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硕士研究生论文网

硕士论文范文

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及关系分析

作者:admin1 日期:2022-03-30 09:47:26 点击:369

第 3 章 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及关系分析

3.1     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分析

在分析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过程中,主要从四个角度进行分 析。除了空间和社会外,还从经济和环境的角度分析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如何推 动经济增长,并通过分析建立了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模型。

3.1.1    空间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空间城镇化不仅反映出城镇发展的空间聚集和协调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将城 镇的人口转移内容体现出来。空间城镇化将城镇和乡村之间的联系密切起来,可 以通过研究发现,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到来让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 移,这对于节省土地资源来说至关重要。随着人口的转移,农村人口的人均占地 比例提高,随着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用现代化的工业手段发展 农业,而且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的同时提升了人均收入。 中国在 1950 年实行的城镇化政策为城市偏向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将城市居民 和农民居民的界限划分得更加明显,而且通过城市偏向这一政策限制了农村人流 动向城市。这一政策在最开始实行时,对人口的转移起了一定的作用,长期来看, 这一政策的约束性不强。反而通过实行这一政策,导致很多城市病出现。改革开 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国力提升,农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 的改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减慢,实际上,农村人口向城市发展的过程 中并没有被城市尊重,尽管农业人口已经完成了转移,但它在城镇中没有享受到 基本的公共服务,在城市中也没有得到尊重。农村虽然向城市转移,但是农村人 还是农村人,城市人仍然是城市人。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各地实行就地城镇化政策。利用就地城镇化政策减缓了农村人口向城市发展的步伐,通过这一政策,缩 小了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差距,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城镇交通网 络建设工作的开展和完善有利于加强城镇之间的联系,同时让城镇之间的差距减 小。要想富,先修路,交通建设对于乡村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交通网络的完善 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刺激旅游业的发展。乡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 件和乡土人情。发展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完善交通网络对于乡村旅游 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除了完善交通建设之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也应该加强。 在城乡发展过程中,城镇要发挥主导作用,利用自身的辐射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 展。

3.1.2    经济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经济的增长需要借助经济城镇化来实现。经济城镇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 中,主要从三个角度出发展开工作,除了消费和投资之外,还应该包括产业结构 转型。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来说,经济城镇化是基础,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

经济的增长需要消费的促进,第一,消费需求是建立在收入差距也相对比较 小时被刺激的,中国的农村人口收入和城镇受人口收入年均水平差距较大,这在 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乡村的消费水平低于城镇消费水平。研究学者凯恩斯提出中国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和城市的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不协调,因此,农村消费在一定程 度上是有限的,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拉动内需的一大障碍。中国的经济发展中二元 经济结构发挥的作用在不同的时期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最开始对经济的发展有 促进作用。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四个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过程——统筹城乡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对农村人口的发展十分有利。农村 人口转移之后,农村人口的人均土地资源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人口的 收入,弥补了农村和城镇之间的收入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需求的增 长。

此外 ,农 业转移 人口 的市 民化 可以刺 激消 费需 求。 根据中 国 发 布的 《2014-202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本文件详细描述了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 目标。在这个文件中,中国将在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0%,通过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2020 年中国的农村人口数量将进一步的降低,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 劳动力在城市中获得城镇户口,真正成为城镇人,城镇化水平的普及对于刺激消 费来说至关重要,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收入的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除了转移出去的剩余劳动力收入提高之 外,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因为农村人民的人均土地份额占比增大,农 业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也相应的有了一定的提升,这对于刺激 农村的消费也有一定的助力,农村的消费结构也会随着城镇化水平在提高发生转 变。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吃饱穿暖阶段而追求精神层面上的满足。人口转移的过 程已经转变了原有的人口迁移方式,只在要求现在人口真正转移之后变成市民, 所以在农业人口转移的过程中,农村人口的消费观念也会发生转变。

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到来,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当中去,这会让城镇的基 础设施耗损加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个情况下会出现新一轮的变革和升级。 中小型的城镇在基础设施工作建设过程中就落后于一些发达地区,在城镇的基础 设施工作建设中的投入也相对比较小,如果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基础设施 建设得不到改善,农业人口的转移就不会促进城镇的发展。以往的农民工进城之 后落户比较困难,目前的新型城镇化要求城镇给转移新城镇的农民工落户工作上 提供便利。在新型城镇化落实过程中,一些投资需求如雨后春笋,但是这种需求 通常都能间接地刺激经济的增长,是为了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

新型城镇化调整了目前农业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增长。新型城镇化对非农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除减少农业从业人员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还让农业从业人员的人均土地份额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从业者机械化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刺激了城市的消费需求。城市的发展借助劳动力资源进度加快,工业时代到来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和消费市场,农业人口的转移向城镇就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公众在消费的过程中,会充分的考虑自己的收入条件,根据收入的水平高低来决定消费层次的高低。城镇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让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业的发展。服务业是随着消费需求 提高之后应运而生的。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城镇化发展水平到一定程度时第三 产业的发展将会势不可挡。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城镇是人口的最密集地区也是 各种商圈聚集地,所以城镇化的普及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助力。而第三产业是新 时代发展条见下促进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产业类型,所以城镇化的普及对于促进 经济增长来说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

