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1 日期:2022-04-19 09:40:54 点击:480
摘要: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的教学活动一般是以一篇篇的阅 读文本为依托,来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阅读 教学肩负着为学生语文学习打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教学、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教学 和树立学生正确阅读观的教学。但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事倍功半” 甚至“事倍功无”的问题。本文从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在有效 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试图提出一些可行的策略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 性。本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内涵。通过对“阅读”、“教 学”、“有效”等三个概念的分析,来探讨“阅读教学”和“有效教学”的基本 内涵,从而推导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内涵;其次,通过对文的 献分析、名师课堂实录的欣赏和实际课堂的观摩的综合,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有效性的基本表现。
第二部分是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已有书 面的和非书面的资料整合,探讨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存在的一些问题,它 们是:教学目标未达标、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师激情消退。
第三部分是对影响阅读教学的各个因素的分析原因。主要从对课堂教学中三 要素:学生、教师、教学过程这三方面入手,探讨制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的因素。
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在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影响小 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对于教学过 程,要通过完善教学过程的相关要素,让阅读课堂的教学有效起来;对于学生要 分阶段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有效起来;对于教师要通过“国培”、“学 培”和“自培”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让阅读的教学有效起来。
本文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分析法、教师访谈、课 堂观摩、名师课堂实录欣赏等方法,试图提出一些适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的策略。
关键词:有效教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Abstract
Reading Teaching has always been a top priority for Chinese Teaching,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generally based on the reading textbooks to improve students' Chinese knowledge and Chinese ability.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is responsible for the foundation of students ' Chinese knowledge learning,students ' reading habits cultivation and establish correct Reading views. However, Primary School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are sill "less effective", or even "no effective".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practical matters which existing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grounded on the Effective Teaching, tried to put forward some practical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First of all, by analyzing the concepts of "reading", "teaching", "effective",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Reading Teaching" and "Effective Teaching",to derive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Secondly, by analyzing literature, watching the teaching record of famous teachers and observing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ctivities, to explor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The second part is due to an analysis some problems which existed in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Through data integration, classroom observation, teacher records, sorting out some problems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they are: Not achieved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students lose interest in learning, teachers lose passion in teaching.
Third part is focus on discus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in some details. Mainly through the three elements of classroom teaching: students, teachers, teaching progres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
Part four is the key part, aimed to propos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by discuss the main problem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Teaching by stages to mak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ly;Through "Nation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training programs" , " school teachers training programs" and "self-training programs" to make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ly;For teaching, by perfecting relevant elements, such as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aims of teaching,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This paper in view of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through analysis literature , interviews teachers, observe classroom teaching , watch teaching record of famous teachers and other methods, try to proffer some suitable implement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Key words: Reading Teaching;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Effectiveness
