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1 日期:2021-11-06 15:26:25 点击:700
摘要:教师在边境乡村教育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良好的师资队伍有利于提升 边境乡村教育水平。但目前我国学界专门针对边境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 究极其薄弱,这不利于完善我国本土边境教育理论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实践。 因此,本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备重要价值。
本研究是对云南边境A市乡村A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教 师专业发展理论、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协同学理论和政策文本为基础,结 合边境地区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 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发展途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在调研过程中,运用文献 法、观察法、访谈法和实物收集法,从 A 市教育体育局领导、进修学校领导、 HQ镇中心学校领导、A小学教师、家长、五六年级学生等研究对象收集到了较 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研究发现,云南边境A市乡村A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体现在四个方面: (1)在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教师专业情感、教师专业认同、了解学生家庭背 景方面表现良好;(2)在专业知识方面,实践性知识丰富,具备一定的民俗知 识;(3)在专业能力方面,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基本能力、国家认同教育能力、 禁毒与反恐防暴教育能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能力、生态文明教育能力;(4) 在专业发展途径方面,学校通过师德标兵评选会、读书活动、教师问题库、自 邀教研活动等多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该校教师专业发展还存在如下 问题:(1)在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存在隐形的偏见,对 边境教育特殊性认识不一;(2)在专业知识方面,教师边疆政治学与经济学知 识掌握欠佳,当地民族历史与文化知识了解不足;(3)在专业能力方面,存在 教育教学能力的城市化、应试取向,少数民族语言能力薄弱,边境文化传承教 育能力不足,家校沟通能力有待加强,深层次的反思能力不到位,教师专业发 展规划能力不足等问题;(4)在专业发展途径方面,存在外出培训活动少、应 付式的校本研修、网络研修不注重实际效果、专家引领不足等问题。导致这些 问题的原因,既来自当地学生与边境生活的疏离、教师工作任务重、留守儿童 现象突出但家长的不配合、学校教师培训制度不健全等内部因素,也来自相对 落后的经济条件、偏远的地理位置、不良的社会风气、当地教师教育机构能力 不足且协同性差等外部因素。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需整合边境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具体体现在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目标、内容三方面。此外,需强调 边境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本土性以及凸显边境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文 化多样性。并且,需政府行政部门的特殊政策支持,家长的积极配合,教师主 动挖掘边境文化教育资源以及多主体协同提供基于本土、切实有效的培训。
关键词:云南边境;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Abstract
Teachers Teachers are the key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border rural education, and a good teaching staff is the premise and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border rural education. However, the research o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China is extremely weak,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theory of border education and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actice. Therefore, it has stro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ulticultural integrated education theory, synergetics theory and policy text, linked with the reality,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vince from four aspects: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ncept and ethic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pproach. In the process of investigation,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material collection, I collected abundant first-hand information from the leaders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Bureau of a city, leaders of advanced education schools, leaders of central schools of HQ Town, teachers of a primary school, parents, students of grade 5 and 6.
It is found th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is reflected in four aspects: (1) in terms of professional concept and ethics, teachers' professional emo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s' family background perform well; (2) in terms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rich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a certain degree of folklore knowledge; (3) in terms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relatively good professional skills Strong basic teaching ability,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ability, anti drug and anti terrorist education ability,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education abilit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ability; (4) in term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pproaches, the school carried out teachers' morality model selection meeting, reading activities, teacher question bank, self invit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following problems still exist: (1) in terms of professional ideas and ethics, teachers have implicit prejudice against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and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border education; (2) in terms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eachers have poor knowledge of Frontier politics and economics, and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local ethnic history and culture; (3) in terms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urbanization and exam oriented teaching ability, weak language ability of ethnic minorities, lack of education ability of border culture inheritance, lack of communication ability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lack of deep reflection ability, and lack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ability; (4)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way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training activities, coping style school-based training, lack of practical effect of network training, lack of expert guidance and so on. The reasons for these problems are not only from the internal factors such as the alienation between local students and border life, the heavy task of teachers, the outstanding phenomenon of left behind children, but also from the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relatively backward economic conditions, remote geographical location, bad social atmosphere, the lack of ability and coordination of local 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factor.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it is essential to integrate the general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border rural primary schools, which is embodied in the environment, goal and conten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we need to emphasize the localization and highlight the cultural diversity. Moreover, it needs special policy support from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active cooperation from parents, active exploration of border culture and education resources by teachers, and multi-agent cooperation to provide local based,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training.
