城市环境绩效指数》,对长三角城市的绿色 发展水平和环境治理能力进行了详细研判,发现上海在城市群内的领先程度不断 扩大,其他城市的绿色发展步伐略为滞后。2019年长三角城市集中在新能源领 域布局,一次性签订了《长三角氢能产业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等八个项目o 2020 年会议强调要打牢绿色发展基础,2021年会议将视角聚焦到了绿色产业发展问 题。
从工作内容上看,协调会通过设立专业委员会、设立产业联盟及拓展长三角 城市群内的课题、专题合作等三种方式来推动各会员城市的共治共享。在产业层 面上,首先,协调会统筹各成员城市的产业园区分布,通过课题研究深挖长三角 80余个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和合作潜力,着力推动区域科技资源共享与技术转 移等,如建设“长三角大仪网”共享城市群内部的仪器。其次,协调会也充分运用 市场机制推动产业发展,通过完善制度环境保证企业、产业的自发转移不受桎梏, 如上海市授权区国企直接对接其他城市的产业园区,又如上海市和江苏省协办产 业联动集聚区等。
聚焦到环境层面上,2016年,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下,协 调会成立了水污染防治小组,2017年协调会设立了生态经济专委会、新能源产 业专委会来发展跨区域生态经济、助推区域能源结构转型。此外,协调会会员城 市的企业联盟也积极举办投资推介会等活动,促进长三角企业间的合作交流。期 间,各专委会也举办了各类合作活动,如2018年举办“长三角生态经济建设经验 交流大会”和举办绿色智慧能源会议,测算“长三角绿色发展指数”等。2019年长 三角41城及400多家企业共同成立华东进口商合作联盟,增进政企联系。
1.2.2碳排放
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除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成分外,温室气体还包括甲 烷、氧化亚氮、六氟化硫和氢氟碳化物等,通常所说的碳排放仅是对温室气体排 放的片面理解(汪慧玲等,2011) o已有研究中,碳排放的测算主要分为总量和 强度这两个维度,强度指每创造一单位GDP需要制造的二氧化碳数量,用以评 估某地碳排放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是量化减排目标的重要工具(王少 剑和黄永源,2019) o
(1)我国的碳排放特点
一是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制造业大国和人口大国,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高,碳 排放总量占全球排放总量持续走高但增速放缓。由图2可以看出,21世纪以来, 我国碳排放量飞速增长,20年间由2000年的30.03亿吨增长至2020年的98.99 亿吨,增长了近两倍。2013年碳排放总量和占比均达到峰值,而后占比始终维持 在25%至30%这一区间。2020年我国碳排放总量占全球比重首次超过30%。可 见我国要实现双碳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图2中国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比重
数据来源? CEADs 数据库 https://www.ceads.net.cn/
二是我国碳排放来源结构仍以一次能源为主但趋于多样化。图3列示了 1997年以来中国表观碳排放总量。天然气、原油、原煤是中国一次能源中最主要 的碳排放来源(李小平,2017)。图3列示了三种能源及水泥的排碳量,其中原 煤造成的碳排放占绝大多数,而原油排碳占比正在逐年上升。从时间趋势上看, 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GDP迅猛增长,中国表观碳排放量呈现明显的高速攀升 趋势,2013年表观碳排放量突破100亿吨,随后经历了小幅下降,2016年起又 开始缓慢回升,能源活动的碳排放量整体保持增长态势。
图3 1997年-2019年中国表观碳排放量(百万吨)及其分类清单
数据来源:CEADs 数据库 https://www.ceads.net.cn/
三是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均,各地碳排放水平呈现显著的时空差 异。图4展示了 2002年至2018年间中国各省市碳排放总量水平的整体空间分 布。整体分布格局上看,各地碳排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呈现西低东高的分布, 这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从四个样本年份中能够明显看出,中国省市碳 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但省市间差异逐步缩小。内蒙古、山东与京津冀城市群是 排放总量大且相对增幅较大的地区,四川、湖北、广东等地相对排放量在全国范 围内有所下降。聚焦到三省一市来看,江苏省的碳排放总量远高于上海、安徽和 浙江,浙江省碳排放总量在全国范围内相对有所下降。