目录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 录............................................ IV
引 言............................................. 1
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3
1.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相关概念界定.......... 3
1.1.1 阅读教学................................. 3
1.1.2 有效教学................................. 4
1.1.3 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 5
1.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特征.............. 5
1.2.1 预期教学目标达标......................... 6
1.2.2 学生乐于阅读学习......................... 6
1.2.3 教师悦于阅读教学......................... 6
2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中存在的问题................... 8
2.1 预期教学目标未达标............................ 8
2.1.1 学生没有学到预期内容..................... 8
2.1.2 学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8
2.2 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9
2.2.1 学生不爱学:课中互动不积极............... 9
2.2.2 学生不乐学:课后阅读不主动............... 9
2.3 教师教学激情消退............................. 10
2.3.1 教师不爱教:课堂呆板程序化.............. 10
2.3.2 教师不乐教:课后松懈不进取.............. 10
3 影响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12
3.1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制约......................... 12
3.1.1 教学目标的设定过于泛化.................. 12
3.1.2 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随意性................ 13
3.1.3 教学方法的运用趋于形式化................ 13
3.1.4 阅读教学的评价缺乏针对性................ 14
3.2 学生学习方面的制约........................... 14
3.2.1 学生学习障碍的调试失当.................. 14
3.2.2 学生缺乏合理的学习动机.................. 14
3.3 教师本身综合素养方面的制约................ 15
3.3.1 教师的专业知识缺乏...................... 15
3.3.2 教师的专业能力不高...................... 16
3.3.3 教师的专业态度缺失...................... 17
4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8
4.1 完善阅读教学各步骤:让阅读课堂有效起来....... 18
4.1.1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明确具体................ 18
4.1.2 教学内容选择要少“独”多“基”.......... 20
4.1.3 教学方法要参考教学的情境................ 21
4.1.4 教学的评价要有针对性.................... 22
4.2 分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学习有效起来... 24
4.2.1 低学段:我要“读懂”.................... 25
4.2.2 中学段:我要“读好”.................... 25
4.2.3 高学段:我要“乐读”.................... 28
4.3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让教师教学有效起来 31
4.3.1 国培计划: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广平台.... 31
4.3.2 学校培养: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32
4.3.3 自我培养:完善自我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 33
结 论.......................................... 36
参考文献.......................................... 37
致 谢.......................................... 40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41
引言
母语教学一直是其他学科进行教学的基础,小学语文更是基础的基础。小学 语文对学生其它学科学习的学习和整个人生阶段的学习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整个小学语文都是以一篇篇 阅读文本为依托,来让学生进行语音、基础汉字、句法语法、行文规范等语文基 础知识的学习。
正是因为阅读教学如此重要,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语文工作的热爱者 以及研究者,才会不辞辛苦的对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进行研究,并试图找出最佳 的教学方法来改进教学,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不可否认,在“国培计划”的 帮助下,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能力有了很大 的提高,这些都给阅读教学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是 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学生主体地位不断受到重视的今天,教师在对学 生阅读学习进行评价时一味的“戴高帽”,根本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让学 生无法发现自己的薄弱点,也就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再如,有些教师上课时 没有看到学生 1-6 年级年龄跨度大的事实,也没有去注意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目标 里把小学分成三个学段来进行分别概述的情况,对学生“一刀切”,没有对不同 学段的学生进行不同重点的教学。制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其他因素到底 还有哪些?又该如何去缓解这些制约?本文从课堂教学中的三个要素:学生、教 师、课堂教学过程入手,一步一步探析制约因素,再试图从中找出解决之道,提 出一些可操作的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有用方式。