Keywords: Yunnan Border;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Status Quo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I
第一章 绪论 ........................................ 1
第一节 研究缘由 ........................................ 1
一、 研究问题 ................................................. 1
二、 研究缘由 ................................................. 1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一、 研究目的 ................................................. 3
二、 研究意义 ................................................. 3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4
一、 研究概况 ................................................. 4
二、 研究述评 ................................................ 11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11
一、 云南边境 ................................................ 11
二、 乡村小学 ................................................ 12
三、 教师专业发展 ............................................ 12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14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4
一、 研究对象的选取 .......................................... 14
二、 研究内容 ................................................ 15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15
一、 政策依据 ................................................ 16
二、 理论基础 ................................................ 17
三、 分析框架 ................................................ 20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2
一、 研究思路 ................................................ 22
二、 研究方法 ................................................ 23
第四节 研究过程与实施 ................................. 24
一、 前期准备 ................................................ 24
二、 进入现场 ................................................ 24
三、 后期写作 ................................................ 25
第五节 研究者的身份与伦理要求 .......................... 26
一、 研究者的身份 ............................................ 26
二、 伦理要求 ................................................ 26
第三章 云南边境乡村 A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28
第一节 云南边境乡村 A 小学概况......................... 28
一、 学校环境分析 ............................................ 28
二、 学校发展现状 ............................................ 29
三、 教师基本情况 ............................................ 31
四、 教师工作情况 ............................................ 35
第二节 专业理念与师德的现状分析 ........................ 38
一、 对边境乡村的深厚感情 .................................... 39
二、 扎根边境乡村教育的意愿 .................................. 39
三、 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 ...................................... 40
第三节 专业知识的现状分析.............................. 41
一、 实践性知识丰富 .......................................... 41
二、 具备一定的民俗知识 ...................................... 43
第四节 专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45
一、 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能力 .................................. 45
二、 拥有较强的国家认同教育能力 .............................. 47
三、 禁毒、反恐防暴教育能力较好 .............................. 50
四、 具备良好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能力 .......................... 52
五、 生态文明教育能力较强 .................................... 53
第五节 专业发展途径的现状分析 .......................... 56
一、 举行师德标兵评选会 ...................................... 56
二、 开展读书活动 ............................................ 57
三、 建立教师问题库 .......................................... 59
四、 实施自邀教研活动 ........................................ 60
第四章云南边境乡村A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63
第一节 专业理念与师德存在的问题 ....................... 63
一、 对少数民族学生存在隐形的偏见 ............................ 63
二、 对边境教育特殊性认识不一 ................................ 64
第二节 专业知识存在的问题.............................. 65
一、 边疆政治学、经济学知识掌握欠佳 .......................... 65
二、 当地民族历史与文化知识了解不足 .......................... 66
第三节 专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67
一、 教育教学能力有城市化、应试取向 .......................... 67
二、 少数民族语言能力薄弱 .................................... 69
三、 边境文化传承教育能力不足 ................................ 70
四、 家校沟通能力有待加强 .................................... 73
五、 深层次的反思能力不到位 .................................. 74
六、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能力不强 ................................ 75
第四节 专业发展途径存在的问题 ......................... 76
一、 外出培训活动少 .......................................... 76
二、 应付式的校本研修 ........................................ 78
三、 网络研修不注重实际效果 .................................. 79
四、 专家引领不足 ............................................ 79
第五章 云南边境乡村 A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81
第一节 内部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 81
一、 当地学生与边境生活的疏离 ................................ 81
二、 教师工作任务重 .......................................... 82
三、 留守儿童现象突出但家长不配合 ............................ 85
四、 学校教师培训制度的不健全 ................................ 87
第二节 外部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 90
一、 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 ...................................... 90
二、 偏远的地理位置 .......................................... 90
三、 不良的社会风气 .......................................... 91
四、 当地教师教育机构能力不足且协同性差 ...................... 92
第六章基于A小学的云南边境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对策讨论..... 95
第一节 关于边境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95
一、 整合边境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 95
二、 强调边境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本土性 .................... 96
三、 凸显边境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多样性 ................ 98
第二节 关于边境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 99
一、 政府行政部门的特殊政策支持 .............................. 99