3.1.3    社会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中国在过去几年实行的城市偏向政策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短期内有促进作 用,但是长期进行下去对城市的发展不利,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市和农村之间 的贫富差距。城市偏向政策严格的限制农村人口落户城镇,这对于农村人口的发 展来说不利。众所周知的是,城镇的居民在一些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享有的权益 上比农村人口多,而且教育条件城镇也比乡村高很多。对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 口来说如果没有落户城镇那么就很难享受到城镇的优势资源。中国的新型城镇化 推行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将人的发展作为至关重要的一点。 农民的市民化需要有制度的保障,而不是制度的限制。目前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 研究工作上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主要利用两个途径能够促进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 第一个途径是收入均等化,第二个途径是资源优化配置。收入均等化和资源优化 配置的过程都是在利用社会资源,协调群众关系的过程,同时采取这种方式能让 群众的社会保障统一实现社会公平。同时,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社会城镇化对 于社会的稳定和谐来说至关重要。每一个社会中存在的人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 所以社会能够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对于人的发展来说有益无害。

3.1.4    环境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新的绿色发展要求,针对新型城镇化 建设工作除了提出集约和智能的要求之外还提出了绿色低碳要求。要求新型城镇 化建设过程中不能以破环境为代价,而发展城镇应该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城镇发展的过程中,无论从生产方式还是消费模式上都应该注重绿色发展。绿色生产方式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城镇化的绿色 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政府也可以利用这一政策的落实,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同 时保护环境。除了运用绿色发展理念来发展城镇事业之外,在城镇建设的过程中 应该注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发展绿色产业的过程中,尽可能的节约资源, 利用最小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除此之外,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环保 的同时,对污染物的处理工作上也要多下功夫,不能让污染物随意排入到社会生 活中。

3.2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机理分析

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经济增长会随着某一地区城镇 化水平的提升而不断提高;同样的,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又会进一步促进经济 增长。随着某一地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当地城镇化将 会朝向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的新型城镇化迈进,第二、第三产业将会成为当地经 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而经济的不断增长,也会 进一步加上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服务能力,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为推进 当地新型城镇化提供动力。

image.png

图 3-1 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机理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推动当地产业互动、城乡统筹和生态建设,从而刺激经济发展,反之当地产业链的延长和互动、城乡统筹和生态环境建设也可以推动当地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和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势必会带来当地各类产业间的互动与联系,加强当地城 乡統筹,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水平的提高,推进当地生态环境向更好态势发展, 从而有效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互 为因果。

3.3 本章小结

本章在分析影响经济增长作用机理的过程中,主要针对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 长的影响这一方面入手。新型城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始终将人的位置放在最核心的位置,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将人的权益保护 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在城市文明建设和城市的现代产业发展过程中,投入的精 力也较大。本文在针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研究过程中,从四个角度出发,研究新 型城镇化的工作开展情况,分别为经济的城镇化和环境的城镇化,除此之外还包 括空间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新型的城镇化利用的方式是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真 正转向城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农村现代化产业的进行,同时刺激城镇的消费利 用人口集聚来推动经济增长。

第 4 章 新型城镇化对阿拉尔市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阿拉尔市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师阿拉尔市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境内,北起天山南麓山地,南至塔克拉 玛干沙漠北缘,东临沙雅县,西抵柯坪县,傍依阿克苏河、塔里木河、台兰河、 多浪河水系,沿河岸及冲沟两侧略有抬升,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2019 年, 第一师阿拉尔市地区生产总值 309.5 亿元,比上年增长 4.4%。其中,第一产业增 加值 131.3 亿元,增长 6.6%;第二产业增加值67.4亿元,下降 0.2%;第三产业 增加值 110.8 亿元,增长 5.1%。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 42.4%、 21.8%、35.8%。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增长,对经济增长的 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分别为 2.9%、0.1%、1.6%。

   image.png                          

图 3-2 2015 年-2019 年师市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4.2 变量选取

在本文第 3章中,就城镇化影响经济增长展开了理论分析,主要通过以下四 方面影响经济增长率,其一为空间城镇化,其二为经济城镇化,其三为社会城镇 化,其次为环境城镇化。笔者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并对理论进行了总结分析,主 要以阿拉尔市作为实验案例,并展开实证检验,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验证新型城 镇化如何影响经济增长。

本文数据来自阿拉尔市 5年面板数据,探究城镇化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同时 通过本次实证研究分析,可以为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奠定了一 定的基础,同时阿拉尔市在进行经济转型升级中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4.2.1      经济增长(不变价格人均 GDP)

所谓经济增长,实质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一种客观表现,由于阿拉尔市的生产 总值受人口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因此本文在选取实证数据时,以 2015 年至 2019 年,5年内阿拉尔市人均GDP来衡量居民生产总值。除此之外,由于阿拉尔市 的人均GDP数据一般都是以当年价格表示,考虑通货膨胀率将会影响人均GDP, 因此笔者将其换算为不受通货膨胀率影响的实际人均GDP,本文数据主要来自于各城市的统计年鉴,其中的人均GDP指数在进行换算时,以去年数据作为基期, 本次研究中,基期为2015年,之后利用当年价格计算的人均GDP以及以2015 年为基期计算的人均GDP指数再次进行评鉴,得到处理后的人均GDP处理后 的值不会受通货膨胀率的影响。除此之外,为了解决异方差问题,本篇文章在进 行实证分析时,对不变价格人均 GDP 取自然对数,其对数值可以表示阿拉尔市 在 2015 年至2019年间实际经济增长情况。