谈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这个话题,就不得不探讨“有效教学”和 “阅读教学”的问题。国内外目前对“有效教学”的含义没有具体的定论(也有 可能是笔者的局限性),笔者查阅了《牛津词典》、《辞海》、《蓝登书店英语 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等词典,没有查阅到具体的定义,但这并 不影响国内外学者对其探究。
国外方面,关于“有效教学”上,一是注重从心理学层面来探讨其具体的内 涵,如加里・D•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第4版)》;二是从实践和可行性 上来探讨具体的可行策略,如肯尼斯•摩尔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从理论到实践》。 关于“阅读教学”上,一是侧重阅读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如一些阅读心理学家根 据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整个阅读过程的理论模式进行过很多 研究和分析,这就有了高夫的“自下而上”的阅读过程模式研究,古德曼的“自 上而下”的阅读过程模式,鲁磨哈特的“相互作用”阅读过程模式。二是对阅读 教学策略略的研究,基于各国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不同的国家对阅读教学 采取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并形成了固定的阅读教学模式,如美国、加拿大学校的 “诊断—处方”式教学模式,和日本的“课文角度的三读法”等。
国内方面,关于“有效教学”,宋秋前在其《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姚 利民在其《有效教学涵义初探》、余文森在其《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思考》等 文章中都对对有效教学的涵义进行了一定的探究和阐释。同时,我国的语文阅读 教学研究者,结合我国实际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如孙亚 玲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和邓凯的《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等一些博士论文都对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但大多是在宏观层面的。 关于“阅读教学”,有分析阅读教学现状的如邹佳华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 状与改进策略》;有对阅读教学策略经验型总结的如窦桂梅的《窦桂梅与主题教 学》;有进行实证研究的如董蓓菲的《小学语文小班化合作学习实践研究》。
笔者通过知网、万方等文献检索和图书查阅中发现,我国研究“小学语文阅 读教学”的人很多,但真正探求“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人却比较少, 而从课堂构成三要素去探究这个问题的就少之又少。本文试图在有效教学理论的 基础上,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内涵,从课堂教学的三要素:学生、 教师和课堂教学过程来探讨这一问题,并试图找出一些适用和实用的,能提高小 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要探讨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先明确什么是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相关概念界定
1.1.1 阅读教学
要厘清“阅读教学”的含义,不妨从“阅读”和“教学”这两个概念入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 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1]可见阅读的重要性,那究竟 什么是阅读呢?周小兵等人认为“读者先要通过视觉接收文字,然后经过大脑对 文字信息的加工,理解文字的意思”[2],左焕琪认为阅读是“通过视觉感知语言 信号后大脑处理、加工与理解信息意义的心理过程”[3] [4],综合以上学者观点,可 以归纳出“阅读”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三部分:①它是指阅读者从书面符号中获取 意义;②阅读者通过内部语言把获得的意义内化成自己的思想;③它是一个由感 知等一系列活动组成的内部心理构建过程。
“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几乎所有教师的 教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即强调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认为“教学就是指教的 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4]、“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5]狭义的教学 主要是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6],即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完成预期教学目标的活动,侧重于教师“教”的活动。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学生 的主体性日益受到重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停留在教师的教或学生的学上,更多 的是强调形成一种师生互动对话型的活动。笔者所强调的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 种狭义的教学,主要侧重于教师来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
厘清了“阅读”和“教学”的概念后,我们来分析一下什么是“阅读教学”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是“阅读教学”,而不是“阅读”。根据上述 对阅读概念的阐释,我们可以发现,阅读强调的是一种获得文本内容信息的活动, 而阅读教学更多的是侧重于阅读文本所承载的语文知识讲授。曹明海认为“阅读 教学”就是“阅读训练”,“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学生掌握各种不同方法的特点、 功能及运用技巧,举一反三,使学生在运用中学会阅读”。[7]李景阳认为“阅读 教学”是“读文训练”,是“教师指导各类学生,有目标、有计划地学习文质兼 美的范文,进行读写听说的训练,从而逐步形成语文能力,发展语文智力,张扬 健康个性和塑造健全人格”。[8]《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 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9]可以看出在与语文学科中,阅读教学 是一个学生、教师、文本三方对话的动态生成过程。结合“阅读”和“教学”的 概念,我们不妨对语文学科中的“阅读教学”进行如下定义:阅读教学是语文教 师在课标的总引下,以一定的阅读文本为依托,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有目的的 听说读写训练,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动态生成过程。
1.1.2 有效教学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有效教学”这一概念是在 20 世纪上半叶伴随着西方 教学科学化而产生的,目前学术界对“有效教学”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学者们 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如姚利民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 合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 果的教学”。[10]程红、张天宝认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 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 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11] 要明确“有效教学”的概念,对“有效”概念的理解是关键。