二、 家长的积极配合 ........................................ 100
三、 教师主动挖掘边境文化教育资源 .......................... 101
四、 多主体协同提供本土、有效的培训 ......................... 102
结语.............................................. 105
一、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105
二、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105
三、 研究展望 .............................................. 106
参考文献.......................................... 107
一、 英文文献 ................................................................. 107
二、 中文文献 ............................................... 107
附录.............................................. 111
附录 A 听课统计表 .................................... 111
附录 B 访谈对象一览表 ................................ 112
附录 C 资料收集清单表 ................................ 114
附录 D 访谈提纲....................................... 116
附录 E 调研日志(节选)............................... 120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127
致谢.............................................. 128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由
一、 研究问题
本研究选择云南边境 A 市乡村 A 小学作为研究样本,针对该学校教师专业 发展现状进行调研。为进一步了解该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提出如下研究问 题:
1. 云南边境乡村 A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是怎么样的?
2. 云南边境乡村 A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3. 有哪些因素影响云南边境乡村 A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4. 基于 A 小学的云南边境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对策是什么?
二、 研究缘由
(一) 边境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边境地区是一个国家比较特殊的区域,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折射出一个国 家的国际形象,对整个国家的稳定、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拥有漫长的国 境线,在边境地区多居住着少数民族,边境地区也就发挥了促进民族团结、维 护国家稳定的作用,导致了边境地区在我国的重要地位。所以,我国接连推出 了兴边富民、一带一路、国门教育等重大战略举措,促进边境地区的经济社会 不断向前发展。但由于边境地区的落后状况是长期社会历史积累所形成的痼疾, 总体上看来我国边境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仍然还较低。可见,发展边境地区仍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探讨如何发展边境地区这个问题时我们就不得不 提到教育了。促进边境教育的发展是提升边境地区经济水平的重要举措。这不 但是我国发展边境教育的一项基本理念,更是世界多个国家日渐形成的共识。 因此,云南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的边境省,共有 25 个边境县(市),担负着发 展边境教育事业的重大使命。无论是当前的国际环境,还是国内环境都为云南 发展边境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云南进一步推进边境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 了良机。
(二) 边境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教师是边境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良好的师资队伍有利于提升边境乡村教 育水平。在这方面,一直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2017 年出台的《兴边富民行动 “十三五”规划》指出:“加强边境地区师资培训,选派优秀教师进行驻边支 教,支持当地教师队伍的建设。”①2018年《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 2022 年)》提及:“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和乡村学校教师的培养,尤其是为边远、 贫困、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重要的师资保障。”②2020年《关于加强新 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到:“招募优秀教师到民族地区、艰苦边远 地区支教服务,加强对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帮扶。”③但在目前,边境地区教 师专业发展仍然困难重重。一是存在教师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为:(1)学科 性分布不均匀。语文、数学教师一般兼任计算机、音乐、英语、美术、体育等 学科,这就导致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2)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相对来 说,同一县内,优秀教师集中在城镇学校,而农村教师紧缺且素质偏低。( 3) 教师老龄化问题突出,教师发展动力不足。二是不健全的教师培训机制,对教 师缺少有效的培训。教师培训工作面临较大的困难,难以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和 开展全员培训。三是针对留守儿童、少数民族学生,教师的教育教学困难多。 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专业能力还有待提高。总体 看来,边境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既具有普遍性,也因其特殊的环境和 条件而具有特殊性。因此,提升边境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就尤为重要。
(三) 个人的生活、学习经历与兴趣
笔者是一位生于云南边境、长在云南边境这片土地上的姑娘,我热爱我的 家乡,也感恩家乡教育。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参与了导师的国家社科项目《边 疆深度贫困区乡村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跨区域协同机制研究》、云南省教育厅项 目《云南边境地区教育发展研究》。由此,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一直在关注边境地区教师专业发展。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前期调研发现,该主题有研 究的必要性,于是对“云南边境乡村 A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研究 ”产生了研 究兴趣。
在这过程中,自己也遇到了一些困惑的问题。比如:教师如何立足于边境 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和历史使命,抓住“地方性”“边境性”“民族性”, 从而获得更好发展呢?学生为何成为了边境村落的“熟悉的陌生人”?为什么 教师说得最多的就是“没时间”“太忙了”“根本顾不过来”等?因此,自己 在这些现实问题的驱动下,确定了该选题,这也是自己研究缘由的实践导向。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边境地区的教育事业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理应受到各国更多的重视。
①要发展边境地区的教育事业,自然少不了教师的重要推力。因此,教师专业发 展程度会对边境教育的水平产生影响。
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从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专业发展途径四 个维度分析云南边境乡村 A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且,结合 内外部因素分析了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因,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进 行该研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云南边境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打造高质量、更有 活力、更具特色的师资队伍,让其成为提升边境教育质量的重要资源和有利保 障。
二、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通过文献查阅得知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受到了较多关注,但关于云南边境地 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还是较为稀缺。因此,本研究选取云南边境 A 市乡村 A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作为研究对象,让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对象多元化。同时,
① 钟海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边境民族教育脱贫的重要基础[J].中国民族教育,2017(1):16-19. 云南边境 A 市乡村 A 小学教师这一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能够结合地域特点、教 师工作环境、教育政策等多种因素,有针对性地总结出提升策略,从而充实边 境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
(二) 实践意义