4.2.2    空间城镇化(城镇化率与交通网密度)

所谓空间城镇化,其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两部分,其一为农业人口转移,其 二为区域空间,以上之间联系的紧密性则构成城市空间城镇化的内涵,由此在本 文的研究中,主要选取了两大指标空间城镇化进行衡量,第一个指标是城镇化率, 第2 个指标是交通网密度。一般而言,城镇化率越高,则代表城镇化水平越先进, 因此为了衡量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这一指标十分适用,其可以体现城镇化过程 中农村居民向城镇聚集,部分从事农业的农民逐渐进入城镇,并从事非农生产。 到目前为止,学者在探究城镇化率时研究出两种统计口径,其一则是通过计算非 农产业人口占总人口的壁纸;其二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值。由于阿拉尔市数据 容易获取,因此本篇文章离开城市为实证研究对象,并利用阿拉是非农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值来表示该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具体公式如下所示:

URBANit =血                            (4.1)

it pit

其中:URBANit中的表示地区,URBANit中的t则表示城镇化率,plit和pit 表示在不同地区i中,在时间t下,城市非农人口数、总人口数。计算出的城镇 化率绝对值会存在一方差问题,因此对其取自然对数。

空间城镇化的表现形式有许多,其中区域空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也可以衡量, 一般而言如果区域间空间联系越紧密,则表明区域经济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如 果区域间的交通网络愈加健全,会促进区域之间的商业贸易、生产活动甚至劳动 力的流动,同时也会使得流动区域逐渐扩宽,这将促进城市经济不断发展进步。 在本篇文章中,为了度量区域空间联系的紧密程度,选取了交通网络密度值对其加以表,具体公式如下:

TRAFFCit =史1鱼                                  (4.2)

it area it

其中:TRAFFCit表示在不同地区i中,在时间t时的公路交通网密度,milet 和areait则表示在不同地区i中,当时间为t时的区域公路总里程和区域面积。计 算出的公路交通网络密度值将会产生异方差问题,因此为了消除异方差影响,对 交通网络密度值取自然对数。

4.2.3    经济城镇化(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与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

新型城镇化通过多种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其中经济城镇化这一影响路 径尤其重要,经济城镇化越发达,将促进经济的增长,两者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 一般而言经济城镇化能够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为城镇化进程创造条 件,与此同时,对经济三驾马车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包括刺激投资、刺激消费, 与此同时对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般选用居民消费水平这一指标衡量社会消费水平,由于阿拉尔市城市层面的经 济数据比较容易获得,因此在本篇实证分析选取人均城乡居民消费支出这一指标 加以衡量,该指标包括居民用于日常生活的所有花费,其包括用于消费品上的支 出,也包括居民用于服务性消费的支出,为了剔除通过膨胀率的影响,对以上指 标以 2015 年为基期进行评鉴。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比较多,其中投资需求对其 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因此利用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衡量投资需求的增加,并利用 相同的方法对于这一指标进行评价,剔除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在对三大产业进行划分时,主要是按照社会生产生活历史发展的前后次序对 其进行划分,本篇文章参考国家统计局中对三大产业的分类,其中第一产业部门 所生产的产品是借助自然界而完成的,第二产业部门负责再加工,主要是对初级 产品进行再加工,第三产业则包括所有服务业。具体来说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 林业、畜牧业、渔业及相关的服务业,第二产业则主要包括工业制造业以及建筑 行业,其余的产业则属于第三产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开展,许多农业人口 将会进入城镇,这位第二产业提供大量劳动人口;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也逐渐增加,将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许多劳动人口也不断挤进该产业, 最终形成三大产业结构。为了探究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作用, 本文选取非农产业增加值这一指标对其加以衡量。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也逐年增加,这也提高了当 地居民的消费能力,同时也扩大了城市投资需求,进而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然而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包括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收 入差距。有此可知,再探究经济城镇化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时,还应当分析城 乡收入差距的变化。在衡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时,学术界主要应用以下两大指标 对其加以衡量,其一为农村居民人均净收入,其二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由于城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值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利用泰尔指数来表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i表示观测样本的截面数,本文中为阿拉尔市场(i =阿拉尔市,1 团…山团);本文选取的观测年度数据来自2015-2019年五年的数据;j表明所 有值都会有城镇数据和农村数据,TLit表明在时间t时,在不同地区(用i表示) 的城乡居民收入泰尔指数,Wjt和Wit分别表示在地区i,时间为t时的城乡居民 收入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总和,piJt和pit表示在地区i,时间为t时的城镇人口、农 村人口数、总人口数。通过以上计算公式可以发现,泰尔指数大于 0,小于 1, 并且这一指数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正相关关系。

4.2.4    社会城镇化(每万人医疗床位数与教育和社会保障支出)

随着社会城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也会提高。其主要表现在社 会医疗水平、居民受教育水平、社会保障服务等等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 展,也带动了城市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正式通过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为城镇带来 了大量的劳动力,解决了城镇发展过程的难题,同时城市不断加强社会保障制度 的建立与完善,不断激活居民的储蓄需求,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特别是流入城镇 中的农业人口的消费力,通过扩大内需,不断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在探究新型城镇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时,利用定量分析方法,并纳入了社 会城镇化多种指标加以研究。在社会公共服务中,其包括许多领域,具体而言其 包括教育业、医疗服务业、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其中以该城市每万人所拥有的 卫生机构床位来表示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这一指标能够很好的吊针医疗服务水平 的发展状况,这一数值越高,则意味着城市医疗水平越发达。为了衡量城市的教 育水平,本篇文章利用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值加以衡量,同时,利用社 会保障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表示社会保障发展水平。