“有效” 一词源自英语单词effective,《蓝登书店英语词典》对其解释为 “足够实现某一目的;达成预定或所预期的结果”[12],《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对其定义为“能实现预期目的”[13],虽然中外字典对“有效”的定义只有寥寥数 语,但我国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对“有效”的具体内涵进行了探讨,如姚利民认为 “有效应进一步理解为有效率,即有效指相对活动投入而言,活动产出(预期的 结果)是尽可能大的”[14],孙亚玲认为“‘效'是有大有小的,获得‘效'所付 出的代价也有大小。当付出的代价小而获得的‘效'大时,我们就说其有效。相 反……我们就说'低效''无效'甚至'负效'。”[15]纵观学者们的研究成果, 虽然界定有所差异,但亦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学者们对“有效”这个概念的界定 里其实包含了三个内涵:①它是针对某一个预期结果而言的;②所要达到的结果 和预期的结果必须是积极或肯定的正相关关系;③所得到的结果必须尽可能的 大。
根据以上的阐释,结合第一部分对“教学”的概括,暂且可以把教学目标看 成教学的预期效果,那么教学效果就是和教学目标正相关程度的评价,“有效教 学”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①它是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言;②教学效果和 教学目标必须呈正相关的关系;③教学效果要尽可能的大。笔者尝试对“有效教 学”进行简单的定义: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投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 等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并获得尽可能多的、与教学目标正相关的教学效果。
1.1.3 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 力”[16],并把整个小学按 1-2 年级、3-4 年级、5-6 年级这三个阶段对阅读教学 的目标和内容从阅读方式、课外阅读习惯与兴趣、词句理解、内容把握、文体阅 读、标点符号、阅读积累这七大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归纳。语文基础知识如字 词、阅读方法等一直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根据以上对“阅读教学”和“有 效教学”概念的阐释,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课标要求,笔者对“小学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进行了如下界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是指小学语文 教师在有效的语文课堂时间内(通常为 40 分钟),以一定的阅读文本为依托, 利用教材等语文教学媒介,引导学生在和教师、文本的多方对话中,达到既定的 教学目标,并尽可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师 通过调整阅读教学策略,投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等,获得尽可能大的阅读教 学效果。
1.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特征
那么倒底什么样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才是有效的?结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有效性的定义和实际的语文课堂,通过对窦桂梅等名师的优秀课堂实录的对比, 笔者认为其具体应该表现在三个方面:预期教学目标达标、教师悦于阅读教学、 学生乐于阅读学习。
1.2.1 预期教学目标达标
很多时候,教师都是通过回忆在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来设计问题检测自己的教 学效果,这种检测多停留在对陈述性知识的记忆上,且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教师 的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为了检验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就必须要有一个参照 物来进行检验。教学目标是教师通过教学要达到的标准与效果,教师的教学活动 是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所以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标是小学语文阅 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衡量标准。达到了教学目标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反之,如果 没有达到,甚至偏离和背离教学目标的课堂则是“低效”、“无效”。诺曼・E. 格伦隆德和C.基思•沃认为设计和使用成就检测的第一步应该是“确定教学目 标”,然后才是“准备测验细目表”和“设计恰当的检测题目”。[17]
1.2.2 学生乐于阅读学习
语文的阅读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的教学具有更丰富的人文内涵。宏观上 来说,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要包含这两点: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掌握一定的语文 基本知识,如字词、文体知识和阅读方法等;②培养学生的正确的阅读习惯和阅 读观。从这一点来看,小学阶段的学生学生乐于阅读学习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内 涵:①“乐读”,或者培养对阅读学习的热爱本身就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② 只有学生乐于阅读学习,主动的进行阅读学习,才有可能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 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种“乐学”精神的引导下,才更有可能让学生在课 前积极预习,在课中主动配合,在课后自觉练习。只有学生乐于参与阅读学习, 课堂才会真正活跃,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不但可以学习语文知识,还可以培养独 立和组织能力。
1.2.3 教师悦于阅读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附属内驱力(长辈和同辈的认可)较强,尤其是在低学段, 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和服从性是较高的,也就意味着该阶段的学生学习时容易受到 教师的影响。姚利民认为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教师“充满热情”,“教师 教学时通过语言、情感、动作等显示自己爱学科、爱教学、爱学生的热情,使教 学充满感染力、影响力”。[18]教师的热情能增加课堂的感染力,让教师能投入尽 量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窦桂梅在其《圆明园的毁灭》的 示范课上,不断俯下身来和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创造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语调或上扬,或低沉,表情或忧伤,或愤怒,或无奈。这样的教学热情,让学生 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整堂课上没有一个学生打瞌睡,学生们挺着胸膛,生 怕漏听了知识点,窦桂梅老师的每一次提问几乎都有一半以上的同学举手回应, 而且回答都很好。在这样的热情感染下,语文教师就不再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 精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没有及时捕捉到的重要知识点相对较少,学生的 学习效果相对较高。教师在发现这种“热情教学”能“少投入,多产出”后,无 形中增加了自己的教学自信和职业认可,并可能对自己的学科、学生和教学多了 一分热爱,这种热爱也会在下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有意无意的展现出来。