本研究是一个实证研究,能真实反映出云南边境 A 市乡村 A 小学教师专业 发展现状。这也可以体现“小地方大社会”的逻辑,展现出一种不一样的解释 方式。通过对云南边境 A 市乡村 A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可以透视该地区 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扩展人们对边境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 认识,也可以指导我国边境类似的其他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实践。
同时,在云南边境地区,由于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等因素 的影响,该区域乡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对云南边境地区乡村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真实展现,希望能够为云南省及相关部门进行教师专业发 展顶层设计时提供基础信息,使得教育决策能够来源教师生活、贴近教师生活, 更加具有说服力。并且,能引起一线教师的共鸣和思考,不断促使教师自身专 业成长,进而提高边境地区乡村小学的教育水平。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 研究概况
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CNKI)、万方、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数据库 检索,为保证文献的准确性,检索方式以高级检索,以篇名精确检索,检索时 间截止到 2021 年 3 月 2 日,检索内容为“教师专业发展”“乡村(农村)教 师专业发展”“乡村(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边境(边疆)教师专业发 展”“边境(边疆)乡村(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5 个层面。检索时发现, “乡村”与“农村”、“边境”与“边疆”大意相近,故此也纳入本研究的检 索词中。(检索结果见表 1.1)
第一章 绪论 | |
表 1.1 文献数量统计 | |
检索词 | 期刊数 学位论会议数 报纸数 总计 文数 |
教师专业发展 | 9203 | 1942 | 383 | 86 | 11614 |
乡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 306 | 34 | 13 | 3 | 356 |
乡村(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 | 32 | 34 | 1 | 0 | 67 |
展 | |||||
边境(边疆)+教师专业发展 | 20 | 1 | 0 | 0 | 21 |
边境(边疆)+乡村(农村)+ | 1 | 0 | 0 | 0 | 1 |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从表1.1中可以看出,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总计11614篇,有关乡村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为356篇,具体到乡村(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 展的研究仅为 67 篇,再深入边境(边疆)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才 21 篇,边境(边疆)乡村(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仅为 1 篇。可见,边境乡村小 学教师专业发展少有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挖。
通过在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查阅发现,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著作很多,比如: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2001)、教育部师范教育 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2003)、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
(2011)等;关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著作以李存生《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引论》
(2018)为代表;关于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著作以吴义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2018)为代表;关于研究边境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多数散落于边境教育专著中。比如:钟海青、高枫的《守望边疆教育: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保障与特色发展研究》(2011)、苏德和陈中永的《中国边境民族教育论》(2012)、李孝川的《云南边境地区民族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出路——非传统安全的视角》 (2016)等。通过对上述现有文献及著作的分析整理后发现,本文围绕教师专 业发展、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边境地区教师专业发展三个方面作出如下综述:
(一) 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教师的发展关系到未来教育质量的提升。要实现从量的要求到质的提升,必须让教师教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武器。①因此,梳理出国内外学者关于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要素、发展阶段的研究。
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富兰、哈格里夫斯(Fullan. M&Hargreaves. A)提及“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 的理念、教学方法或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成长。”②埃里克•霍伊尔(Eric Hoyle) 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必须具备知识和能力的一个过程”。③理查兹(Jack Richards)和努南(David Nunan)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从入职培训到发展能 力再到能力提升的持续发展过程。”④叶澜、白益民等(2001)认为“教师专业 发展是教师从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与完善自身专业 知识、技能和情意等方面的专业成长、成熟过程。”⑤在《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 实践》一书中,“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就是,教 师更新教育理念,学习新知识,并实现专业能力的不断成长。”⑥徐文峰(2015) 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自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完善的过程,强调教师个 体性的专业提升。”⑦
2. 教师专业发展的要素
Hargreaves (1995)指出"教师专业发展具体包括知识、技能、道德、政治 和情感方面。” ®Blomeke和Delaney (2012)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两个重要 组成部分是认知能力和情感动机特征。”⑨林瑞钦(1990)指出“教师专业发展 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能以及学科知识三个部分。”⑩叶澜、白益民等(2001) 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一个高度性的理论概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具体包含 5 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感、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发展
⑩ 林瑞钦•师范生任教职志之理应与实证研究[M]•高雄:复文图书岀版社,1990:256. 需要和意识。”①朱小蔓(2012)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包括观念、知识、伦理与 心理人格四大系统。”②
由此可知,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要素研究,虽然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角度提 出了要素结构。但是,从共同点来说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能力 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三要素。
3.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国外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划分主要以富勒、丽莲•凯兹、休伯曼、费斯勒等 为代表。富勒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四阶段:任教前关注、早期生存关注、关注 教学情境、关注学生。”③丽莲•凯兹提出了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包括:寻求生 存期、逐步巩固期、求新期、成熟期。”④休伯曼提出“五阶段论,即进入阶段、 稳定阶段、试验与再评估阶段、平淡与积守阶段、清闲阶段。”⑤费斯勒提出“八 个阶段理论,即职前教育阶段、入职阶段、能力建立阶段、专业成长阶段、职 业挫折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职业低落阶段和职业退出阶段。”⑥国内学者也 提出了自己的划分阶段。从职业发展的成果视角来看,吴康宁(1998)提出“教 师专业发展两个阶段:预期专业社会化、继续专业社会化。”⑦刘捷(2001)从 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奠基阶段、求生阶段、巩固阶 段、更新阶段以及成熟阶段。”⑧叶澜、白益民等(2001)提出“教师专业发展 五阶段:非关注——虚拟关注——生存关注——任务关注——自我更新关注。” ⑨朱小蔓(2002)采用五段论:"职前期 模仿期 独立期 成熟期 创造期。”⑩
针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目前学者都基于不同的视角做出了深入研究。这 些不同的划分阶段让我们了解到发展过程的动态性。