4.2.5    环境城镇化(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与废水和废弃处理设施数)

所谓新型城镇化,其与城镇化的主要差异在于,前者在城镇建设中更加突出 生态建设,即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鼓励绿色生 产、生活方式。所谓环境城镇化,作为新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城 市经济水平,也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这其中环境资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也必须保护环境资源。国家为进一步推进新型城 镇化,提出了2014年至2020年7年间的具体规划,并提出以下目标,不断优化 生态环境,改善空气质量,使得居民用水更加安全,除此之外为了衡量新型城镇 化水平,将资源环境作为其主要参考指标。由于阿拉尔市相关环境指标十分容易 获取,因此本文在衡量环境城镇化水平时,主要选用了以下几种指标,其一为城 市建成区绿地率,其二为废气处理设施数,与此同时第一个指标也作为资源环境 类指标,在评价新型城镇化水平时,也是经常选用的一种指标。

4.3     数据来源与面板数据模型设定

4.3.1 数据来源

本篇文章的数据来源于阿拉尔市面板数据,并根据2015年至2019年的数据 进行实证分析,原始数据来源于历年的《兵团统计年鉴》, 12 个指标值均在相 关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计算而得。

4.3.2     面板数据模型设定

在本篇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就新型城镇化的相关含义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 新型城镇化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了简要的概述,笔者认为新型城镇化通过影 响多种因素从而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其中包括经济层面、社会层面、环境层面以 及地理空间层面,为了进一步探究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本文构建了特定的回归 模型,该模型有多种指标构建而成,并考虑了序列数据类型之后选取阿拉尔市 2015 年至2019 年 5 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构建的模型如下:

rjgdp’t = 5 + 和呱 + 02叽 + 03gd” + 04+ Bje* + P6cyjgu +         (4 4)

EM + 0 shbZi + 09cwsu + 0wldlu + Bushs” + 匂

其中rJgdpit表示中i表示不同地区,t表示不同时间下人均GDP水平,urbit 和trait表示在地区i中,时间为t时的城镇化率与交通网密度;gdit、xfit、telit、 cyJgit分别表示在经济城镇化这一层面,在地区i时间为t时的固定资产投资额、 居民消费水平、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非农产业所占比重,Jyh、shbZit和cwsit 表示在社会城镇化这一层面,在地区i中,当时间为t时,城市的教育支出、社 会保障支出、每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ldlit和shsit表示在环境城镇化这一层面,在 地区i中,当时间为t时,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和废气、废水处理设施数,务为 随机扰动项。

4.3.3     理论说明

面板数据包括多种维度信息,具体而言包括截面信息,时间信息等等,与时 间序列模型、截面数据模型进行对比,通过选用面板数据模型对这一影响机制进 行检验更加真实。具体选用的面板数据模型如下:

ytt =a’t +                       + 曲                        (4.5)

其中,i=l,2,..,N表示截面成员数量,t=l,2,..,T表示选取的观 测时间,ait为数据的常数项,Xit为k小于一维解释变量向量,pit为k小于一维 解释系数向量,心表示随机扰动项。

由于常数项与系数向量所需满足的条件不同,因此可以将面板数据模型划分 为以下三种:

不变系数模型:y, = ay + 0x +肉,i=l,2...N,此模型中a和卩均为固定常数,这说明面板数据中的个体将不会影响总体,与此同时也并不会产生结构变化。

变截距模型:y, =aiy + Pxi +山,i=1,2...N,此模型中0均为固定常数,ait 是变截距项,各个截面模型中的截距存在差异,这说明这一模型将会受个体作用。

变系数模型:y,=ay + ^x +出,i=1,2...N,此模型中at和氏均为变动项, 表明该模型中既存在个体影响又存在结构变化。影响是否一致。一般采用协方差 分析检验,建立如下假设:

通过参考面板数据模型的分类方法,因此在对其进行实证研究时,应当进一 步检查模型的设定形式的正确性,一般而言用于实证分析的模型设定必须要满足 实际经济状况,一代模型设定存在问题,这将使得模型结果可靠性大大降低。鉴 于以上分析,笔者在设定面板数据模型时,首先需要验证各个变量以及各个参数 对研究变量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常用的方法是对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检验,并 假设:

H1 :卩1-卩2-.……-PN

H2: a1 - a2 - .  - aN                                              (4.6)

卩1-卩2-.. -PN

本篇文章的实证分析是借助 Eviews 软件完成的,通过这一软件分析出变截 距、变系数以及不变系数,三者的残差平方和,首先需要计算 F 平方统计量, 若该统计量不超过5%,则无法拒绝H2,完成以上检验工作之后,进行下一步检 验;求的F1统计量,若该统计量大于或等于5%,则拒绝F1假设,这将说明选 用不变系数模型可靠性更高,否则将选用变截距模型。