2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中存在的问题
早在 1978年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就指出:“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 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短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19]虽然问题发现得比 较早,但鉴于一线的小学教育工作者课业较重,而小学语文也没像中考和高考那 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升学考试,研究者的目光大多投向中学,小学语文阅读教 学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2.1 预期教学目标未达标
预期教学目标是否达标是衡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和最基本的 标准。按质按量的达到教学目标标准的教学才是有效的,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达标上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没有学到,二是学生没有学会。
2.1.1 学生没有学到预期内容
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容易集中,但也容易分散。而阅读的学习又承载着字 词、句法等大量的任务,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进行阅读学习时易产生疲惫感。就这 点而言,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就算教师可能很认真的备了课,但实际的教学不 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预想去进行,还是会有很多预设外的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 件都会影响教学的进度。学生没有学到预期的知识和内容,一方面,是教师来不 及教。相对于其他阶段的语文学习,小学阅读的教学包含了较多的学习项目,除 了教师没有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备课过程中设置了时间范围内小学生不可能 完成的教学内容外,还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延误了最佳教学契机的影响。另一方 面,是学生没有学到。教师可能对知识点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但由于小学生的注 意力容易分散,可能被其他因素所影响集中在另外一件事情上,导致他错失了对 知识点的听讲,从而没有学到预期的教学内容。
2.1.2 学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相信很多教师都对曾经说过类似这样的话“我明明上次课堂上重点讲了,你 们也都学了,怎么还是这个样子?”学生“学”了教学目标中要学的内容和知识 点,这次教学就是有效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其实,“学了没有”只是一个 量的问题,“学的怎么样”才是质的问题。保质保量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些教 师在上课时认为自己就某个知识点讲得还算透彻,学生也认真学了,就没有花太 多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导致学生有可能只停在“学了”的状态,却 并没有真正“学到”,从而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阶段的学生整体处在具体运算阶段, 从四年级左右开始有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思维为主,但整体上缺乏反思 和类比推理的能力,学习还要以课中教师引导的学习和巩固为主。因此这个阶段 的阅读教学中的巩固练习阶段是重要的步骤。要保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 不但要关注教的状态,还要注重学得情况,要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对教学进行调 整。例如把小学三年级上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会认坝、 昂、尾等 5 个生字,会写蝴、蝶、孔、雀等 12 个生字。教师在教学中可能细致 的阐释了每个生字的含义,甚至一笔一划在黑板上演示其写法,学生也拿起纸笔 跟随教师摹写,“教师认真教了,学生认真学了”,有些教师就止步于此,没有 去了解学生具体掌握的程度,也没有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巩固,本次的教学是 否有效,也从这里得到了区分。教师转身放下了粉笔,学生放下了学习内容。
2.2 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儿童期,在这一阶段的附属内驱力是较强的,学生学习 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获得教师、家长和同辈的认同,相对于其他的阶段的学习动机, 这种来自外部的学习动机随机性较大,缺乏稳定性。这种随意外部的、不稳定的 学习动机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2.2.1 学生不爱学:课中互动不积极
很多语文教师都被同一个问题困扰着:为什么我的课堂如此的死气沉沉?有 些教师把这归因于学生不配合,但学生为什么不配合?究其原因,是学生学习兴 趣下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 课堂就会出现“死气沉沉”和“热闹非凡”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局面。具体的表现 是在课堂上不主动配合教师,对教师发出的指令和信号采取消极怠工甚至不作 为,或对教师的课堂行为视为无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最终指向, 学生的这种表现等于把自己摆在了课堂活动的旁观者的位置,这不但不利于了自 己的学习,还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情绪,不利于教师的教学。
2.2.2 学生不乐学:课后阅读不主动
阅读本身就是一个耗时耗力的活动,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让学生的阅读学习 直接止步于课堂。上文提到,小学阶段的学习受附属内驱力影响较大,学习主要 是受到同辈和教师的影响,该阶段学生一旦脱离了阅读学习的浓烈氛围,在课堂 外便会很少主动进行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课外阅读学习。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知识 对知识的阐释,学生要进行内化,把知识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学 习,课后的巩固和练习是知识内化的重要步骤,也是让知识进入长久记忆的关键。 新课标中,把课外阅读列入了阅读教学的目标里,对 3-4 年级的课外阅读要求量 是不少于 40 万,5-6 年级是不少于 100 万。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有效 的阅读教学不但是在课堂里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所需的基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课 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让学生在课外主动学习,进行拓展,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尽 可能多的学习效果。
2.3 教师教学激情消退
相对于中学阶段,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还处在低阶段,学习中更多的还 需要教师的帮助,小学教师的任务,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但包括教学, 还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引导,甚至有时还要帮组学生处理生活上的矛盾。加 之该阶段学生自控能力不高,学习中难免出现一些教师预设外的情况。小学语文 的教学可以说是是一场“劳心劳力”的活动,小学语文教师很容易疲惫,产生职 业倦怠,这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表现是教师教学程序化和课后的消极怠工。