图4 2002、2010、2015及2018年中国各省市碳排放时空格局变化
数据来源:CEADs 数据库 httDS://www.ceads.net.cn/
(2)长三角城市群的碳排放现状
图5对比了 2006年和2017年的长三角碳排放、碳强度情况分布,图中碳排 放总量、强度均取对数便于绘图,运用自然断点法将数据分为五类。
从碳排放数据来看,2006年至2017年间,长三角碳排放总量展现出了明显 的西低东高趋势,传统的中心16市排碳总量最高。其次,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 碳排放总量较2016年存在明显增长,且碳排放总量有向北、向西迁移的趋势。 江浙两省的部分城市在城市群内的相对排碳占比下降,如绍兴市、湖州市、台州 市和泰州市,安徽省的合肥市、滁州市的相对排碳占比则有明显提高,这与长三 角内部的产业分工布局和产业转移密切相关。
碳强度分布则与碳排放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首先,长三角城市群的碳排 放强度整体上呈西高东低分布,碳排放强度低值区主要位于浙江省、上海市及江 苏省南部。其次,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碳排放强度显著低于2006年,说明长三角整体碳效率取得了明显提升。与2006年相比,碳强度低值区显著扩大,其中安徽省的六安市、安庆市碳强度降幅最大,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受益最多,江 苏省的淮安市、盐城市、连云港市在城市群内部相对碳强度水平提升。从2006 年至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体化程度、产业结构均有明显改变,下文即从 该视角寻找长三角碳分布变化的原因。
1.3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 1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分析法。采用Citespace软件,对城市群扩容的政策效果、碳排 放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城市群扩容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行鸟瞰,查找出扩容影响碳 排放的关键节点文献并进行梳理。
第二,定性分析法。定性研究是建构主义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叙事数 据和分析。本文依此方法,首先大量阅读已有文献及相关书籍,对扩容和碳排放 的现状进行详细描述。其次结合中心外围理论、环境库兹涅茨理论提出扩容与碳 排放互动关系的研究假说,对城市群扩容传导至碳排放的内在机理进行归纳总结, 为实证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实证分析法。定量研究遵循假设检验传统,关注数值数据的分析理解。 由于本文的自变量是城市群扩容政策,需要对其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本文选取多 期双重差分法来有效地识别两次扩容政策的影响,并检验不同省份及两次扩容异 质性和其内在运作机制。
1.3.2技术路线
本文采用的主要技术路线,如图6所示:
图6研究技术路线
1.4研究框架
本文旨在研究城市群扩容对碳排放的影响,全文共有五章。
第一章为绪论。首先阐明区域协调减碳的政策背景与本文的研究意义,其次 界定扩容概念、描述中国和长三角的碳排放现状,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 线,最后从主题、指标和方法等三方面提出本文对比既有文献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本文首先对碳排放的测度及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其次整 合城市群扩容政策效果、城市群扩容与市场整合、产业等相关的国内外已有文献, 并进行归纳总结。
第三章为扩容对碳排放影响的理论分析。从中心外围理论、环境库兹涅茨理 论出发,梳理城市群扩容影响碳排放的理论基础,分析城市群扩容对碳排放的市 场整合效应、产业分工与转型效应这两类机制,并提出本文的四个研究假说。