在对相关变量进行斜方差分析检验之后,也比较了三种不同的面板数据模 型,并选择了最优的一种面板数据,然而模型类型比较多,仍然需要检验模型个 体具体的作用显示。一般而言,不变系数模型不会表现出个体效应,因此可以跳 过步骤检验;然而其他两种面板数据形式个体效应比较显著,由此十分有必要进 行以下步骤检验,探究个体具体影响截面数据的形式。根据计量经济学,即将这 一个体效应主要划分为以下两种形式,其一为固定形式,其二为随机形式,并利 用霍斯曼检验。第一步需要建立起H0:在随机模型中,并不存在个体效应,并建立以下统计量:

W = |"bj]fT \b                              (4.7)

A

其中:b表模型中回巧系数的估计值,0表示随机影响模型中回归估计值。

乞 为是两种模型回归系数的差值,如果W统计量小于或等于临界值,都无 法拒绝原假设,并选用随机影响模型。

4.3.4      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讨论,有关模型设定形式的具体检验办法可以参考本篇文章 4.2 节相关内容,进行检验之后,具体结果如下表:

表 1 统计量检验

F2 统计量

F1 统计量

Hausman

7.26

0.72

116.12

(1.52)①

( 1.54 )

(0.00)②

①括号內数值为F统计量在5 %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②括号内数值为自由度为1的X2统计里的临界值 根据上表可以发现,本篇文章所构建的模型,通过计算F2统计值,发现这 一统计值为7.26,其超过5%的显著性水平,因此拒绝H2假设;F1统计值为 0.74,没有超过5%显著性水平,因此无法拒绝H1,接受该假设,本文选用了变 截距形式。完成模型形式选择之后,需要对个体效应进行检验,并利用霍斯曼检 验结果,发现W统计量超过5%,拒绝原假设,因此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数据进 行分析。由此可知,以上检验结果表明,在对本片数据进行分析时优先选用固定 效应变截距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4.4 模型结果分析

在本篇文章的 4.2节中,对各个自变量以及因变量进行对数处理之后,并利stata12.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所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 2 各变量的统计结果


变量

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观测数

 

 

rJgdp

9.0800

0.6875

7.7758

10.6992

N=14

yrb

3.2516

0.4276

2.4920

3.9787

N=14

cyJg

4.4428

0.0869

4.2420

4.5630

N=14

Jyzc

2.5567

1.0303

0.1009

4.7300

N=14

xf

8.1023

0.7727

6.7326

10.3502

N=14

tel

0.5500

0.3371

0.0015

1.2104

N=14

ldl

3.2943

0.6515

0.0601

3.8400

N=14

shs

6.2219

0.8833

4.1100

9.4010

N=14

shbz

1.3437

1.4130

-1.5151

4.3564

N=14

cws

3.4349

0.3475

2.7600

4.0801

N=14

tra

3.8919

0.6645

2.4970

5.0251

N=14

gdzc

8.7710

1.1461

6.8505

11.0450

N=14

 

 

表   3 面板数据模型回归结果

解释变量

变量系数

Z 统计量

p值

urb

0.115

3.201

0.011

tra

0.090

2.281

0.022

Jyzc

0.094

2.381

0.028

shbz

-0.049

-1.610

0.108

tel

-0.057

-2.280

0.022

cyJg

0.793

2.460

0.013

ldl

-0.016

-0.510

0.606

shs

0.031

3.771

0.000

cws

0.153

1.480

0.138

gdzc

0.104

6.600

0.000

xf

0.293

4.200

0.000

常数项

0.083

2.290

0.022

由上表可知,社会保障支出、每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建成区绿地率对应的 P值分别为0.108、0.138和0.05,超过5%的显著性水平,无法拒绝原假设。其余 指标的P值并没有超过5%,因此可以拒绝原假设。通过以上回归分析的结果, 可以发现,以下三种指标在影响经济增长时的作用并不明显,其一为社会保障支 出,其二为每万人卫生机构床数,这主要是由于以上两个指标更多的体现了城市 制度保障水平,在促进社会生产所起到的作用不是很明显,以间接影响为主。除 此之外建成区绿地率指标也无法拒绝原假设,这也表明即使环境城镇化水平将会 促进经济发展,然而在短时间之内这一影响效果还比较小。由此可知,可以剔除以上三种指标,对模型进行更正之后,面板数据模型回归公式如下:

Rjgdp= 0.083+0.116urb+0.091tra+0.105gdzc+0.294xf -0.057tel+0.793cyjg +0.095jy+0.03shs                                                                                                      (4.8)

对空间城镇化进行分析。阿拉尔市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当地经济 的增长,主要体现在人均GDP的增长上。并通过表3以及回归公式(4. 8)的计量 结果可以发现,该城市城镇化率这一变量的系数值为0.016,其系数为正,说明 其该城市人均GDP的变化方向一致,这也表明可以通过促进城镇化率的发展提高 经济。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许多方面,包括农村剩余劳动 力人口进入城镇并充当重要的劳动力,现如今户籍制度不断深化改革,也更加方 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这将从户籍层面彻底的转变农村劳动力人口的身 份,也促进了城市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红利。对阿拉尔市进行分析后发现, 其城镇化率越高,该城市的人均GDP也将越高,这与上文对经济增长进行的机制 分析逻辑一致,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户籍制度改革的确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素可以促进人均GDP的增长,具体而言包括该城市的 公路交通网密度。公式4.8结果可以发现,公路交通网密度系数值为0.091,该 系数为正,可以证实该变量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正向效应作用。一般而言公路建 设与城市基础建设内容,促进城市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城市经济水平,同时也 使得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在农村中完善的公路建设, 打破其原本的封闭状况,将农村与外界联系起来,农民可以将其生产的农产品销 售到外界,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人口居民收入,并减小了城乡居 民收入差距。利用完善的公路交通,本地产业的销售范围,实现高效的资源配置, 并进一步借助独特的地理优势以及资源优势,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由此可知, 公路交通网密度在促进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这一关系与上文阐述 的机理分析一致。