2.3.1 教师不爱教:课堂呆板程序化
课堂的呆板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的缺失。由于教学激情的消退,教师在课堂 中不再积极主动的和学生进行互动,课堂互动的环节就会有所缺失。教师是课堂 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之一,在影响学生和教育过程的众多因素中,教师是最重要的 因素之一。教师的思想会通过言行无形中的传达给学生,小学生是心智尚未发育 成熟的的人,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是比较强的,教师的教学“不热情”会 让学生学习“不热情”,师生双方都处在一种消极的态度,课堂自然就“死气沉 沉”。
程序是指事物的发展按照一定的次序、脉络、方式进行发展。教学的程序化 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学时机械的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填入教学内容来展开教学 活动。缺乏教学激情和对自己职业的热爱,教师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关注 课堂和学生,把教学定在了一个固有的模式中,不顾文本的文体和内容,犹如一 台教学机器机械的进行教学,甚至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这样的教学让课堂“千篇 一律”。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其实是有迹可寻的,其目标主要包含字词学习,文 体辨析,主题思考,价值观引导这几方面,这就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埋下套路化 和程序化的隐患。常见的小学阅读教学模式是:教字词—读课文—品主题。
2.3.2 教师不乐教:课后松懈不进取
活到老,学到老。教师的教学也是一样,只有不停的在课后进行学习,提高 自己的综合素养才能使教学更加有效。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是一场“劳心劳力” 的活动,教师很容感觉身心俱疲,产生职业倦怠,进入了职业挫折的特殊时期, 对教学活动的激情不再,在课后消极怠工,固守不前,使得专业综合素养只停留 在原有的基础之上。首先,它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每个时代的学生都有其 独特的特点,教师只有时时补充新的信息和交流方式,才能更好的和学生进行交 流。其次,它不利于课堂的转型。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教学设施较完善, 多媒体的运用也成为了一种常态。但部分教师,或是满足于现状,或是自我认可 性强,拒绝学习教学新媒体,只肯运用自己熟悉的教学工具来进行教学。
3 影响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实际的课堂教学主要由教学过程、教师、学生这三大方面组成,接下来,我 们从这三大方面入手,分析影响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归因。
3.1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制约
教学过程的本质即是交往实践,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 有目的的交往而实现的学生自我建构的一种实践活动。[20]和它相关的因素主要有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3.1.1 教学目标的设定过于泛化
教学目标可以说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着指导性的重要地 位。其泛化首先体现在“太空”。义务阶段的语文新课标中要求教师从知识与能 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制定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阅读 教学的目标中,主要包括基本知识、基本语文能力、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和爱国主 义等培养。其中语文能力(默读等)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祖国文字的热爱等) 的培养目标是比较宏观的,且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始终。这就需 要小学语文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文本实际,来把对教学目标进行具体调整。 由于其难以把握工程量较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不愿意花太多精力对此进行整 理,本身对教学目标就不大明确,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容易走向空、大的误区。 其次,体现在“太泛”,也就是不明确。一方面本身用来描述教学目标的概念就 比较模糊,难以捉摸,教师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没有对预期学习成果 进行可观察的表述。这种空泛的教学目标让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其中的标准,缺 乏正确引导的教学就像漂浮在迷雾中的小船,找不到方向。教师不知道自己应该 去做什么,具体做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在教学中可能“一把抓”,毫无重心,甚 至有可能抓错了重心,从一开始就在进行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教师在对默读目标 表述经常只是单纯的一句“初步掌握默读的方法”,那么具体什么是“初步”, 学生要有什么样的具体表现才算是“初步掌握”呢?是不是学生了解了默读的方 法就可以了?还是学生知道默读的概念?亦或是两者都是?教师带着疑惑进行 教学,可能选择了不适切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在课后,没有具体可观测的检验性 标准,教师对自己的实际教学效果不大明确。
3.1.2 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随意性
教学内容脱离原有的教学实际,是现在阅读教学的常见问题。在多元解读不 断升温的今天,这个问题变得尤为突出。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对文本的解读存在 随意性。相对于小学其他学科,小学语文阅读具有较强的人文性,作为母语,学 生也或多或少有所接触,据此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独创性”就刻 意忽视小学语文课堂基本的字词等教学,脱离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花大量的时间 和精力追求对文本“独到”解读,想要“教别人没有教过的点”,教师对阅读文 本的这种“漫天”解读,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埋下了随意性的隐患。其次,教师在 课堂教学中对课堂随机生成的生成型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随意性。学生的主体地 位得到了肯定和重视,语文新课标中,对小学阶段的阅读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有自 己的“情感体验”“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小学语文教师教师为了响应 新课标的号召,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的“看法”,甚至不论学生提出观点适宜 与否,抛弃自己既定的教学内容,把学生课堂随机提出的一些“独特的新观点” 当成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受到了鼓舞,更加卖力的追求“新颖”,教 学内容选择的随意性也就更大了。
随意的教学内容也就造就了随意的课堂,不但课堂教学很容易偏离了既定的 教学目标,而且使课堂变得散漫无组织,这大大制约着教学的有效性。二年级下 册第五课《泉水》是通过泉水流向大海的过程中对他人的帮助来突出无私奉献的 主题。笔者在对其教案的收集中发现,有一部分教师把水的特征当成了主要的教 学内容进行讲授,这种教学内容的选择虽然“独到”,但大大偏离了教学目标, 硬是把一堂好好的语文阅读课上成了一堂自然科学课。
3.1.3 教学方法的运用趋于形式化