第四章为扩容对碳排放影响的实证分析。包含样本选择和变量选取、数据来 源及描述、模型设计、回归分析、稳健性检验及机制分析等,进行实证检验。变 量选取的重点在于介绍碳排放总量及效率的测算、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测 算。实证模型主要通过建立测度碳排放影响因素占比的STIRPAT模型,运用多 期DID检验分别对整体、原位和新进这三类城市进行回归,并检验是否存在江 苏、浙江、安徽等省份和2010年、2013年两次扩容的异质性。稳健性检验主要 通过平行趋势检验和动态检验来保证处理组和控制组在扩容前具有平行趋势,以 及观测政策的动态效果,PSM-DID检验来解决可能存在的选择性偏误,安慰剂 检验来验证评估结果有效性以及剔除其它政策效果的影响。机制检验从扩容政策 的市场整合效应和产业转型升级效应来展开,将经济联系、财政依存度、产业分 工、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等机制变量纳入实证模型,检验机制是否存在,并 进一步探讨是否实现了减碳降污的协同效应。
第五章为政策建议。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及基准回归、异质性和机制检验结 果,对城市的合理规模、低碳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1.5研究创新点
相较于已有的城市群、环境及碳排放相关研究,本文存在如下创新之处:
主题上,前人文献大多从宏观经济、产业的角度研究其对环境的影响,而很 少有人从城市群这一维度对环境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也少有人对城市群多次扩容 的渐进影响进行分析,扩容的碳减排机制更是鲜有人深入挖掘。针对上述问题, 第一,本文聚焦长三角扩容这一政策,从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产业转型升级等机 制入手,探讨扩容对碳排放的影响,同时关注到扩容的减碳降污协同效应。本文 既能丰富对碳排放影响的政策因素研究,也有助于对扩容政策的作用机制进行更 深入的理解。第二,在基准回归的基础上,本文也分城市类型、分省份进行详细 的异质性检验,以期深入挖掘原位城市和新进城市、不同省份城市在扩容过程中 表现出的减排趋同性和异质性,对城市群内部的政策效应异质性进行充分的经验 识别。第三,本文通过分别对两次扩容的影响效果进行探讨,能够更加清晰地反 映出更大范围的扩容对环境发展的作用效果,解答经济与环境能否在扩容过程中 实现双赢这一重大问题。
指标上,本文对城市群扩容的界定和碳排放指标的选取具有代表性。第一, 对于城市群扩容的测度,由于城市群扩容的内涵丰富、界定宽泛,学者们多选取 经济、地理、金融等某一角度的指标进行测度,忽视了扩容的整体性和其作为行 政命令的本质。本文为规避指标测度偏误问题,利用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扩容 这一准实验,能较为全面、准确地表达城市群扩容的内涵。长三角作为中国最早、 最普惠的城市群之一,具备典型性和代表性。第二,对于碳排放指标的选取,已 有研究出于数据可得性的限制,多局限于国家级和省级层面的数据来计算碳排放 指标,而本文使用结合夜间灯光数据测算出的城市层面的碳排放指标,利用更为 微观的可靠数据来观测城市群扩容对整体城市、新进城市、原位城市的具体影响, 得到更有针对性的结论事实。
方法上,本文首次将多期双重差分法与STIRPAT模型结合,用于扩容政策 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对于区域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的交叉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 点。第一,当前研究该政策的方法更多为合成控制法,但合成控制法本身不具有 实际经济意义,并且要求大样本,否则无法得到较好的拟合结果。除此之外,合 成控制法不利于观测样本的具体时间变化。考虑到上述问题,本文依然选取适用 性较强、结果较为稳健的多期双重差分法来弥补了 SCM方法的上述缺陷,通过 设定三组不同的处理组,将两期扩容的影响均考虑在内。第二,当前对碳排放的 测算大多使用空间计量模型,结果受权重矩阵的定义影响很大,并且可能存在较 为严重的内生性和样本选择偏误问题,从而削弱了研究的稳健性。而本文选择多 期DID模型,并引入STRIPAT模型中其他碳排放的核心影响因素,能够较为精 准、客观地评估政策效应的效果,并通过事件研究法具体观测政策发生后每一年 的效应,解决潜在的内生性问题。
2文献综述
2.1碳排放的测度及影响因素
2.1.1碳排放的测度