考虑经济城镇化这一方面。有4个解释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一为固定资 产投资,其二为非农产业比重,其三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其次为城乡居民收入泰尔指数,回归结果表明以上解释变量对经济增长起到正向影响作用。除此之外, 通过分析公式4.8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固定资产投资额变量系数值为 0.105,这 充分的证实了该变量与经济增长正向影响作用,当其他变量保持不变时,固定资 产投资额每上升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将会上升10.5%;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系数值为 0.294,也可以说明为经济增长起到了正向影响作用,这一变量每提高 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达到0.29 4 个百分点;非农产业比重系数值为 0.793, 这也说明这一变量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并且保持其他变量不变时,该 变量每提高一个百分比,经济将增长0.793%。通过上述三项指标的系数值可以 发现,在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经济城镇化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泰尔指数、固定 资产投资额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相比其他两项指标,影响效果并不显著。

考虑社会城镇化方面。在社会城镇化中,教育支出的P值为0.018,拒绝原 假设,这说明教育支出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由公式4.8 可以发现,该变量系数值 为 0.095。与普通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强调人 的全面发展,因此十分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投资在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与日俱增, 这也表明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十分重视人力资本的培养。然而,社会保障支出、 每万人卫生机构床数的P值大于0.05,无法拒绝原假设,这主要是由于以上两 个指标不要体现制度保障层面,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多的表现为间接影响。从 理论层面出发,这两大指标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公平,同时改善了社会福利。其一, 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进一步化 解了社会冲突,促进经济的协同发展;其二,社会保障制度在促进经济进步中, 作为内在影响因素,并通过调节国民经济分配方式,促进经济发展。然而这一正 向促进作用受上层社保制度设计的影响,具体来说,只有制度设计适应经济社会 发展状况以及人们的实际需求时,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更加显著。 新型城镇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加强社 会保障制度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考虑环境城镇化方面。建成区绿地率指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也 表明短时间之内该指标的影响还比较小;然而废水、废气处理设施数相关指标能够拒绝原假设,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正向作用,除此之外,生产环境以及生活环境 的相关治理工作也可以不断推进城市经济的发展。环境城镇化水平,表明在推进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更加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也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条件,如果能够充分调动技术资源、资金资源、环境资源,重视绿色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培养,能够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创造巨大的 投资潜力,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4.5 本章小节

在本章节中,主要对新型城镇化四个方面的变量进行选取,并确定好面板数 据模型形式,并通过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利用阿拉尔市2015 年至 2019年5 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探究新型城镇化如何影响城市经济发展。根据实证检验 结果可以发现,空间城镇化对城市经济增长起到正向影响作用;经济城镇化的影 响系数比较大,尤其是非农产业所占比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两大指标,这也表 明这两个因素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其中城乡收入差距 系数为负,这也表明其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城镇化中,政府投入到社 会保障中的资金比例对经济的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教育支出的影响作用比较显 著;从理论层面出发,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中,环境城镇化作为主要的影响因 素之一,在本次回归分析中,其对经济的影响力还比较小,这也表明为了促进阿 拉尔市的经济增长,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

5 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结论

本文在研究新型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影响上,选取了阿拉尔市为典型代表, 针对目前阿拉尔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深度的研究,借鉴国内外 目前比较成熟的文献理论和新型城镇化的新效果研究等,找出目前阿拉尔市在开 展新型城镇化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先进的理论,针 对这些问题找出解决措施,以推动阿拉尔市的城镇化发展。通过研究阿拉尔市 2015 年-2019年间的城镇化进程,我们可以发现,推行新型城镇化这一策略对于 推动阿拉尔市的经济增长来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个结 论。

首先,推动阿拉尔市经济增长的因素中,除了空间城镇化中的城镇化率的普 及之外,还有公路交通网密度的提升等。要想富,先修路。新型城镇化在开展工 作的过程中对于公路交通的建设工作投入的精力较大,让城镇和乡村之间的交通 网络更加便捷,所以新型城镇化给农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经济 的发展,对于城市的生产要素供给来说,因为有了密集的公路建设网络,所以供 给更加方便。

在影响阿拉尔市经济增长的因素中,经济城镇化是最核心的因素。通过数据 分析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经济城镇化中非农业所占比重的变量系数是 处在最高位置的。所以对于阿拉尔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之中,非农业的占比是 最重要的。可以说阿拉尔市的经济主力目前已经逐渐由第一产业转向为第二产 业,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区域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在一定 程度上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阿拉尔市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中,社会保障支出和每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也是 处在重要位置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事业对于经济增长来说看似没有什么直接的联 系,但是可以通过研究发达地区的经济状况看出发达地区通常在社会保障和医疗 事业工作上都显著高于其他地区。社会保障和医疗事业对于经济的增长促进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过程。