(二)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1.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Hammer(2005)指出:“美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作条件 艰苦且负担重,农村学校地理位置相对偏远,而且与社会相对隔离。”①唐松林 (2005)指出“我国乡村教师存在着教师短缺、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发展资金 缺乏等问题。”②袁桂林(2009)指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突出矛盾在于农村教 师教学负担过重,多学科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③李明善(2011)认为“农村 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主要表现为薄的教师专业意识、敬业精神下滑、知识结构和 学历层次之间不匹配、学科教学能力欠佳、科研水平有待提高、教师自身专业 发展规划短缺。”④肖正德、林正范(2014)指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主要面临 职业道德失范、文化素质偏低、工作量不容乐观、生活质量堪忧、身份认同危 机和文化困境5个方面的问题。”⑤李国应(2018)总结出了 “乡村教师存在职 业理解与情怀感呈下滑趋势、教师心态浮躁等。”⑥刘鹏(2019)指出“乡村教 师专业发展不仅有教学理念的落实、教学材料的总结等教师共同性问题,而且 存在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家长对教育重视不足等乡村教师面对的特殊性问题。” ⑦
2.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虽然研究者的研究角度不一样,但是总体上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在内部因素方面,比如:龚宝成(2019)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切入,认为“乡 村教师缺乏地方性知识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原因。”⑧黄晓茜、程良宏 (2020)认为“乡村教师大多呈现敷衍式学习、功利化学习等样态,阻碍了其专 业发展。”⑨咎芋(2019)指出“学生和家长的不配合,阻碍了家校进行有效合 作。”⑩在外部因素方面,比如:OSTINELLI G (2009)通过调查得出:“教师培训学校与地方性学校之间未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从而影响培训质量。” ①Simone White (2014)调查研究指出,“农村缺少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与资 源,从而阻碍了教师专业化。”②蔡华健等(2019)指出影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的因素是“支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主体之间协同性差,多主体之间缺乏 有效的沟通与合作。”③
3.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从宏观政策方面,席梅红(2018)认为“必须实施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向乡 村倾斜,为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开展专项培训计划。”④王皓月、彭庚(2020)指 出“各级教育部门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财政配置制度,优先向偏远农村地区 和贫困区域进行政策倾斜,以及开展乡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活动。”⑤从支持 体系方面,李存生(2018)指出“应该从家庭的情感支持、同事之间的支持、 学生家长的理解支持等做出大量的努力,从而促进教师发展。”⑥李廷洲等(2020 ) 指出“由于乡村教师工作量比较大而且缺乏有效的培训资源,所以应该为乡村 教师提供具有本土化、针对性、持续性的专业化发展服务支持体系。”⑦从教师 个人方面,任胜洪(2019)认为“应该积极调动乡村教师自主参与培训的主动 性,增强乡村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促使乡村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不断提升自 身专业素质。”⑧从学校方面,杨苏圆、柳军、宋维英(2019)认为“学校一是 要继续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使得学校教师的专业培训成为一项常态化活动。 二是针对教师学习的实际情况,让城乡教师成为学习共同体,共同探讨实际教 学之中遇到的难题,观摩彼此的课堂,为彼此的专业发展助力。”⑨秦娅璐、樊 香兰(2019)认为“以大学教师和小学教师为主体搭建的教师研工作坊,是一个 有效措施。”⑩
4. 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该领域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问卷调查某市、某县的乡村小 学教师专业发展。比如:张洁(2013)通过对湖南省张家界市的调查发现,“教 师面临最大的困难包括自身陈旧的教学理念、繁杂的日常工作任务,并从内外 部提出建议。”①王优(2019 )以Q县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得出该县乡村小学教 师专业的现状,并从政府、社会、学校、教师个人四个方面提出建议。②刘桂明 (2019)以江西省安福县为例,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该县乡村小学教师在专业师 德与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怀四大维度上的发展现状。③胡成成
(2019)以青岛市即墨区为例,问卷调查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④二是通 过叙事从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成长过程进行个案研究。比如:徐璐( 2017) 通过选取两位乡村小学教师,总结少数民族乡村小学教师在专业发展的特点。⑤ 朱远妃( 2018)选取 X 村小中的 L 教师为个案,采用叙事的方法,关注教师 专业发展的实然以及如何改善。⑥
(三) 边境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总体来看,当前关于边境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论文较少,可见该领域的研 究还处于薄弱地带。经过筛选与整理,现有关于边境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理论探讨边境地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要求。比如:孔令娟( 2010) 指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主要是由于受到边疆地区 独特的社会经济、民族、文化、风俗背景的影响。”⑦罗利群、黄敏(2020)认 为“国门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目标以及内容方面具有特殊性。”⑧二是进行 现状调查研究。比如:卢奔芳( 2008)调查广西边境地区的 10 所中小学学校, 分析了影响该地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外部原因,并从教师教育制度、学 校、教师提出了对策。⑨黄翠华、张莉莉(2014)随机选取广西具有代表性的边境县靖西、那坡县的农村幼儿教师,发放500份问卷,对该地区农村幼儿教师 专业发展能力进行调查。①玉开慧(2018)运用问卷法得知“影响当地教师专 业发展既包括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反思能力等主观原因;又包括外岀培训、教 研活动等客观原因。”②但是,专门针对边境地区乡村教师中的某一群体,比如 小学教师进行的研究还是较为稀缺。
二、 研究述评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梳理,国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起步早、发展 体系更为完善,也取得了国内外的认可,为国内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我国 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边境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打下 了基础。同时,相关研究存在不足主要为:
一是,从研究对象上来看,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大范围的教师群体上,比 如:针对某市、某县的教师群体。但是,针对乡村村落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较为稀少,特别是以边境地区乡村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十分缺乏。
二是,从研究内容上来看,一方面只关注边境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 题,忽视了该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有的研究只关注 到该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普遍性,而忽视了其特殊性;而有的研究只关注到特 殊性,而忽视了其普遍性。总的来说,缺乏对该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普遍性与 特殊性相整合。
三是,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已有研究普遍采用大范围的数据统计的方法, 存在着较难剖析深层次问题的缺陷。相比之下,通过选取一所案例小学,运用 质的研究方法,这样可以深入挖掘看似简单的表面之下隐藏的丰富内涵,便于 去深入了解边境地区乡村小学教师,系统地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问题。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 云南边境
在对边境界定前,先来对边疆进行一定的梳理。在我国,“边疆的含义具 体包括:一是,靠近外国的地方;二是,民族杂处的地方;三是,文化、经济 落后的地带;四是,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地带。”①李孝川(2016)认为: “广义的边疆是指分布在我国陆地边境的云南、广西、西藏、新疆、甘肃、内 蒙古、吉林、黑龙江九个省(自治区)。狭义的边疆一般指临近国家边界的地 带。在我国行政规划中一般把与边界接壤的村、镇、县(市)视作边境。”②在《现 代汉语词典》中“边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靠近国家边界的地带”。二是 指“靠近省区边界的地带。”从上述边境的含义可以推知,无论是“国之边界” 抑或“省区边界”,二者均倾向于从地理学和政治学的角度进行解释。③