国内外对于碳排放的研究,一是集中于研究单一特定产业碳排放,包括碳排 放测算、影响因素、时空关系、预测等,二是从产业隐含碳排放、碳转移、碳捕 集与利用、碳泄露、碳封存等角度测算产业、企业的具体排碳情况,三是从社会 经济视角,研究碳税、碳定价、碳平等和碳市场等问题。
已有研究中对碳排放的测度方法已经较为成熟,主要分为直接计算法和指数 分解法。直接计算法即利用其它和碳排放具有直接关系的指标来测度碳排放数值。 He et al. (2018)利用中国各省使用劳动力、资本存量与化石能源数据来计算二 氧化碳排放量。此外,不少学者使用基于Kaya恒等式的指数分解法计算碳排放, 应用最广泛的是IPCC碳排放系数法和对数平均迪式指数法。碳排放总量使用碳 排放因子与对应活动相乘来测算(熊娜等,2021),包括直接碳排放量和隐含碳 排放量。对于隐含碳排放量的研究,学者们则多结合投入产出表进行产业间碳排 放的联系和脫钩情况。
但是,上述方法多运用行业层面和国家层面数据,城市层面的统计数据缺失 较为严重,因而鲜少被应用。针对地级市数据缺失的问题,张琳杰和崔海洋(2018) 利用排放因子法,首先根据各省份的能源实际排放平衡表测算出各省各行业的能 耗碳排放量,再通过各城市细分行业增加值占各省份增加值比重计算出行业排放 因子,分摊为城市排碳量。张磊(2020)基于碳排放和灯光数据的先行关联,提 取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作为模拟,以此获得城市人均碳排放量,但研究范 围只到2013年,难以反映更长时间的影响。
2.1.2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学界关于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已不鲜见。对于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国内 外学者主要从经济、社会变量和政策层面进行分析。经济社会变量包括人口规模 (朱勤等,2020)、经济发展(张友国,2010)、技术进步(申萌等,2012)、 经济结构、城市化和土地利用(曲福田等,2011)、产业结构(郭朝先,2012; 原嫄等,2017;范建双等,2019)、产业集聚(纪玉俊,2021;杨庆等,2021; 孙作人等,2021)、贸易开放(李错和齐绍洲,2011),政策层面则关注了国企 混合所有制改革(孙博文和张政,2021)、财政分权(张克中等,2011)、试点 城市碳排放权交易(王慧英和王子瑶,2021)等几个方面。
对于影响因素的研究,学者们主要运用了经济学和地理学的方法来实现,经 济学方法即基于环境理论建立碳相关变量的因果模型,定量考察碳成因,地理学 方法则是将区域作为整体,对各空间要素的整合、约束、分布、效益等进行分析。 Kaya (1989)最早运用因素分解的方法,将碳增量拆解为人口规模、能源强度、 能源结构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四个诱因。Alves (2013)实证发现单位GDP的 能源消耗总量、产业结构和能源使用结构是葡萄牙碳强度攀升的动因。Fredrik (2013)观测了 1973年以来34年间10个国际主要经济体的碳排放情况,指出 驱动碳排放强度长期增长的因素不仅包括生产率、能源结构等传统因素,还包括 油价波动情况。Zhangetal. (2017)对武汉的城市建设用地和碳排放数据进行研 究发现,建设用地扩张大幅推动能源消耗碳排放增长,抵消了技术进步的减排效 应。范建双等(2019)使用LMDI方法对碳排放进行分解,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 究了城镇化及房地产投资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
多位学者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角度测度了排碳的产业因素。郭朝先 (2012)采用对数平均指数法(LMDI)定量分解了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贡 献程度。进一步地,原嫄等(2017)基于欧盟27国数据,运用误差修正模型, 实证分析了多样化产业的分工和关联驱动碳排放演变的机理。此外,部分学者从 碳脫钩的角度研究产业结构和碳排放的关系。Andreoni and Galmarini (2012)使 用碳脫钩指标定量研究经济及细分产业发展对意大利碳排放水平和碳脫钩情况 的影响。李健和周慧(2012)运用灰色关联法,研究我国产业状况和单位碳排放 强度的关系,指出制造业是我国主要排碳产业。综合学者们的研究来看,影响城 市碳排放水平的视角可分为两类。从区域内部整体产业结构来看,产业布局优化 与产业结构升级会通过推动区域整体的规模效应、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来作用于 碳排放;聚焦到各行各业,碳排放则取决于全产业链的能耗水平。