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内容和学生链接的桥 梁。形式化,也就是形式主义,即重现象而不重本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在对优秀教学方法的学习和运用中,只单纯的追求“形似”,而忽略了 其它更为本质的内容。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发出过同样的感慨:“我也是这样教 的,为什么效果就是没有他好?”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有意识的去模 仿名师或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但这些优秀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 中根据不断磨合而产生的,要能彻底的领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教师对教 学方法的本质掌握的不够透彻,又急于求成,只看到了表面的效果,如教学步骤 是否一样,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二是教师片面的追求课堂表面的“活跃”,不 惜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各种五花八门的教学方法堆砌在课堂里。现如今, 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是对教师课 堂进行评课的一个重要标准,加之小学语文的阅读学习和中学阶段相比,没有中 高考的压力,教学的内容多为基础性的语文知识,教师就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花在 教学方法的调整上。部分教师为了展现自己的教学能力,便把各种教学方法简单 的堆在课堂中,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着丰富多彩、形式多变,实际上却花费了大 量的时间在不必要的花俏上,甚至有可能把一堂完整的课生生的拆得七零八落, 如此大张旗鼓的“喧宾夺主”,不但容易分散原本就容易分散的小学阶段学生的 注意力,还使得整个教学没有重心。
3.1.4 阅读教学的评价缺乏针对性
传统课堂里教师的绝对权威受到了大量的批判,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成了一 种具有多重角色的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的朋友”等。义务教育阶 段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 习语文的自信心”,小学语文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害怕自己无意的言语或举动会 打击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不利于对他们对祖国文字的情感的培养,因此, 在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时,小学语文教师更倾向于以引导和鼓励性为主 的,缺乏针对性和实际的指导意义。像“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这种观点也 可以考虑”等基本上成了小学语文教师的口头禅,这样的话虽然照顾到了学生的 情绪,但在机械的重复中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导致学生一回答问题,教师也不考 虑回答是否合理就先表扬了再说,表扬之后觉得自己已经对学生的回答有了“反 馈”了,就不再深入思考和对学生进行有实际意义的指导。这种近乎敷衍的鼓励 评价,没有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深入思考,即不客观,也缺乏针对性。教师没有深 入思考学生的反馈,很容易脱离学情;学生得不到有针对性的评价,也就很难准 确发现自己的薄弱点,学习效果就很难保证。
3.2 学生学习方面的制约
3.2.1 学生学习障碍的调试失当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学习上的障碍,这些障碍直接或间 接的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他的任何活动都会受到自 身、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在学习中,学生不可避免的受到来自这些方面的 影响。就小学语文阅读学习来说,影响阅读学习的主要障碍,是语文基础知识水 平不高,即字词、字音、阅读方法等水平不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其语文阅 读的学习。甚至某些因素会在学生学习中被无限放大,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 障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最终指向,如果学生不能及时的调试这 些障碍,将会大大制约阅读学习的效果。
3.2.2 学生缺乏合理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21] [22] [23],它对学生的学习 有激活、指向和强化的功能,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合理的学习动 机会激活和强化不良的学习行为,从而制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中华人民共和 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 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2]据此可以推断,我国的小学生一般是 6-12 岁,根据奥苏泊尔关于学校情境中 的成就动机划分,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获得长者赞许和同伴接纳)最为突出, 儿童后期,附属内驱力开始减弱,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逐渐增强。也就 是说,我国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主要受到附属内驱力,即教师、家长和同伴的影 响。这种外部的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随机性,缺乏缺乏内部的、稳定的的学习动 机。其次,阅读的学习包括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学生很难找到合理的 学习动机,甚至会受到不良的影响,选择不合理的学习动机,这些都给小学阅读 的学习带来制约。
3.3 教师本身综合素养方面的制约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人员” [3],教师是进行教育教学的专门人员,是知识的传递者,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 重要媒介。可以说,教师专业素质的良好与否,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在 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山区,对教师的选拔标准较低,教师专业素质不高而制约教学 有效性的现象显得尤为突出。教育部司法局把教师的综合素养分为专业知识、专 业技能、专业态度[24]这三方面,下面我们从这三个方面来来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3.3.1 教师的专业知识缺乏
语文教师是专门从师语文教育的专门人员,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除 了要具备普通的文化知识外,还要具备和阅读教学的相关学科知识及教育学方面 知识。我们常说教师和学生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如果教师这个“桶”里本 身就没有“水”,又该如何为学生这个“杯子”添水呢?教师是学生在课堂获取 知识的主要来源,如果教师本身就不能体会阅读文本所承载的知识和信息,那么 又如何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呢?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尤为突出。小学语 文是学生系统的接触和学习祖国文字的第一步,语文知识又是我国其他学科学习 的基础之一。小学语文教师是否具有足够丰富的专业知识,直接影响到其阅读的 教学,甚至对小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及其他学科学习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匮乏,一是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学不到应学的语文 知识;二是,如果学生发现教师不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会对教师的学习信任 降低,影响学习效果;三是,如果教师为了维护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形象,面对自 己不擅长的领域时选择用一些看似合理却不符合客观规律的解释敷衍衍了事,而 学生却把教师的这种敷衍(尤其是价值观方面的)当成真理去奉行(小学阶段的 学生对教师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崇拜性)的话,那么它影响的就不仅仅是教学效 果那么简单了。