综上,本研究中的“边境”取“狭义的边疆” “国之边界”的含义。由于 云南省有4061公里的陆地边境线,总共有25个边境县(市)、 129个乡镇直 接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④本研究中的“云南边境”具体指云南省A市与缅 甸直接毗邻的沿边线一带。
二、 乡村小学
关于“乡村”的概念,《中国百科大辞典》指岀:“乡村又可以称农村, 区别于城镇。”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乡村是主要从事农业的地方。” ⑥王路芳(2016)认为“在行政区划上,乡村是指乡(镇)、村等行政区域,不 包括县城。”⑦关于“农村”的概念,李存生(2018)认为“农村是指主要从事 农业生产的地方。”⑧因此,在本研究中“乡村”的概念等同于“农村”的概念。
根据“乡村”的定义,本研究的“乡村小学”是指:地处云南边境A市HQ 镇,以该村落一至六年级阶段的适龄儿童为教育对象的学校。
三、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极具有丰富性、多元指向性。结合前文的文献综述, 本研究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边境乡村小学的教育工作者,为了在多元 文化中实施有效教学和培养边境优秀人才,采取多种专业发展途径,从而实现 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方面的专业性和主动性的动态发展过 程。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从共性方面,边境地区乡村小学教师与其它地区教 师一样共同发展;从特性方面,特殊的地理区域和复杂的教育环境对教师专业 发展产生了影响。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该章主要从研究对象与内容、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研究思路与方法、研 究过程与实施以及研究者的身份与伦理要求五个方面阐述本研究的研究设计与 实施。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 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选择一个具体的案例学校有助于研究的开展,并且可以避免将这教 师专业发展问题悬置在一个空大的文献基础上。一方面,为了深入研究教师专 业发展现状,笔者有必要把自己的调查范围限定在一个小的单位中来进行。这 是从实际调研情况方面考虑的。另一方面,笔者想了解基于学校的教师专业发 展的现实情况,总结取得的初步成效,还存在哪些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是有 哪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建议。要掌握这些情况,就必须获得第一手资料, 融入到现场之中,尝试从研究对象的视角来发现、分析问题,研究重点在于对 现状准确而有深度的描述。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云南边境 A 市乡村 A 小学教师 专业发展,有如下 4 个方面原因:
第一, A 市边境教育在云南省 25 个边境县(市)的代表性。从地理位置上 看, A 市区位条件优越,与缅甸接壤,拥有机场、国家级口岸。2020 年春节前 夕,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前往 A 市进行考察。在云南省 25 个边境县(市)中, A 市边境教育也取得了成就。基础教育质量不断上升,随着相关政策的扶持,教 育的广度与深度也在不断拓展。
第二, A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目前已有的研究中关于 村小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更多的会选取中心小学。以A市HQ镇来举例,在全 镇的 11 所小学中,有 1 所中心小学,剩余的 10 所都是村小。对于乡村小学来 说,村小教师专业发展也值得更多关注。而在这 10 所村小中, A 小学教育教学 成绩都处于全镇的上游水平,在教育教学中既注重小学阶段的培养,也关注毕 业学生的后续发展情况。从该校毕业的学生中,据不完全统计高中在校学生124 人,大中专在校学生78人,研究生1人,这些数据表明该校毕业学生的后续发 展是正常的。
第三,笔者对家乡教师的情愫。笔者在家乡的这所小学里度过了六年无忧 无虑的童年时光,所以对这所小学有着深厚的感情。自己也很感谢那些一直扎 根在边境的乡村教师,正是他们的付岀使得一批批学生成人成才。由于自己的 情感,所以想更加走进这些“亲人”的世界,了解他们的专业发展现状,为他 们的发展去发声。
第四,研究的便利性。这方面的便利性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笔者从小 在这长大,和该小学教师拥有着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熟悉这里的乡土人情、 生活习惯、社会习俗、价值观念、语言等。二是这所小学里有笔者熟悉的领导、 教师,这极大地方便笔者进入现场,降低了进入研究现场的“疏离感”。此外, 这还有助于深入挖掘研究资料,充分了解该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貌。
正是由于以上4个原因,笔者选择了云南边境A市乡村A小学教师专业发 展作为研究对象。这样不仅可以全面剖析该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也能指导同类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二、 研究内容
1. 云南边境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分析框架。基于政策分析、教师专业发 展理论、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协同学理论,结合边境地区乡村小学教师专 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得岀当前边境地区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分析框架。
2. 云南边境乡村A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按照上述构建的分析框 架,通过实地调研A小学的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发现已取得的初步成效。
3•云南边境乡村A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分析。精准发现问题,查找其 中突出的“短板”。通过概括A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原因。
4. 基于 A 小学的云南边境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对策建议。针对存在的问题, 以理论构建的分析框架为参考,探讨促进边境地区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 思路和改进举措。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本节以政策文本分析为基础,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理论以及协同学理论,设计了由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专业发展途径四个维度构成的教师专业发展分析框架。这是本研究对A小学进 行调查研究的理论视角和认识工具。
一、 政策依据
政策的制定为边境教师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和依准。本研究主要从 国家层面、云南省层面和市层面梳理相关政策。
在国家层面,主要参考《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该标准规定了合 格小学教师的基本素养,在引导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①该标 准分为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三大维度。这三大维度的规 定也为目前进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参考框架。
在云南省层面,主要参考《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一是 在教师专业发展素质方面,该政策提出了“教师需要关注、帮助留守儿童,优 先满足、保障留守儿童的需求。鼓励各民族师生相互学习语言文字,积极开发 本地化乡土教材。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和生态文明价值教育。”②由此可以看出,留守儿童问题、民族语言文字问题、 开发本土化乡土教材、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文明价值教育等都 列在教师专业发展范围之内。这些都是云南省教师专业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内 容。二是在教师专业途径方面,该政策也提到了“完善高等院校、县级教师发 展中心、优质中小学应协同参加教师培训工作机制。”③可见,多主体参与教师 培训工作是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
在市层面,这里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地级市层面,市层面的十三五发展 规划与省层面的并没有什么太大差异。二是县级市层面,参考《A市2020年少 数民族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 A 市重视边境乡镇教育发展,招聘少数民 族教师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学,将少数民族教师送到省、市外进行跟班培训。”①可见,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教师专业素养,但是重视教师培训。
综上,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为本研究提供了一个大致的参考框架,但是具 体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有所侧重。因此,本研 究基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三大维度,结合当地特定的教育实际, 充实研究维度。由于,结合政策提到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和实际调研过程中发 现其重要性,所以把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加入研究维度之内。
二、 理论基础
(一)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1. 理论要点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要素方面,研究者都提岀了自己的划分依据。值得一提的 是, 2011 年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把教师专业发展要素分为专 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这三个维度的划分也是得到众 多学者认同。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方面,杨天平、申屠江平(2012)认 为“社会、学校以及教师习行是重要原因。”②教师专业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付园园(2018)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外部因素和教师的自 我发展意识、学习能力等内部因素影响。”③