综上,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已有研究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从宏观尺度入手,对 碳排放的成因进行细化分解,缺点是无法体现区域间或城市间的发展差异,存在 遗漏政策变量的问题。二是使用空间计量方法从经济、产业等层面进行分析,未 对区域、城市等层面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行详细评估,较少关注政策等政府行 为对碳排放的影响,且未着眼于政策的演变进行分析。
2.2城市群扩容的政策效应
2.2.1扩容政策的已有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扩容的研究大部分着眼于扩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对影 响效果进行了评估。
国外学者多聚焦欧盟一体化进程这一国家尺度上的扩容,并将视角聚焦于欧 盟扩容对地区经济增长(Murphy, 2006; Baas and Brucker, 2010)、收入差距 (Halkos and Tzeremes, 2009)、环境绩效(Chen and Huang, 2016)、工资与就 业(Braakmann and Vogel, 2011; Elsner, 2013)的影响。多位学者指出,在欧盟 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家间的贸易壁垒尤其是关税壁垒被打破,企业能够在更大 范围内销售商品和服务,扩大了市场需求规模,欧盟内部的经济联系也不断加强。
国内学者则着眼于中国特色的长三角(珠三角)区域扩容政策对宏观及微观 变量的影响,宏观上包括区域经济绩效(刘乃全和吴友,2017;黄文和高羽瑶, 2019;张学良等,2017)、城市创新(邵汉华等,2020)、区域平衡发展(蔡欣 磊等,2021)等变量,微观上包括劳动力错配(吴青山等,2021)、企业成长(邓 慧慧和李慧榕,2021)、产业及环境等变量。总体而言,扩容加深了区域一体化 程度和范围,带来了交通、产业就业、公共服务、贸易等领域的互联互通(Zhang etal., 2020)。蔡欣磊等(2021)对长三角经济协调会扩容的资本配置效应进行 探讨,发现扩容通过推动区域内产业分工细化、金融水平提高等机制改善了区域 整体的资本配置效率。同时,有学者指出对于不同城市,扩容政策的影响效果存 在异质性。刘乃全和吴友(2017)发现长三角扩容后区域总体绩效表现良好,且 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快于中心城市。黄文和高羽瑶(2019)指出一体化对城市经济 质量的影响因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而异,在集聚度偏低时一体化有助于提 升经济发展质量,随着集聚度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先降低再回升,总体表现 为倒U型特征。
2.2.2扩容对环境的影响
关于扩容对环境的影响,学界已有一定的研究,但学者们的观点存在分歧。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区域一体化的环境效应,将区域一体化看作一种结果来 考虑。
一部分学者认为区域一体化扩容会通过降低贸易壁垒而对环境问题产生正 向影响。Murshedetal. (2021)对南亚六国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表明,区域贸易 一体化和可再生能源转型共同减少了南亚的二氧化碳排放。Qadir (2020)对中亚 区域经济合作组织(CAREC)成员国进行研究,发现区域一体化增强了国家治理 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加强了成员国家在多层次上的互信互助,促进了区域能源互 联互通,实现了区域层面碳减排与可再生能源的效率优化。Li and Lin (2017)使 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发现区域一体化对碳排放绩效存在显著而强劲的影响,且 超过70%的影响来自地方政府主观造成的市场分割而非地理距离oHeetal.(2018) 研究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刺激劳动力流动和实现规模经济而显著降低了碳 减排的边际成本。Wenetal. (2021)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武汉都市圈一体化的 碳减排效应,得出了类似结论。欧阳晓等(2021)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通过灰 色关联模型量化了城市群用地扩张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胁迫和制约作用,发现 城市群用地对环境的胁迫作用呈波动减弱的趋势。张可(2018)对比了长三角和 珠三角的排碳情况,发现区域大市场的形成推动了污染排放强度回落,且这种抑 制作用随时间发展而渐强。