江西人比较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发音时 z、c、s 和 zh、ch、sh 不分,很多学 者都从方言的特点入手来研究这个问题,但是却忽略了小学生的普通话主要是从 小学语文教师那里习得这一点。小学语文课堂是以阅读文本为依托,向学生讲授 语文知识的,阅读教学的任务不单单是讲解文本,更多的是讲授阅读文本所承载 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本身发音就不标准,学生很快有样学样,也会出现同样的 问题,这不到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还会给学生带来终身的遗憾。要从根源上解决 这个问题,不是要淡化方言,也不是单纯的加强训练,而是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师 的专业知识。随着小学教师选拔的日趋严格,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也也来越 扎实,学生的普通话也越来越标准,可谓“一代更比一代强”,很多社会工作者 看到的是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育工作的热爱者,我看到的却 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扎实带来的良好教学效果。
3.3.2 教师的专业能力不高
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指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力,包括与学生的交往能力、语言 表达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现代技术运用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很多语 文教师“才高八斗”,可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这主要是专业能力上的问 题。延续之前“桶”和“杯”的理论,“桶”里有没有水。是专业知识的问题; “桶”里有水,如何把桶里的水准确无误保质保量的倒入杯之中,是专业能力需 要解决的问题。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含:言语的表达、 课堂的组织、与学生的关系处理。
相较于小学其他学科,小学语文阅读的学习,更加侧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讲授, 主要是靠组织言语来引导和告知,不善于语言表达,直接影响着小学语文阅读教 学的有效性。另外,受到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和中学 阶段的阅读教学有所不同,主要是靠课堂教学来完成学习任务,课堂学习的组织 和安排显得尤为重要,课堂如果缺乏管理,放任自由,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再 次,不善于处理自己和学生的关系,甚至和学生交恶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氛围 将会紧张和尴尬,学生不配合甚至厌学、教师带着情绪进入课堂等都是制约教学 有效性的潜在因素。
3.3.3 教师的专业态度缺失
教师的专业态度是指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 向性。教师的专业态度主要包括师德和师情,师德是指教师应该具备的良好职业 道德,师情是指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教师的专业态度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情绪, 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良的专业态度制约着教学效果。
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学习动机是附属内驱力,即对教师和家长认同和赞许的 期盼。加之,小学阶段学生的活动范围较小,社会关系简单,主要的社会关系是 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相对于初中、高中等其他更高阶段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 生更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态度的缺失不但会影响教师本身教 学水平的发挥,还会给学生带来一些消极情绪,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 生对语文学习甚至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制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12.
[2] 周小兵,张世涛,干红梅.汉语阅读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
[3] 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157 ).
[4] 李禀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
[5]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 711 ).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6(640).
[7] 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8] 李景阳.语文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 289 ).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12.
[10] 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11] 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1998 ( 5 ).
[12] S B Flexner. 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Mew York: Random House lnc,1987.622.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6(1529).
[14] 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15] 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12.
[17] 诺曼• E.格伦隆德,C.基思•沃.学业成就评测(第9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69).
[18] 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19]全国中语会编.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 ( 5 ).
[20]范庭卫.教学过程理论[D]:[博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3.
[2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3 ( 81 ).
[2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24]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 57 ).
电话:13503820014
135038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