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中环境城镇化理论在当中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 虽然环境城镇化理论目前在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中发挥的作用相对来说比其他 的因素较小。但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让自然不反作用于人。自然资源对于拉 动经济增长来说发挥的作用是潜在的,同时也是间接的。通过长期的数据分析研 究可以发现,环境城镇化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始终存在,促进作用比较并不明显, 但是如果环境城镇化水平较低,那么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5.2 政策建议

5.2.1 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真正实现“人”的新型城镇化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 2019年阿拉尔市城镇人口数量超过40 万。在这40 万 城镇人口中。包含的人员类型绝大部分都是务工人员。务工人员虽然已经是城镇 人口但是他在城镇中所享有的社会公共服务以及权益等都和城镇居民有很大的 差别。不仅仅是务工人员自身没有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务水平和权益,他们的子女 在社会保障和教育条件上以及医疗保障等方面,都没有享受到和城镇居民一样的 待遇。可以说,农村人口转移至城镇的过程中,身份并没有发生质的转变。这种 情况的出现是因为中国长期以来的户籍制度给农村人口转移落户城镇带来了一 定的限制。新型城镇化要求改变这一身份限制,要求以人为中心,城镇化工作开 展过程中始终将人的位置摆正,保证每一名公民享受的权益都是一样的。新型城 镇化只有扫清制度障碍,才能真正的让城镇化水平提高为经济增长发挥促进作 用。

户籍制度上的公共福利政策应该逐步削弱,在户籍登记制度上应该建立一个 统一的标准,改革户籍制度的同时实现真正的户籍平等,要求城乡居民之间享受 的权益是一样的。目前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情况有很 大的差别,不论是在城乡的教育水平,还是社会福利待遇等方面都有的很大的区 别。中国现存的户籍制度追求平等要求居民能够在同一区域内享受的基础待遇是 一样的。以往的城乡区分户籍身份制度已经不再适用于新型的城镇化发展,所以新型城镇化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将建设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严格的把关,追求 统一,追求平等。

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不应该急于求成,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目前中华人民 共和国在过节身份的类型分别上主要分为两个类型,一种是农业,种是非农业户 籍。这是从195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明确规定的。农 业户籍和非农业户籍这两种户籍制度并存,就是中国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随着 经济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城乡发展之间差距的缩小,城乡二元户籍 制度已经不再适用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这项户籍制度应该加快改革,但是 改革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同时也要考虑当地的人对转 变身份的接收能力改革不应该急于求成应该稳步进行。农村人口转向城镇之后落 户城镇对于城镇的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有益无害,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刺激消费需 求,对于中小城市的城镇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农村人口转移至城镇之后落户困难,这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1984年开 始,中国的户籍制度就偏向城市,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之后无法落户。新型的城 镇化发展过程中,如果还严加要求户籍限制的,就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新型城镇 化的发展。所以最近几年中国的户籍制度开始逐渐松动,甚至开始出现大的变革。 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求除了对户籍工作进行改革之外,还要入住城镇的农村人 口享受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待遇。不论是从公共服务还是社会保障上都是按照一个 统一的标准进行。

5.2.2    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协调发展

通过实证研究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阿拉尔市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中经 济城镇化所发挥的作用是最明显的。同时也说明在阿拉尔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经 济城镇化建设工作要进一步的加强,才能让未来的阿拉尔市真正成为一个经济实 力强的地区,通过研究阿拉尔市的经济城镇化进程,我们可以看出该城市的产业 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对经济增长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于地区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地区应该利用自己的天 独厚的资源条件推行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发展旅游业。农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充分发挥各区域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在农业设备和技术上注重利 用现代化的设备来发展农业,利用现在的高新科技水平,互联网技术来推动农业 发展。打造一个新的农业循环产业体系。

第二,工业部门应该加快经济转型和升级,打破传统的限制。在对工业部门 升级改造的过程中,加大资金的投入和技术的投入。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 争力,所以企业想要实现发展就要在技术上完成创新,同时将上下游之间的产业 链衔接好,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地区得天独厚的条件和资源发 展区域经济。

阿拉尔市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借助阿拉尔市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尽快推 进。目前阿拉尔市经过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交通设施更加完善,旅游资源同时也 受到保护。在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能够分得一杯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了 阿拉尔市第三产业的发展,阿拉尔市在城镇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创新,同时利用新 世代的高新技术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体系。

5.2.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通过研究阿拉尔市的新型城镇化工作开展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经济增长 影响因素中教育条件改善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通过实证验证,我们可以得出教 育支出对于推进城镇化进程来说比社会保障支出和医疗卫生条件支出发挥的作 用都大,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教育的投入。教育支出和投 入对于培养人才来说至关重要。现在城镇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缺乏人才城 镇发展速度会减慢,虽然实证验证结果表示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对约经济增长的 促进作用不大,但是他们的作用也不可以完全被忽视。

社会保证责任的边界应该明确的制定一个严格的标准。责任边界是社会保障 制度建立的基础。市场在社会保障中发挥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政府应该发挥宏 观调控作用提供给居民公正的社会保障,除此之外,政府应该树立主人翁意识, 让企业和个人能够为社会提供社会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轻政府的财政负 担。

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应该进一步的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能让农业人口转向城市的过程中在城市落户。在城镇中的生活享受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以及享 受尊重和权益保护。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一个完善的城乡社会保障制 度,对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来说至关重要。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越大。 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建设工作难度就越高,现代的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工作应该充分 的借助互联网手段开展工作。