少数学者则认为扩容对环境的影响是负面的。赵领娣和徐乐(2019)评估了 区域一体化政策引致的水污染效应,认为短期区域内城市经济关联的加强会对水 污染产生负面效应。并且学者们指出了异质性城市的环境表现。尤济红和陈喜强
(2019)研究发现,长三角扩容过程中不仅实现了产业重配,同时环境要素也随 着污染企业的搬离而迁移,原位城市享受了扩容带来的环境效益,而新进城市在 承接产业转移时排放压力骤增、生态环境恶化。
综合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学者们关于扩容对环境的影响效应和机制尚未形成 一致结论,且国外学者对扩容和碳排放的研究较多,国内则鲜有将扩容和碳排放 纳入统一研究框架中的研究,对于中国城市群扩容的环境影响研究十分匮乏,针 对长三角城市群扩容的减碳效应的考察更是凤毛麟角。
2.2.3扩容政策的评估方法
方法上来看,现有研究中关于扩容政策影响效果的实证检验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从新经济地理学中的中心-外围结构出发,使用矢量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 型来分析区域内部的集聚和溢出效应,这种方法基于主观设定的地理权重矩阵, 结果不够稳健(赵领娣和徐乐,2019)。以往关于扩容与碳排放的研究大多使用 省级面板数据,将扩容量化成区域一体化程度这一指标,忽视了城市群内部扩容 行为变化的动态性和渐进性。
另一种是通过建立准实验来评估政策的环境效应,如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断 点回归等方法对区域一体化的政策效应进行评估,准实验法的好处是其作为仅次 于随机实验的因果识别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解决选择性偏误和内生性问题。董 春风和何骏(2021)、邵汉华等(2020)、张鹏飞和谢识予(2020)等学者使用 PSM-DID方法来评估扩容的政策效应,但PSM要求两组样本满足共同区间假 设,多数的情况下,政策干预在处理组和控制组之间的分配往往是非随机的,加 之多数研究中样本量都非常有限,使得这一假设往往难以满足。此外,PSM排除 了倾向得分(具备特定特征的样本满足某种条件的概率)分布在概率密度尾部的 样本,会大大损失样本量。此外,邓慧慧和李慧榕(2021)使用断点回归法研究 扩容对长三角附近60个县市企业成长的影响,但断点回归法(RDD)适合小样 本分析,侧重于局部政策效果的评估,然而局部政策效果与样本高质量要求间的 矛盾使之推广存在一定的困难。
部分学者利用合成控制法(Synthetic Control Method, SCM)解决了上述问 题(刘乃全和吴友,2017;蔡欣磊等,2021;吴青山等,2021)。合成控制法的 优势在于放松了经典回归分析对样本数量的限制,可以估计单一实验对象的政策 效果。此外,合成控制法能够有效地避免线性外推的局限,清晰地反映各潜在控 制组对于反事实的动态贡献。研究者们能够在实验结果未知的前提下进行研究设 计,避免陷入对于特定结果的追逐(Abadie andGardeazabal, 2003; Abadie et al., 2010)o但是,在合成控制法的应用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文章大多仅针对单 期扩容政策的效果作评价,未关注到扩容的多期变化;二是合成控制的使用前提 是政策干预发生前存在无穷期的可比年份,使估计出的权重向量渐进无偏,估计 量出现“内插偏差”,实际操作中只能选取有限的经济特征变量,与政策实施前的 结果变量很难实现较好拟合。相较于DID (Differences-in-Differences)模型,该 假设更不易满足。对此,多位学者使用DID方法来检验扩容的政策效果(王磊 和李金磊,2021;赵海峰和张颖,2020;尤济红和陈喜强,2019;黄文和张羽瑶, 2019;张可,2018;张学良等,2017),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综合考虑上述方法的利弊,本文从扩容政策的数据特征出发,选取多期DID (Staggered Differences-in-Differences)模型来实证检验扩容的碳减排效应。
2.3城市群扩容对碳排放影响的传导机制
2.3.1扩容、市场整合与碳排放