2. 对本研究的适切性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对本研究的适切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为本 研究中教师专业发展维度的划分提供了依据。通过运用三大维度去考察边境地 区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既可以减少调研过程中的盲目性,又符合当前实际 需要。二是为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支持。边境乡村小学教师作 为“社会存在”,其专业发展必然要受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教师还需要和家长、学生进行交流,这些个体的言行也会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 影响。当然,教师自己也是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真正了解教师 专业发展,就必须深入到教师身处的环境之中,综合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种影响因素。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本研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
1. 理论要点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是由滕星教授所提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为“在一 个多民族国家中,该国的教育不仅要传递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也要传 递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象是主体民族和各少数民族学生。其中, 主体民族要学习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各少数民族也要学习主体民族的文化。目 的是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从而筑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该理论形成的依据: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主体民族和 各少数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从历时性分析来看,内部上由于各 民族的自我文化传承,外部上由于民族间的文化互动,所以各民族形成了‘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也就是说主体民族向各少数民族吸收了文化, 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受到了主体民族文化的影响。”①“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 把国家整合教育与个人和社区生存、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有助于培养个体爱 乡爱土,也有助于多民族地域共同体的和谐。”②
2. 对本研究的适切性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为本研究解释边境地区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提供了视角,关注到当地教师专业发展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结合。边境地区少数 民族聚集,自然状况复杂,文化类型各异,文化的多样性突出。在现实境遇中, 针对边境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太过于强调统一性,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性及 其对文化的适应性关注不足,导致身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受阻。 长此以往,导致教师自身素质得不到提升,满足不了社会多样化对人才的需求, 影响边境教育的质量。边境环境的多样化,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性与特殊 性,“能够让教师们在面对各种学生时都能明确教学行为、完成教学任务,从 而增加他们教育经历中的文化多样性。”③所以,我们应提倡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理论,要求边境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应当在适应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特征基础之 上。也就是说,边境地区乡村小学教师除了要具备与其它地区教师共有的品信、 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备与单一文化背景下教师不同的教育教学素养,这是边境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协同学理论
1. 理论要点
协同学创始人赫尔曼•哈肯,受到激光运动现象的启发,于1977年出版 《Synergetics—An Introduction》,标志协同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建立起来。随 着相关研宄的深入,蒂莫•梅哈特(Timo Meynhardt)等指出协同学是基于自 然科学,但被人们广泛应用于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①由此,协同学也在全世 界范围内得到传播。 1981 年由张纪岳、郭治安翻译的哈肯教授的专著《协同学 导论》在中国岀版。随后,协同学进入我国后,被应用于物理学、教育学、管 理学等各个学科领域。②1993年,陈峰最早将协同理论运用到教育学领域。③时 至今日,经过多年研究,协同学不断发展,应用的学科领域也不断扩展。在教 育领域,协同学主要运用在各阶段教育主体合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范 生培养、研究生教育工作、教师培训等方面。
通过研习相关研究,提炼岀如下2个基本观点:
(1) 一个系统由多个复杂而开放的子系统构成
一个系统是由多个复杂的子系统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无时无刻不受到系 统外部各种能量、信息和物质的影响,呈现岀复杂、开放特性。即系统与其所 在的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动。系统必须保持开放和经常性更新,才能 维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与稳定。系统的开放性可以不断地从外界获取物质、信 息的补充,为产生协同运动创造条件。
(2) 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运动,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大量子系统构成了一个完整系统,当子系统之间联系弱时,这时系统进行 的是独立运动。当改变控制参量和序参量时,系统会转变为协同运动。由此, 子系统之间协同运动的效应,会大于独立运动的效应,即实现1+1>2的效应。 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运动,有利于优化系统模式,调动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 积极性,改善调整各子系统之间的交互方式。
2. 对本研究的适切性
协同学理论为本研究解释边境地区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提供了视 角,注重发挥 1+1>2 的协同效应。协同学是一门探索系统内多个子系统之间相 互合作的科学,它关注的是从无序到有序、从一个相到另一个相发生质变的物 理、化学、生物乃至管理、社会和教育现象。迁移到管理领域,协同学关注一 个公司的不同部门之间如何一致动作,以改进公司的职能。调研发现,当地教 师教育机构能力薄弱,彼此之间的协同性差,这种现象对于促进当地教师专业 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因此,要让当地教师教育机构从分散到协同,为当地教师 提供有效、持续、公平的培训,共同促进当地教师专业发展。
三、 分析框架
依据上述政策依据、理论基础,结合当地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形成 总体分析框架图(如图2.1),为云南边境乡村A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打下基 础。
图 2.1 分析框架
根据分析框架,可把本研究具体内容可分为两方面:第一,云南边境乡村A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受内部、外部因素影响。这些内外部因素导致云南边 境乡村 A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各有不同。第二,在各种因素影响下,采取多 种专业发展途径促进边境乡村 A 小学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 专业知识、 专业 能力方面的发展。
基于总体分析框架,结合政策依据、理论基础与实际情况构建了具体分析 维度。(如图 2.2)从图 2.2 可以看出:云南边境乡村 A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维度 由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发展途径四方面构成。依据这 四个维度的具体内容对云南边境乡村 A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现状概述,发现 存在问题。该维度框架中指我国边境乡村小学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具 备的理念与师德、知识、技能和发展途径。该地区教师除了要具备与单一文化 背景下教师的共同素质外,还需要具备与之不同的教育教学素质。也就是说教 师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使教育教学更加贴近当地学生的需求。在专业师德 与理解方面,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添加了“对边境教育特殊性的认识”这一维 度。在专业知识方面,借鉴其它研究中,添加了“边疆政治学、经济学知识”“当 地民族历史与文化知识” “民俗知识”这三大维度。在专业能力方面,结合政 策、理论依据、实际调研情况,添加了“国家认同教育能力” “禁毒教育能力” “反恐防暴教育能力”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能力” “边境文化传承教育能力” “生态文明教育能力” 这 6 个方面的内容。在专业发展途径方面,主要是根据 自己的调研进行综合分析。表中“•”内容为综合边境乡村A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实际情况与相关研究加入。