5.2.4    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着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是目前时代发展的要求, 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是目前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根据研究阿拉尔市经 济发展影响因素,我们可以看出,环境城镇化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潜在的也是 始终存在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和自然之间才能和谐共处。

在上游产业链企业和下游产业链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始终践行的发展理 念是绿色和环保。在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工作上要完成改革同时尽可能的利用最 少的自然资源发展产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应该注重绿色生产之外,还 要在污染物治理上多下功夫,保护环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保护人与自然生活的环 境。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宏观调控作用,对市场准入标准上制定一个严格的 政策,同时在企业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加强监督和指导,在发展城镇的过程中,除 了要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还要注重环境的保护,争取利用现在已有的资源向绿 色环保的方向发展,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在促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健全绿色环保产业发展体制,政府应该尽 可能的推动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利用一些政策来规范企业行为,同时在为企业投 入资金的过程中,加大对绿色环保产品的投入,向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绿色环 保产品充满信心,政府在招标的时候尽可能的选取注重环境保护和利用新能源的 企业,为此带动企业向环保方向发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Cali M, Menon C. Does Urbanisation Affect Rural Poverty? Evidence from Indian Districts.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 2009,27(14):171-201.

[2]  Shahbaz M.Aamir N.Urbanization and poverty reduction: A case study of Pakistan [J].Journal of Infrastructure,2010(8):23-37.

[3]  Awan, M.S,Malik, N. Impact of Education on Poverty Redu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 Research .2011(3):660-666.

[4]  Ravallion M,Chen S,Sangraula P.New Evidence on the Urbanization of Global Poverty[J].Population & Development Review,2007,33( 4):667-701.

[5]  Henderson V.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Economic Growth:The So-What Question [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3(1):47-71

[6]  Panudulkitti P.2007.HOW DOES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MATTER FOR POVERTY REDUCTION.[J].2007(3):92-102

[7]  MartinezVazquez,Jorge Panudulkitti,et al.Urbanization and the poverty level.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 Working Paper.2009.

[8]  雷定安,金平.论人口的聚集效应[J].西北人口, 2003(04) :10-12.

[9]  Glaeser E L. A world of cities: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urbanization in poorer countries[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14,12(5): 1154-1199.

[10] JedwabR, Vollrath D. Urbanization without growth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J] .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2015, 58: 1-21.

[11]   Duranton,G.& D. Puag,“Micro -foundation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4 ,2004.

[12] Cuberes,A mode of sequential city growth, Munich Personal Repec Archive P aper,2004, No.8431.

[13]  李萌,杨龙.农村贫困、收入不平等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2000—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29(06):68-73.

[14]  夏庆杰,王大树,张延.城镇化与贫困[J].学习与探索,2017(11):127-137.

[15]   何春,崔万田.城镇化的减贫机制与效应一一基于发展中经济体视角的经验研究[J]. 财经科学,2017(04):52-64.

[16]  齐红倩,席旭文,高群媛.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的时变特征[J].经济学家,2015(11):26-34.

[17]   侯为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多维贫困问题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 36(03):99-105.

[18]   程 开 明 . 城 镇 化 与 经 济 增 长 的 互 动 机 制 及 理 论 模 型 述 评 [J]. 经 济 评 论 , 2007(04):143-150.

[19]   杨怀宏.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对城镇减贫效应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5, 22(06):22-25.

[20]  郑鑫.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4(06) :4-15.

[21]   郝爱民.城镇化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门槛效应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7(01):19-26.

[22]   崔艳娟.金融发展、城镇化与贫困减缓一一基于系统GMM的估计J].兰州学刊, 2014(08):152-158.

[23]   马文武,杨少垒.我国农村多维人力资本减贫效应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7(08):39-49.

[24]  张莉.科技进步、人力资本与西部地区农村贫困减缓一一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03):172-180.

[25]   赵珊珊.新疆南疆四地州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减贫效应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 2017(08):76-83.

[26]   凌经球.推进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扶贫开发的路径研究一一基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J]. 广西民族研究,2015(02):143-151.

[27]   黄开腾.新型城镇化推进精准扶贫:内在逻辑及实现途径J].西部论坛,2018, 28(01):29-37.

[28]   张立群.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减贫的演进轨迹与科学路向J].西部论坛,2015, 25(04):11-20.

[29]   姚巧华.贫困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取向一一以河南省为例J].学习论坛,2014, 30(02):30-33.

[30]  彭代彦,杨迎亚,于寄语.城镇化对贫困率的非线性影响[J].城市问题,017(11):4-10.

[31]   郑长德.集聚与贫困:来自四川建档立卡贫困县的证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 科版),2017,38(10):108-116.

[32]   黄毅,韩琳玉.新型城镇化视角下民族地区反贫困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 2015(06):67-71.

[33]   单德朋,郑长德,王英.贫困乡城转移、城镇化模式选择对异质性减贫效应的影响[J].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15,25(09):81-92.

[34]  王健,刘培.我国城镇化的农村减贫效果测度[J].江汉论坛,2018(04):55-62.

[35]   彭诚.城镇化劳动密集度与西部地区贫困减缓[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37(04):123-128.

[36]   刘彦随,陈聪,李玉恒.中国新型城镇化村镇建设格局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 33(06):1-6.

天天论文网
专注硕士论文服务

24小时免费热线

SERVICE ONLINE

13503820014

手机扫描二维码

收缩
  • 电话咨询

  • 13838208225