行政壁垒带来的市场分割是导致碳排放效率低下及能源效率损失的重要原 因。对此,学者们给出了如下解释:第一,地方政府官员为谋求较高的政绩考核 水平,人为地设置政治壁垒,窒碍了生产要素跨行政边界的畅通,使得地区间竞 争加剧,环保规制难以统一,地方政府为谋求短期经济增长不惜以牺牲环境的可 持续发展为代价。Shaoetal. (2019)运用长三角城市群的数据,从国内贸易壁垒 的角度验证了市场细分与城市碳排放间的关系,发现市场细分和碳排放之间存在 U型关系,低水平的市场细分会由于规模效应而抑制碳排放,当市场分割水平超 过某一转折点时会促进碳排放,说明弱化市场分割有利于碳减排。第二,市场分 割会导致行政边界处疏于管理,边界处的环境恶化。黎文勇等(2018)研究表明, 碳排放效益存在负空间相关性,地方政府为规避本地环境政策而将污染迁移到边 界地区,为逐底竞争而牺牲环境。
区域市场的整合会产生大量的环境效益。现有研究中,学者们关注到了区域 统一市场的形成对环境绩效的影响,学者们的观点可以概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 一,市场一体化有利于打破省际边界,加强区域合作,如新的环保技术通过区域 合作渠道能够迅速推广和应用,实现区域协调减排(Shao et al., 2019)。马捷 (2019)指出,省际边界是抑制环境合作的重要障碍,跨省际合作是环境治理的 重要突破方向。Zhangetal. (2020)通过长三角的数据研究发现,环境污染和市 场一体化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城市群的市场一体化有助于碳减排。第二, 区域扩容带来了经济活动的空间重组,也改变了能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规则(张 可,2018)。城市群成为统筹区域碳平衡的重要主体,扩容后的相关举措打破了 原有的行政藩篱,促进各级政府加快内部碳交易和碳补偿,助推以碳为纽带的区 域低碳发展模式的建立(赵荣钦等,2015),实现区域碳中和。黎文勇等(2018) 实证表明,随着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指数提高,区域产业碳排放效益得到了显 著的正向改善。第三,扩容后,区域市场形成更统一的产品标准和环境要求,有 利于在消费端减少污染排放。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揭示了市场一体化的环境效应,但尚未有研究将扩容的 过程、城市群内原位城市与新进城市的关系、环境效应的多种来源等问题进行充 分的阐释。
2.3.2扩容、产业与碳排放
不少学者对城市群扩容与产业分工、产业布局、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 探讨。大部分学者认为,扩容对产业结构调整有积极影响。邹薇等(2014)利用 省域数据,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发现,城市扩张对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通过道路面积的改善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从第一产业中抽离,助推了第三产业 就业规模扩张,人力资本的再配置又刺激了产业转型。李那(2012)认为,城市 群的发展打破了行政区经济,通过加强竞争和扩大市场规模带来产业空间的变化, 为地区之间的行政边界带来新的产业空间。刘乃全、吴友(2017)认为长三角扩 容有利于协调各城市的资源和要素配置,帮助产业在更大的区域市场内优化分工 布局。Wang et al. (2018)在研究京津冀地区边界效应时发现,产业转移有助于 协调城市间土地分配,并且有效缓解核心地区的人口压力,促进区域一体化经济 发展。
同时,学者们研究表明这种影响在原位城市和新进城市间存在异质性。如赵 海峰等(2020)发现扩容实现了城市间的专业化和差异化分工,推动了城市群的 整体产业升级,但这一分工效应仅仅作用于原位城市,新进城市并未享受到结构 优化的红利。张鹏飞等(2020)利用PSM-DID方法验证了一体化对长江经济带 产业结构转型的促进作用,指岀政策的实施仅带动了长江上游的高等级城市产业 转型,对一般城市的影响效果不显著。王磊等(2021)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经济 协调会的扩容通过加快人力资本重配这一机制抑制新进城市服务业的升级。
上述研究证实了扩容会带动区域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布局和结构变动。但是, 对于扩容和区域经济、产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鲜有学者进行充分而细致的 考察,亟待更深入的检验。
电话:13503820014
135038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