云南边境乡村A彳哮教师专业发謎度 | ||
专业理念与师德 | 专业理解与认识 | 教师专业情感 |
教师专业动机 | ||
教师专业认同 | ||
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対 | 了解学生的背景 | |
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态度 | ||
•对边境教肓的认识 | •特殊性 | |
专业知识 | 小学生发展知识 | |
学科知识 | ||
实践性知识 | ||
通识性知识 | 信息技术知识 | |
•边疆政'冶学、经济学知识 | ||
•当地民族历史与文化知识 | ||
•民俗知识 | ||
专业能力 | 教肓教学设计 | 方法 |
组织与实施 | 课堂教学能力〔教学方式、教学语言能力、 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 |
•活动实施能力(国家认同教肓能力' 禁毒 教肓能力、反恐防暴教肓能力、民族团结进 歩教肓能力、边境文化传承教肓能力、生态 文明教肓能力) | ||
沟通与合作 | 学生、家长、同事、社区 | |
反思与发展 | 教学反思能力、专业发展意识与规划能力 | |
•专业发展途径 | 学檢举行的活动 | |
外出培训情况 | ||
自学情况 |
图 2.2 云南边境乡村 A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维度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本研究的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环节(如图 2.3):第一,发现和提出问题; 第二,在梳理文献、借鉴相关理论、总结政策文本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专业理 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发展途径四个维度的边境地区乡村小学 教师专业发展分析框架。第三,根据构建好的分析框架,实地调查边境乡村 A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情况。通过实地调查与资料整理发现边境乡村A小学 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问题成因进行分析。第四,基于边境乡 村 A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提出优化建议。
二、 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利用学校图书馆以及电子资源,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云南边境地区乡村小学 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政策文本进行客观地、系统地描述和分析,以 便于进行切实可行的经验借鉴和迁移。
(二) 观察法
本研究采用非参与式观察。笔者通过听课、参加学校活动展开观察,重点 记录教师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学校和教室的环境陈设、教师与领导、同事、 家长、学生的交往。在此次调研中,笔者共听课 22 节,包括一至六年级这学期 所开设的所有课程。(详见附录 A)
(三) 访谈法
本研究的访谈对象分为以下四类:一是相关领导,具体包括 2 名 A 市教育 体育局领导、1名A市进修学校领导、2名HQ中心学校领导;二是A小学15 名全体教师;三是 12 名五六年级学生,包括傈僳族学生、汉族学生;四是 12 名家长,包括傈僳族家长和汉族家长;共计访谈 44 人,形成 16 万字左右的访 谈记录。(详见附录B)从不同的视角了解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存 在问题、对策建议等方面的内容,完善资料收集。
(四) 实物分析法
本研究收集的实物资料主要分为三类:一是 A 市发布的政策、公告、通知 等文件;二是 HQ 镇的地方志、中心学校发布的各项规章制度;三是 A 小学的 资料,包括校史、学校校本教研资料、任课教师基本情况、教师管理制度等。
(详见附录 C)
第四节 研究过程与实施
一、 前期准备
本研究的前期准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献的查阅与整理。通过前期 的文献工作,为之后进入现场奠定了基础。基于前人研究基础,明确相关概念, 确定研究问题,撰写开题报告,为后期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是与学校的“守 门员”取得联系,获得进入现场的许可。由于,该学校的校长与笔者有一定的 亲戚关系。在进入小学开展调研这件事,相对来说比较顺利。
二、 进入现场
所谓“现场进入”,就是研究者进入研究现场、确定受访者并与之建立联 系的过程。①笔者于2020年6月10日进入现场,并于8月5日完成所有研究资 料的收集,共计 57 天。在这 57 天的调研过程中,笔者把自己所做的事情概括 为两个阶段:一是熟悉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与他们“打成一片”。刚开始的时 候,有些教师对我还是有所顾虑,怕他们所说的话会对他们造成影响。问我一 些诸如“你们研究生主要是研究什么” “你的毕业论文所研究的东西被用来干 什么”之类的问题。虽然自己在见到教师时,都会向其说明我的研究目的和伦 理要求。为了打消老师的顾虑,我会主动给老师帮忙。比如:每天早上帮忙在 门口给学生测体温,帮老师查资料、填资料。时不时和老师一起吃饭,拉近彼 此的距离。或者,给老师带点小礼物。慢慢地,笔者就和学校的老师们更熟悉 了,他们会向我诉说一些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困惑与难题,比如:应试教育、少 数民族学生的教育问题、应付检查等。二是运用多种方法收集研究资料。通过 观察、访谈、实物收集,全方位了解该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笔者跟随研究对 象多次进入课堂、办公室、在校宿舍,观察教师的教学环境、工作环境、生活 环境。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尽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做好聆听者。刚开始 访谈时,笔者还拿着自己事先准备的访谈提纲。后面,随着自己与老师们的熟 悉,自己就脱离了访谈提纲。实物收集也是本研究中重要辅助手段,笔者注意 资料的多样化,多渠道收集资料。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笔者还添加了学 校老师们的微信,方便之后进一步联系。
三、 后期写作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获得了丰富的研究资料。自己第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 把这些资料分类、归纳。将访谈资料、调研日志、学校相关资料等,根据主题 归纳到一起。每次访谈都有录音,根据录音当天回去后进行文字录入。调研日 志主要记录了笔者每天去学校的所见所闻。在撰写论文过程中,自己对有些资 料有疑惑的,通过微信向学校的教师进行核实和追问,确保信息的有效性。由 于笔者前期收集到的资料相对丰富,所以论文初稿完成相对顺利。
① 郑欣. 田野调查与现场进入——当代中国研究实证方法探讨 [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版), 2003(3): 52-61.
第五节 研究者的身份与伦理要求
一、 研究者的身份
“文化唯物论的主客位研究方法的创始人是马文•哈里斯。哈里斯认为,应 从参与者和旁观者的角度来考虑参与者的思想和行为。”①''从参与者本身的角 度研究文化的方法称为主位研究法,从旁观者的角度研究文化的方法称为客位 研究法。”②研究者本人从小在边境村落中长大,该校中的部分教师还是笔者以 前的小学教师,笔者的身份更能够取得研究对象的认同,这也帮助笔者顺利地 与研究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他们也愿意与笔者沟通、交流。在后期的调研过 程中,资料都收集差不多了,部分教师还主动与笔者联系,问需不需要某些资 料。可见,通过一段时间相处,这些教师对笔者产生了较强的信任感。在调研 过程中,笔者一直强调自己是在学校学习的,教师们的教学经验都要比我强。 因此,我们之间能够敞开心扉聊天。由此,'局内人”的身份让我和研究对象 之间很容易产生共鸣,自己也能理解研究对象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同时, 在描述研究结果时,能够从研究对象的视角去分析问题,为他们'发声”。但 是,这种'局内人”的身份也会造成困惑,还需要摆正自己的身份。自己既需 要以'主位”来看待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还需要运用'客位”来观察、分析和 解释现象。在调研过程中,需要运用'主、客位”的方法,在'局内人”与'局 外人”的身份中转换,这样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研究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二、 伦理要求
深入到一所学校要求研究者通过对一个真实事例的整理,近距离接触研究 对象,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这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研究对象的个人隐私。 在这个过程中,面对鲜活的个体时,遵守伦理要求就更显得重要。因此,笔者 在本研究中注意以下 3 个伦理要求:
一是严格遵守保密原则。调研过程中,会涉及到调研对象的一些个人观点 和看法,甚至有时会触及个人隐私。由于这些个人观点或隐私是在双方相互信
① 滕星.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M].北京:教育科学岀版 社,2001:7.
② 马文•哈里斯.文化人类学[M].李培荣等译.北京:东方岀版社,1988:15-18. 任的基础上进行沟通的,所以研究者有义务、有责任替他们保密,不能只考虑到 完成研究任务而影响了他人的生活与工作,甚至伤害他们。因此,在调研中我 都会做到绝对保密,以便保证研究对象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参与。因此,本研 究中所涉及到的地名、学校名和人名均省略,并用字母代替,这也是一种对研 究对象的保护。
二是客观公正地对待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以及调研对象。这就要求对每一 位被访者, 无论是教育部门领导、校长、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应尊重他们的 想法,尽可能翔实地呈现他们的观点。
三是回报案例学校的支持。在调研过程中, A 小学的全体教师给予了笔者 很多的支持,也占用了他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们对本研究的无私分享与配 合,笔者能给予的回报就是帮助教师找资料、写资料,或者给老师们分享点小 零食。并且,在毕业论文完成后,反馈给案例学校,感谢支持。
电话:13503820014
135038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